摘要: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在学校学习的方式,大多数是老师教学生,比如我高中的班级有近70人,是一对多的教学方式。大学也一样,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人数最多的一门课整个教室坐了500多人。即使是专业课,也是一个老师给所有的同专业学生一起上课,我所在的专业有120多人,相当于
摘自《停下别动,放大看》吕宸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在学校学习的方式,大多数是老师教学生,比如我高中的班级有近70人,是一对多的教学方式。大学也一样,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人数最多的一门课整个教室坐了500多人。即使是专业课,也是一个老师给所有的同专业学生一起上课,我所在的专业有120多人,相当于我的每个老师至少都经历过一个学期1对120多个人的课程。这是我们现代教育方法的进步,这样的话老师能高效地给学生传授新鲜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当然这也需要用到很多现代手段。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有些领域是不允许像这样大班上课的,比如绘画和音乐,甚至于修自行车这样的事也只能是师父带徒弟,尽量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从而教出最好的手艺,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面对面。后来,我们发现网课的形式可能更适合一对多的教学方式,但是那些需要师父带徒弟这种模式教学的领域,自古以来其实都很难改变。
越是技术型的工作越需要师父带徒弟。以前工厂里也有师父带徒弟的情况,师父需要教给徒弟很多事情,除了技术,还包括为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熟悉、关注的一些领域里依然是这样,比如说体育领域,刘翔的师父—孙海平其实只负责几个他的学生,每个单独的学习点段都尽量一对一教学。绘画老师带徒弟也是一样,现在虽然有绘画班,但是几乎也是老师为学生一对一地指点,而不是将学生所有的作业收上来之后,整体点评。音乐更是这样,即使有线上课程,也更需要一对一地教学,不像我们现在课堂上的通识知识,可以一对多地教授。
在绘画这种技术领域,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画家里既有老师也有学生,就是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才有了他们留下的那些绘画手法技巧。当然除了一对一的传授,还有另外一些方式,比如说几次指点,这种点拨式的教学在绘画领域也常见,可这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范围。
在绘画领域里,师父带徒弟是针对每一个学生不一样的天赋教授不一样的绘画风格,在这样的教授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比如师父没教好徒弟,或者是徒弟没学好,又或者师父有针对性地不认真,结果从作品来看,完全不像一个师父教出来的水平。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某大师点拨了一个人,后来发现这个人画的画跟点拨他的这位大师画的几乎一样,说他是抄袭也好,说他是提点也罢,终归创造出了一样的东西。那在观察这些绘画的时候,就有很多东西值得记录和分享。
笔记1:达·芬奇会教学生吗
目前全世界最贵的一幅画就是达·芬奇的《救世主》,它被一个很有钱的沙特王子买走了,卖了4.5亿美元,据说这幅画现在被放在他的游艇上。
4.5亿美元是什么概念?2020年一辆劳斯莱斯幻影在美国卖33万美元,2019年北京有一套四合院,卖了1.25亿元人民币,在当时相当于2000万美元,也就是说这一幅画能买1363辆劳斯莱斯幻影和22套北京市中心的四合院。其实一幅画的价值和价格不一定成正比关系,但这幅画的价格非常可观。
那这幅画到底画了点儿什么呢?能卖这么贵!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其实是被修复过的,在它被修复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它是达·芬奇作品的复制品。2004年它被确定为原作后人们才开始进行修复工作,并于2012年重新展出,直到被佳士得售出它才名声大噪。现在的学者们对于这幅画是否为达·芬奇创作仍旧存在争议。不过有一个妥协的方法,大家认为这个作品部分是由达·芬奇创作的。
