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 一条铺向科技强国的红毯

360影视 2025-01-16 14:34 2

摘要:近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现场,近百米的红毯两侧,“粉丝”团灯牌挥舞,热情打“Call”。红毯上向“粉丝”微笑致意的不是影视明星、不是流量小生,而是李培根、夏军等10位行业顶尖的院士、专家。这早已并非个案,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科技节都有相似礼遇科学家的安排。让顶

原创 柯介平 中国科协之声

近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现场,近百米的红毯两侧,“粉丝”团灯牌挥舞,热情打“Call”。红毯上向“粉丝”微笑致意的不是影视明星、不是流量小生,而是李培根、夏军等10位行业顶尖的院士、专家。这早已并非个案,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科技节都有相似礼遇科学家的安排。让顶级科学家当“顶流”、让科研工作者站“C位”,近年来,我们听到不少这样的呼声。前不久,苏州地铁开通科学家主题专列,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盛大启幕,中国科技馆设立科学家手模荣誉墙,科学家传记电影院线首映……从这些尊科重智的风尚中,我们获得哪些启示?

“板凳要坐十年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普罗大众的印象中,科研工作需要专注耐心,科学家需要低调冷静,与喧嚣保持距离,与名利场保持距离。从“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到“布鞋院士”遥感泰斗李小文、“背心院士”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高伯龙、“布衣院士”卢永根……我们听过太多科学家淡泊名利、一心科研的故事,这些事迹激励了一代代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献身到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去。

所以说,不是科学家需要一条红毯,而是全社会需要科学家的星光。科学家的成就在攻关克难的实验室、在广袤的中国大地、在国际的学术舞台,不在一条铺满鲜花和掌声的红毯上。但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从幕后走到台前,与大众互动交流,展现科学家的风采魅力,确实能在全社会掀起一种崇尚科学、致敬科学家精神的风尚,有助于为年轻人树立榜样,有助于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近年来,随着科技强国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镜头开始对准科学家群体,对科学家精神的推崇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例如,一批著名科学家走上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节“开讲啦”的舞台,分享科研成果和人生感悟,成为“热搜”上的常客;比如一些“80后”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90后”的学术新秀,让更多人看到科学事业的静水流深、伟岸壮阔;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每年都会举办“科学之夜”活动,邀请科学家与公众面对面交流,分享科研故事,传播科学知识,一些网络平台开设了“科学家频道”,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科学的魅力,有效提高大众的素养,将科学的种子种进未来一代的心里。

朝乾夕惕,功不唐捐。百年多来,一代代科学家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伟大科学家精神,支撑我国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对科技创新提出更迫切的要求,也对科学家群体给予了更大期待。给科学家以充分的礼遇,给科技创新以更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让科学家精神传承不息,在这条通向科技强国的“红毯”上,一定还将涌现出更多耀眼夺目的科学新星,我们的科技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

作者:柯介平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