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拟于4月在北京举办,机器人能跑马拉松意味着什么?

360影视 2025-01-16 13:24 1

摘要:今年北京两会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宣布,今年北京市将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一会一赛”。“一会”是指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拟于今年8月举办以人形机器人参赛为主的主体赛事和以人机互动为主的外围赛事。其中,主体赛事包括田径、足球、应用场景、综合技能等大项。

央广网北京1月16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李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今年北京两会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宣布,今年北京市将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一会一赛”。“一会”是指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拟于今年8月举办以人形机器人参赛为主的主体赛事和以人机互动为主的外围赛事。其中,主体赛事包括田径、足球、应用场景、综合技能等大项。“一赛”是指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拟于4月在北京亦庄举办。

近两年,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产业入局者明显增多,机器人能跑马拉松意味着什么?目前人形机器人应用在哪些场景?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征集令”已经正式发布,本次赛事将设立完赛优胜奖、最优耐力奖、最佳人气奖等一系列奖项和奖金激励,报名截止时间为2025年2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俞祝良看来,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抓手,对于提升运动能力研发是非常有意义的。

俞祝良表示:“举行机器人马拉松比赛说明解决了人形机器人运动方向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几公里的路程,说明人形机器人的路径导航能力已经建立;运动能力,包括走路、跑步这种运动控制已经能够完成;因为它跑的是马拉松,所以需要的能耗是比较大的,这也说明机器人的动力供应比较好地解决了。人形机器人举办马拉松比赛,是检验机器人运动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比赛,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此前出现在马拉松赛场的机器人多为四足机器人。在去年秋冬之交的杭州马拉松上,担任欢乐跑陪跑兔的机器人可以做出各种互动动作,工作人员金达说,陪跑兔为跑友提供了情绪价值。

金达说:“像我们在欢乐跑的过程当中,给陪跑兔机器人增加了趣味性的音频,比如鼓励的歌曲,它也能进行简单的沟通,让跑者更好地享受比赛。”

担任半马关门兔的机器人,奔跑速度最高可达6米每秒,电池续航时长可达4至6小时。这些四足机器人是宇树科技专门为此类场景量身定制的,市场总监黄嘉玮表示,担任关门兔的机器人需要很强的专业性,而在现实工作中,也已经有了使用案例。

黄嘉玮说:“对于性能有比较高要求的案例,比如机器狗的续航能力,现在是需要4至6小时的续航;其背部是一个完整的平面,可以负载很多移动设备,比如在电厂里面去巡检,工厂里面有10个点位需要它去拍照片,机器狗可以完全自主化地在工厂里面巡检,也可以做到24小时自主充电,完全不需要人为去操控它。”

一项最新预测显示,未来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在政策的鼓励以及资本的加持下,我国的人形机器人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最近,江苏省无锡市被批准筹建江苏省人形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中心的技术总监刘渊伟向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在未来的应用场景会非常广泛。

刘渊伟表示:“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实现一些个性化功能,比如低成本交互的、高精度的、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在特种领域方面,我们可以面向山地、远洋等开展警戒守卫;生产制造环节可以实现装配、转运、检测、维护等工序;在民生方面,可以从事医疗、家政等方面的应用,满足生命健康、陪伴护理等一些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目前,人形机器人在硬件技术路线上的共识尚未完全形成,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认为,要从应用的需求和痛点来设计机器人,比如传统机器人的手部设计优缺点都很明显。

张爱民说:“连杆的形式负载能力很强,但是因为它是刚性连接,所以出现碰撞容易坏,可靠性是有问题的。另外一种技术方案是采用绳驱,它可以防碰撞,但是它的负载能力是有限的。抓东西就是负载,它不能抓很重的东西。”

这个时候就可以结合两种技术路线的优点,做到刚柔结合。

张爱民介绍:“人形机器人的手指指根部分采用连杆结构,保证它具备一定的负载能力,而指尖部分采用的是绳驱,保证它有一定的柔韧性。一般的机器人,头上有两个眼睛,它是有盲区的。人形机器人手背有双目摄像头,在抓东西的时候,双目摄像头是提供定位的。”

魔法原子研发总监陈春玉表示,人形机器人从最初的原地做动作,到现在可以长时间行走,甚至奔跑,硬件设计和控制系统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距离梦想中的机器人形态还有一些差距。

陈春玉说:“工厂或者是一些特种行业,基本上是围绕着人构建的场景,所以机器人能够相对无缝地去做一些替换,这里面的工作相对来说会简单一些。机器人直接进入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技术要去突破。工厂这种环境是机器人进入我们生活中间的一个过程,从长远来看,其实我们是希望机器人能够走进家庭,在工厂里面大规模去做应用的。”

相较于硬件,人形机器人的“大脑”也同样重要。现在提及最多的是“具身智能”,简单理解就是指机器人能够在物理世界中自主地感知环境、做出决策、执行动作等。

张爱民说,传统的人形机器人,主要是以全自主方式,但是全自主的路线,他认为短时间还很难落地。

张爱民表示:“AI的泛化能力是不足的,比如我今天告诉它抓杯子,它可以抓,但是明天杯子换了一个颜色或换了一个形状,它就不知道怎么去抓了。所以AI的泛化能力不足怎么办?我们认为前期通过远程操控的方式去操控机器人完成某项任务。也就是一开始人类会干预得多,人类通过远程来完成大部分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模型的发展,慢慢地人类远程的概率越来越小,机器人自主的概率越来越大。”

俞祝良分析,“具身智能”的加入,可以让人形机器人的使用场景更加广泛。

俞祝良说:“机器人有了‘具身智能’以后,它对整个环境是要感知,要理解这个环境,能知道在这个环境下面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要采取什么样的动作,它一定要具有对于任务的理解能力。真正实现了以后,可能每家每户都有几个人形机器人,育人也好,陪读也好,都可以用机器人来实现,我们的目标是走进千家万户。”

有分析认为,今年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具身智能”将继续发展,并逐步从本体扩展到具身脑。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将达到200万台。在黄嘉玮看来,人形机器人真正做到商业化落地,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黄嘉玮表示:“最近这两年,我们会以机器人开发为主,可能在两年左右,能够看到机器人真正在某些特殊场景,比如单一的工厂环境或者单一的公共服务业,是能够完全自主化地做这些事情,不需要人为介入。可能3至5年,能够看到人形机器人会有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场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