什么叫部分是由达·芬奇创作的呢?当时像达·芬奇这样的画家,不全是靠自己工作,他们都有工作室。也就是说这幅画可能只有很重要的部分是达·芬奇所创作的,其他部分是由他工作室里的学生或者员工创作的,这在当时其实是很常见的现象。具体也许可以聚焦到这幅画中救世主手里的水晶球,很有意思,这是一个不折射光的水晶球,就是说光透过它之后不会产生任何变化。当这种东西出现在一幅与信仰相关的画作中时,我们往往认为这个水晶球有特殊含义,它叫“globus cruciger”(十字圣球)。这个球在西方图像中经常出现,当然最常见的样子是球上面有一个十字架。
《救世主》中的水晶球
也正是因为这个球,我们把这幅画称为《救世主》,因为只有救世主才会一只手做出祈福的手势,另一只手托着球。这种不折射光的球体和我们正常认知当中的不太一样,达·芬奇即使在文艺复兴时期,他也不会犯这样的视觉错误,毕竟他是视觉大师。我们更愿意相信达·芬奇是故意这样做的,他就是画出这个球的特殊性,并用这种特殊性代替上面的十字架。还有一种情况会让球体不会产生折射,就是它里边是空的,但是如果我们放大了仔细看这个水晶球,会发现它里边有气泡,达·芬奇就是用这种很巧妙的方式向我们证明这个水晶球里边不是空的。
即使这个水晶球画得这么好,这幅画也不是这篇笔记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达·芬奇的学生—马可·德·奥格约诺—画的《救世主》。这个人可是达·芬奇的得意门生,达·芬奇带他去了很多地方,而且他是非常重要的达·芬奇见证者—因为他复制过达·芬奇的很多作品,比如《最后的晚餐》就有很多副本是他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他也复制了达·芬奇的这幅《救世主》,但是他复制的救世主的样子令人啼笑皆非。
达·芬奇《救世主》 马可·德·奥格约诺《救世主》
当我们把这两幅图放在一起对比来看的时候,也许我们还能认出这幅复制品,假如我们单独把奥格约诺的这一幅拿出来,不知道的人会以为这是谁开玩笑画的作品呢。其实如果我们把这幅复制品放大了仔细看,会发现他在笔触上,至少在画工上还是受过专业的训练,甚至从笔触来看,有一点儿像达·芬奇的作品。如果再仔细看,我们能看到这幅复制品中的发饰以及头部边缘的花边都处理得非常细致,非常“达·芬奇”,但是整体来看简直就跟开玩笑一样,这就是达·芬奇的学生。不过真的是他绘画水平不高吗?其实也不全是。奥格约诺还是留下了两幅相当厉害的作品—《三个大天使》和《基督与圣徒莱昂纳多和露西的复活》。
《三个大天使》 《基督与圣徒莱昂纳多和露西的复活》
这两幅作品看上去绘画水平极高,并且他总能用独特的方式处理蓝天和白云。如果我们看他留下的这两幅比较著名的作品,尤其是观察这两幅作品背后的风景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他确实是达·芬奇的学生,得到了达·芬奇的真传。但如果翻回头再看这幅《救世主》,还是会忍不住发笑,甚至会让人怀疑,达·芬奇那么厉害,但是他真的会教学生吗?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学生一定是达·芬奇的得意门生,不管他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如今奥格约诺的雕塑和达·芬奇的在一起,他仿佛是达·芬奇的守护人一样伴随其左右。
从1506年开始,达·芬奇就接收了一些学生。他带着这些学生一起工作,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在这个时候,达·芬奇的主要职业并不是画家,而是军事工程师,这种身份的地位有点儿像我们现在的中科院院士。所以当时追随他的这些人,除了跟他学习绘画,还会跟他学习很多科学知识。或者说绘画只是整体学习的一部分,或者一个主要的部分,并非全部。
在所有跟他学习绘画的人中,除了他的学生,还有很多来拜访他的人,想要去借鉴和请教他的绘画方法,甚至绘画思路。这些人当中也有非常优秀的效仿者,而且绘画功底甚至不亚于达·芬奇,其中有一个人就是拉斐尔。同样是学习达·芬奇的绘画,拉斐尔和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位差距那是相当大。
笔记2:蒙娜丽莎我见过呀
在众多拉斐尔的资料里,我们能找到他的一些手稿,其中一张特别值得注意,并不是因为这张手稿画得有多好,而是因为画得太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了。
我们从瓦萨里的《艺苑名人传》里能看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拉斐尔在1505年前后去佛罗伦萨拜访过达·芬奇,并且去过他的工作室。这件事情本身很平常,都是画画圈子的,晚辈拜访前辈嘛。但对我们后来观看的人来说,这事就不太平凡了。因为当时达·芬奇正在创作《蒙娜丽莎》,也就是说拉斐尔去达·芬奇工作室的时候,很有可能见到了正在创作或者刚创作完成的《蒙娜丽莎》。所以说,拉斐尔是见过《蒙娜丽莎》原作的!
