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党代会 学科展风采】守正创新,奋力创先,打造工程水灾变防控学科高峰

360影视 2025-01-16 17:10 2

摘要:中国共产党郑州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这是在学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迎接党代会召开,以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郑州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这是在学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迎接党代会召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学校“创新突破年”重点任务,讲好学科创新故事、展现学科发展成果、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特推出“献礼党代会 学科展风采”专栏。本期带领大家一起领略水利工程学科的风采。

郑州大学水利工程学科秉承并发扬“板凳功夫”和“钉子精神”的优良传统,借助河南地处黄河、长江、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区位优势,面向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坚持多学科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多层次人才培养并行,为我国水利、土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培养了万余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经过60余年的发展,学科已形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完善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新的发展阶段,水利工程学科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水安全保障重大战略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统筹利用各方资源,建设以工程水灾变防控为特色的科学研究基地,形成新时期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型人才,打造工程水灾变防控学科高峰,推进水利工程学科高质量特色发展。

王复明院士

胡少伟教授

水利工程学科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的郑州大学水利工程系。1959年6—9月,水利工程系在首任系主任戴宗信教授直接领导下,全面开展工作,积极投身于水利领域的发展与建设。1963年郑州工学院成立后改为郑州工学院水利工程系,1992获批水工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准设立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经过60余年的发展,水利工程学科已形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涵盖水工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工程安全与管理、水利信息技术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等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历史沿革

学科聚焦我国水安全保障战略需求,着力布局“3+X”方向架构,在基础设施水灾变防控与修复、工程结构水损伤演化与性能提升、水工程系统安全运行与调控3个传统优势的研究方向上持续发力,力争实现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国家级科研奖励新突破,同时增设“水灾害和谐防控与智慧管理”具有显著多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完善工程水灾变防控学科体系。

为整合学科资源,提升学科优势,郑州大学成立水利工程学科建设创新中心,围绕水利工程安全保障与智能运维、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与韧性提升、涉水灾害链式动力机制与智慧防控等主攻方向进行布局,依托郑州超算中心、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相关研究平台,推动跨学院、多学科力量集聚和交互探索,实现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构建工程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的水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体系,培育国家级科技奖励、国家创新团队和国家级领军人才,引领新一代高素质水安全科技人才培养,打造“工程水安全保障”科技创新高地和会聚型学科高峰,助推水利工程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一)党建引领,带动学科全面发展

学科坚持价值引领,聚焦水利工程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把方向、抓队伍、管人才、促科研,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发展。曾获批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水利院校德育工作优秀奖(2次),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优秀志愿服务团队,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2次),获评河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样板支部、河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河南省五好关工委等省部级荣誉称号;学科师生先后荣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3人)、河南省文明教师(2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河南省高等学校共产党员标兵、河南省文明学生(2人)、河南省首批大学生创新之星(2次)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100余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河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

(二)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导向,突出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工程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研究生实践平台,提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水工程安全与防灾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均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为河南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1年以来,学科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1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出版专业教材7部;学生获得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大赛冠军、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等国家级科创竞赛奖励20余项。

依托水利工程学科,建设郑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积极探索以水利学科为主干学科,土木工程和生态环境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着力构建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培养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高层次战略人才,服务全国水利土木相关行业。卓越工程师学院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和坝道工程医院与相关企业的优势,形成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强大合力;将强化协同联动,通过对人才培养、培训研讨、科普交流、国际化交流进行布局,提升双方科研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将对接学校的一流建设项目,尤其是为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为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一线典型案例。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学生竞赛获奖

学科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签订了“郑州大学—拉夫堡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合作协议,与美国代顿大学签署了学术合作备忘录协议,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十三五”期间,学院先后有77名本科生赴国外大学进行访学交流,5名硕士研究生赴英国拉夫堡大学攻读硕士双学位,4名硕士研究生赴国外科研院所进行短期学术交流,7名博士研究生赴国外大学中长期访学交流或联合培养,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累计30余人次;2021年以来,先后选派120名优秀本科生和20余名优秀研究生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中长期学术交流,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国际视野,推动了学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本科生境外高校短期访学

(三)关键支撑,强化师资队伍与平台

依托水利工程学科建设创新中心,聚焦工程水灾变防控特色,已形成了一支以王复明院士为带头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学科共有教职工26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及国家人才计划青年人才等其他各类国家级人才10人,河南省各类高层次人才40余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3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6个。2024年度,1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7人入选“2024年度影响力排行榜”。

学科拥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4个: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水利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10个:地下工程灾变防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黄河实验室(河南)、教育部纤维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工程材料与水工结构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水循环模拟与水环境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等。

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

(四)创新驱动,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经过60余年发展,水利工程学科目前在基础工程隐蔽病害诊断与非开挖修复、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结构性能提升、输调水管道研发与检测修复、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治理关键技术、洪涝灾害防控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70余项。2021年以来,学科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0项,河南省创新群体、卓越青年创新群体、河南省杰青基金、河南省重点研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61项,牵头获批“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取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历史突破;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在NatureCommunication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25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牵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10余项。

河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证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现场调研

在社会服务方面,积极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服务社会建设:王复明院士创建的工程医院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成立80余家分院,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网络化“工程医院体系”,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科教创新融合的典范;积极参与郑州市“7.20”灾后道路隐患排查与应急处治,快速排查城市道路与管网2180公里,发现并处理道路塌陷隐患1219处,有效减少道路塌陷事故发生;针对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难题,胡少伟教授组织团队协同开展“灾害识别—精准监测—精确预警—综合评估—高效救援”全链条研发,建立的“多灾种智能救援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等联合开展的“应急使命·2024”超强台风防范和特大洪涝灾害联合救援演习中推广应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公共安全基础。

坝道工程医院分布图

郑州市“7.20”灾后道路隐患排查与应急处治

(五)国际交流,提升学科声誉

学科积极拓展国际化教育合作渠道,提升国际化协同育人工作水平,全面推进国际化交流工作。先后与20余个国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美国德克萨斯州交通研究院(TTI)和Dynatest国际有限公司先后联合组建了河南省非开挖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英国拉夫堡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韩国汉阳大学合作建立了河南省水循环模拟与水环境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

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河南省水循环模拟与水环境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

学科积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及交流活动。先后承办了道路养护新型材料与技术创新国际研讨会、地下空间开发与非开挖技术创新国际高层论坛、2018年人工湿地水处理及土壤修复高级国际研修班,主办了2023年“郑州大学研究生国际学校—水利与交通分校”,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海内外众多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的院士、教授进行讲座和报告。

2024年8月,主办第十届水利、土木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暨工程安全与防灾论坛,来自世界各国40多所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代表共同交流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2024年9月,由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英国拉夫堡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国际多灾害智慧减灾大会(Smart Informatics and Multi-hazard Reduction,SIMR2024)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十多个国家119所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192名代表出席此次会议。

通过多次举办、承办高质量国际会议,加深了郑州大学与国内外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领域相关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了我校水利工程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水利工程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十届水利、土木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暨工程安全与防灾论坛会场

第一届国际多灾害智慧减灾大会主办单位合影

来源:郑州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