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化环材”到“法新管建医”,如今谁才是真正的“天坑专业”

360影视 2025-01-16 21:56 2

摘要:随着教育部近期多次召开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会议来看,一个残酷的现实被摆在眼前,那就是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创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一方面,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令人欣喜;可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愈发

随着教育部近期多次召开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会议来看,一个残酷的现实被摆在眼前,那就是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创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一方面,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令人欣喜;可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愈发令人担忧。

在社会快节奏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当前全国高校所开设的部分专业,都显得严重落后于市场针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这也导致更多的毕业生空有知识,却难以为社会所用,最终成为过剩人才,逐渐被各行各业抛弃,加剧了人才供需间的矛盾。

每年,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都会总结筛选出一批这种与社会发展脱节,毕业生就业率堪忧的专业。近日,陕西、广西、贵州等省就陆续发布了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其中高校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不及50%的专业比比皆是。这些学生其实不可谓不优秀不努力,但无奈所学的学科领域要么太过狭窄,要么从业人才过于臃肿,使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不足,未来职业前景暂时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以陕西省发布的报告为例,提到了包括知识产权、图书馆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中医学、世界史、管理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心理学等在内的28个专业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70%。其中,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技术专业竟只有2个毕业生,且去向落实率是0%,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另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布的报告中,有6个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其中排名最低的是广播电视学,其次是医学影像技术、建筑学、工程审计、中医学、新闻学。在贵州省的毕业生就业数据里,毕业去向落实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是法学,而同样身居末尾的还有交通运输工程、公共管理类、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专业。在就业市场早已严重饱和的大环境下,“毕业即失业”的残忍现实,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

“天坑专业”的头衔或许已经易主

一般来说,“天坑专业”是指那些就业前景不佳、工作环境较差或市场需求不足的专业。这些专业通常被认为学习难度大,毕业门槛高,在未来就业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毕业生难以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机会。

传统意义上,“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这4类工科专业正是人们固有印象中“天坑专业”的典型代表,学习难度大、就业要求高、工作环境艰苦收入还较低。但实际上,从2024年高校校园秋季招聘数据统计来看,这些专业毕业生还是有大量企业愿意招聘的,就业率普遍能达到80%~90%左右,而反观如广播电视编导、中药医学、影视戏剧创作、建筑学、法学、公共管理等专业在市场容纳方面出现短缺,毕业生就业形势才可谓是真正的严峻。

“生化环材”现如今或许已只是虚假的“天坑专业”了,而像大多数人文社科和小众冷门专业所面临的前景之“坑”,那才是一个比一个大。

譬如中医药类专业,最低可达65.98%的就业率多年前已经亮起了“红灯”,频频成为各省高校里的就业“困难户”。这个行业相对发展滞后,国内各级医院新增的中医类岗位有限,社会卫生服务体系中对中医方面的人才需求也不足,再加之该专业本身学习周期较长,入门较难,使不少学生半途而弃,难以真正成才,就业自然也不会太过顺利。

法学相关专业也是另外一个“坑”,在近些年高校源源不断的扩招之下,这一行的人才市场早已接近饱和。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法学学科门类本科毕业生总数已达16.64万人,但法学毕业生的统一职业资格考试(即司法考试)通过率往往仅为40%-60%,意味着实际上约有一半法学生拿不到就业的“敲门砖”。

作为曾经培养“预备公务员”的专业,公共管理听起来高大上,是不少学生志愿报考的热门选择,但如今就业率却岌岌可危。受制于该专业就业面窄、市场认可度不高的弊端,使得公管专业学生往往学的多却学的杂,没有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技能,最终只能“毕业即转业”,而公共管理也成为了自2013年至今全国高校撤销数量最多的本科专业之一。

还有新闻学和建筑学这对过气的“网红专业”现今也经常因为就业率低而被广泛吐槽,以广西一地的数据为例,2023年中这两个专业均有超过30%的本科生难以找到毕业出路,建筑学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仅67.63%,而新闻学毕业去向落实率则也只有69.6%。不得不承认,从前类似媒体记者或建筑工程师这样风光的职位头衔,如今却正经历着行业寒冬,收入日渐减少,转型亦备受阻碍。

“红牌”专业的撤销大潮

当一个专业已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时,停招甚至撤销恐怕就是必须面对的结局了。今年,号称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高校专业“洗牌”大潮,如暴风雨般疯狂席卷而来。很多学生有时经常开玩笑道,“这周还在学校上课,下周就发现专业已经没了”。

教育部早在将近10年前就大致确定了未来要被裁撤的一批低就业率专业名单,包括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等共15个专业的名字不幸入榜。

10年来,这15个专业或多或少都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北京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57校撤销了市场营销专业,合肥工业大学等24校撤销了生物科学专业。此外,广告学、生物技术、网络工程、应用统计学、环境科学都纷纷成为撤销数量较多的本科专业研究方向。

事实上,高校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当前已基本形成一种常态。这一两年,国家更是积极推进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计划,对专业优化作出全面指示与部署,突出就业导向。今后,各校需定期梳理报送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为未来高等教育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提供重要参考,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各校都要谨慎开设、及时增减调整布点安排。

某种意义上,院校撤销就业率低的专业,实则就是高等教育与市场“博弈”之后的一种自我审视、及时止损行为。

新布局,新出路

既有“破”的勇气,又须有“立”的决心,旧专业接连撤销的同时,众多新兴专业也得及时填补进高等教育的体系中。各校要严密制定紧缺专业引导发展计划,超常布局未来产业急需的学科领域,提高产教对接的融合匹配度。

今年初发布的教育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提到应共完成24种新专业方向的增设安排,这些均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特设专业”,先期在54所高校试行布点招生,这些专业包括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稀土材料科学与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生态修复学等。

近一年来,全国各地结合本省区市产业发展实际,梳理出急需紧缺专业520余种,主要都集中在推动新工科的“四新”建设方面。例如吉林省要求调整本科高校25%以上的专业布点,新增急需紧缺类专业100个左右,与全省现代化创新产业体系建设的匹配度至少达到60%以上。而福建省则加强理工类高校建设,提出扩大理工类专业招生规模的设想,聚焦集成电路、微电子、网络安全、医疗卫生等时下最紧缺的人才需求,成立5个特色专业学院。

高校专业发展的小逻辑必须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以社会需求情况作为专业调整的第一准则。这期间高校要转变追逐热门的老思路,理性解读社会现实,同时更加考虑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要准确进行分析研判,论证是否有能力办出高质量、有特色的专业,切忌盲目地一拥而上,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培养可以立足于社会的知识基础与技术运用双向优异的新型就业人才。

来源:升学规划直通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