在这之后没多久,1505年前后,拉斐尔画下了这张手稿,就是这张看上去和《蒙娜丽莎》一模一样的手稿。这两件事情并非巧合,而是拉斐尔临摹了《蒙娜丽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很有可能是因为达·芬奇引领了当时一种绘画的方向,这就像我们今天拍证件照,一定要露耳朵、露眉毛、摘眼镜一样。
拉斐尔临摹的《蒙娜丽莎》手稿
达·芬奇很有可能在当时也引领了一种肖像绘画的模式,也就是为人画肖像的时候,这个姿势、角度成了标准之一。拉斐尔迅速模仿了这幅画,用来确认自己后面画某一类肖像画的方向。
在1505年至1506年之间,拉斐尔回到罗马之后就画下了一幅类似的画—《抱独角兽的女子》。这幅画里,除了这位女士的双手,其他地方跟蒙娜丽莎的姿势完全一样,甚至连后面的风景都很相似。有一种说法是,这幅画是拉斐尔在向达·芬奇致敬,但是可能性不大,不过可以肯定这个画法在当时很流行。就好像现在我拿出手机打开直播的时候,你会发现“美颜”痕迹很重,必须得大眼儿、瘦脸儿。假如有一个人没开“美颜”,我们甚至会觉得很奇怪,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当时就流行这样的画法,如果你不这样画,看上去就会很奇怪,所以也许并不存在致敬或不致敬的说法。
在这幅画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小动物,就是这只独角兽。画里的人物手里抱着一个似乎不存在的生物,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但是在不久以前,他手里还不是独角兽呢。
在1935年以前,这幅画还没有被修复,我们看到的独角兽的部分并不是现在看到的动物,而是这位女士正在记笔记。
修复前后的《抱独角兽的女子》
在1916年就有学者发现这幅画里人物手部的部分很有可能是后来补充上去的,包括衣服部分。1935年专家开始修复这幅画,由于当时它被严重损坏,修复起来难度较大。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修复工作才进行得特别彻底。修复师当时把这幅画的整个表层全部清理后,这幅画才露出最初的样子。具体为什么画里的独角兽被挡上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我们现在并没有确切的结论,但是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女子手里抱着一只独角兽,那意味着这个女子的一生都很纯洁,或者象征着对婚姻的忠诚。
除了这幅《抱独角兽的女子》,拉斐尔还在1504年至1507年之间画了另外一幅类似《蒙娜丽莎》的画—《马达莱娜·斯特罗齐的肖像》。
这幅画与《蒙娜丽莎》更像了。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很有可能不是一幅独立的画,而是一组两幅肖像画,是这位夫人和她丈夫—阿尼奥洛·多尼的结婚照。雇用拉斐尔画这幅画的人就是阿尼奥洛·多尼。
这也是拉斐尔在佛罗伦萨画的很多肖像画中,唯一一幅留下姓名的作品,当然这也归功于瓦萨里。
这幅画无论是从人物姿势、装饰背景还是人物的发饰来看,都和《蒙娜丽莎》极度相似,而且拉斐尔的模仿功力很高,这幅画的水平甚至不亚于《蒙娜丽莎》原作。
由于我们发现这幅画其实是双联画,是人家夫妻俩的结婚画像,同时他们的姿势又是面对面,这导致我们不禁从拉斐尔的画作倒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蒙娜丽莎》很有可能也是双联画,另一半可能就是蒙娜丽莎的丈夫—乔康多先生。因为这两幅画有太多相似之处,比如拉斐尔这幅画的雇用者是画里这位女士的丈夫,达·芬奇那幅画的雇用者也是蒙娜丽莎的丈夫,这就让我们不得不猜测《蒙娜丽莎》是否原本也是双联画的其中一幅,我们现在只看到了它的一半。其实蒙娜丽莎的原名并不叫蒙娜丽莎,蒙娜是女士的意思,她的原名叫“乔康多夫人”。
《多尼夫妇的肖像》
一直到1514年,拉斐尔依然在用这样的方式创作人物的肖像画,比如在1514年拉斐尔的一幅《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廖内肖像》就依然用了这样的方式,虽然画的是一个长满大胡子的男性,但是他的姿势角度以及肖像的位置全都和《蒙娜丽莎》差不多。
不管怎样,我们现在能确定拉斐尔曾经在达·芬奇的工作室里见过《蒙娜丽莎》的原作,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手稿,很有可能就是当时拉斐尔看过达·芬奇工作室里的那幅《蒙娜丽莎》之后进行了临摹。
《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廖内肖像》
谦逊的学习态度在哪个时代都是主流。拉斐尔比达·芬奇小30多岁,他跟着达·芬奇学习,或者去拜访达·芬奇向他请教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何况达·芬奇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本身就很高。
拉斐尔并不算是达·芬奇的学生。反之,达·芬奇好像也没有像拉斐尔这么优秀的学生,不过不同的才华天赋也让达·芬奇的学生有了不同的生活境遇。拉斐尔可能不会有任何一个与他齐名的老师,这就让拉斐尔这样的人不会有传承关系。
无论是教授还是临摹,拉斐尔其实都是在达·芬奇的影响下进行了学习。不过有意思的是,达·芬奇的学生临摹的他的作品看起来非常滑稽,并非达·芬奇学生的拉斐尔临摹的他的作品却被我们当成经典。
达·芬奇还是会教学生的,他的学生并不只有奥格约诺一个人,他最满意的学生叫弗朗切斯科·梅尔兹(Francesco de Melzi)。达·芬奇最著名的那幅肖像画就是他这个学生为他创作的。
这位学生的艺术造诣非常高。他是一位宫廷贵族,如果不是达·芬奇,他很有可能会放弃学习绘画,回家继承万贯家财。但是在达·芬奇的影响下,他最终还是在艺术上有了过人的造诣。
学生梅尔兹为达·芬奇画的肖像
艺术这个行业从来都不看谁画得更像,在老师眼里评价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力。与其画得与达·芬奇一样像一样好,倒不如像奥格约诺那样画出一幅在后人看来很滑稽的画,可能更容易让人记住。要想在达·芬奇的众多学生和临摹者中脱颖而出,只有像拉斐尔这样极具才华天赋的人或者像奥格约诺这样剑走偏锋的人才可以做到。
达·芬奇会不会教学生?从他学生的绘画造诣上来看,他教的学生应该是没有比他强的,但是也都不差。那么他到底会不会教画画呢?无从考证。不过能把奥格约诺培养成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也算是达·芬奇教育的一种成功吧。
来源:文化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