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赛事出彩”到“城市出圈”,壮大赛事经济正当其时

360影视 2025-01-17 07:00 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落实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为体育供需两侧提质扩容提供重要机会。近年来,我国承办的国际标志性体育赛事活动越来越多,包括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第19届亚运会、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等,体育产业已成为国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落实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为体育供需两侧提质扩容提供重要机会。近年来,我国承办的国际标志性体育赛事活动越来越多,包括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第19届亚运会、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等,体育产业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有活力、高渗透性、交叉性、拉动型的朝阳产业。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强大的参与性、带动性和持续性的特征,对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均把发展赛事经济作为提振经济、激活消费、构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手段,先后出台政策推动体育赛事发展,进一步说明了体育赛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正当其时。

01

赛事经济引擎轰鸣,增益经济新活力

2024是体育赛事大年,奥运会、欧洲杯、WTT、网球等赛事热潮席卷了全球。

体育赛事为啥火?作为一个流量巨大的消费场景,体育赛事不仅可以通过门票、品牌赞助、直播等直接转化为收入,还可以通过吸引游客,带动旅游、餐饮、购物等相关消费整体增长,将引来的流量转化为消费的“能量”和经济的“增量”。

两组数据能够有力说明体育赛事的带动效应。成都2024汤尤杯举办期间正值“五一”假期,观众累计 7.5 万余人次,其中外地观众占比 48.8%,门票收入超 5000 万元,大幅提升了中国境内举办单项体育赛事的麦网票房记录,赛事直接经济效益达 5.4 亿元。国庆长假期间,2024中国网球公开赛与WTT(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中国大满贯赛这两项国际大赛,仅票房收入就超过了1.4亿元。

数字背后,是体育赛事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消费升级的生动写照。 从提升赛事服务质量,到打造别具特色的体育消费新场景,体育赛事正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

河北省

做法:申办举办高等级专业赛事,如2024—2025赛季国际雪联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世界杯等7项国际赛事;引进培育精品休闲赛事,打造“户外在河北”品牌,重点培育崇礼168超级越野赛等十大IP赛事;创新打造热门主场和街头赛事,如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庄超”2024石家庄五人制足球联赛等;着力发展新兴时尚赛事,在年轻人聚集的商圈、广场、公园等地举办匹克球、攀岩、街舞等潮流赛事;丰富各类全民健身赛事,足球、广场舞、传统秧歌、武术等群众赛事活动将全民健身热度推向高潮。

成效:截至2024年11月30日,河北省面向社会公开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4454场,吸引参赛人员和观众达1050.49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等消费超过154亿元。

山东省

做法:打造“好运山东”赛事品牌,构建“四沿两线”赛事体系,包括沿黄、沿海、沿大运河、沿齐长城赛事以及马拉松城市联赛等;主动引进高端体育赛事,如2024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青岛站等;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赛事,如泰山国际登山比赛、“青岛杯”时尚体育联赛等。

成效:2024年“好运山东”系列体育赛事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共计83.41亿元,产出效应达151.29亿元,就业效应即新增就业岗位数9.71万个。

陕西省

做法:以顶级赛事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市场主体为依托,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健全制度为保障,省市县贯通、政银企联动,树立精品意识,一体推进赛事活动的策划、宣传、包装、营销等工作。

成效:2024年成功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5172项、12.6万余场,累计吸引241.8万人次参赛、1340多万人次观赛,门票收入3131万余元,有效带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运营、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产业蓬勃发展,赛事经济产业链总规模预计超650亿元。

四川省

做法:引进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如汤尤杯、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等;培育本土赛事活动品牌,如四川“三大球”城市联赛等;拓展体育消费场景与空间,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培育多类型消费场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户外消费新场景;强化部门与区域协同,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活动,跨省、跨市州举办全民健身区域体育赛事活动。

成效:2024年举办县级以上体育赛事1.5万场次,各级各类赛事活动超8000场,带动超过4000万人次参与健身运动,全省体育消费总规模预计达到1950亿元,同比增长8%,体育产业总规模有望超过2600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

做法:打造“竞在广西”重大体育赛事品牌,举办国际、国家级赛事提升影响力;开展体育赛事“三进”活动,联合多部门举办“活力广西・运动消费季”等活动;构建“一地多品”赛事体系,支持各市县打造多业态融合赛事;实施“示范带动”“开放合作”“宣传推介”战略,打造产业精品,拓展产业空间,彰显产业特色。

成效:2024年1至10月举办自治区级以上重大赛事75项,其中国际、国家级赛事42项。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2024年第五届实现直接经济效益9.9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8.16亿元。

02

以观众流量为中心,提高赛事吸引力和影响力

体育赛事以其特有的沉浸感、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搭建起日益丰富的消费场景,并催生出愈加完善的产业链条,成为各地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看比赛、品美食、逛景点、赏民俗……越来越多的人由“看一场比赛”到“游一座城市”,赛事流量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旅游“留量”、经济增量。

发展赛事经济,增加赛事供给是基础,但比赛如果缺少吸引力,则拉动体育消费无从谈起,因此增强赛事吸引力成为关键。

为此,河北省体育局提出狠抓四项工作: 一是抓高品质赛事供给,积极举办高等级专业赛事、精品休闲赛事、“火爆”主场和街头赛事、新兴时尚赛事、全民健身赛事等五类赛事。 二是抓赛事引流能力,重点是加大对观众的吸引力,每项赛事做到“八个有”,即有专门策划、有预热宣传、有氛围营造、有垫场演出、有灯光音响、有主持串场、有现场互动、有礼包优惠,并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政策,吸引“亲友团”“观摩团”“粉丝团”“球迷团”等参赛观赛。 三是抓市场化办赛,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赛事和赛事公司,借助市场的力量拉动赛事经济。 四是抓多业态融合,开展了“跟着赛事去旅行”“户外在河北”“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进乡村”活动,打造能玩、能逛、能体验的体育消费新场景。

同时,一场场精彩的体育比赛,牵动无数观众的心,也激发了人们“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热情。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院长蒋依依认为,要充分开发各地的水域、沙滩、山地等资源,持续推出更受年轻人喜爱的体育项目和文化旅游产品。各地还要发挥赛事的引领效应,持续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促进全民健身常态化,更深层次、更长时间激发体育旅游活力。

创始于2017年的成都马拉松,今年又获得了东亚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及全国半程马拉松锦标赛(第五站)的承办权,“三赛合一”助推成马品质再上新台阶。成马衍生文创产品、纪念品不断“上新”,文化展演、特色产品展销等活动也为城市进一步“引流”,以至于今年3.5万名参赛选手中成都市外选手占比达到74.3%。热情好客的成都通过一场马拉松展现了足够的诚意,成马以“体育+”融合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拓展体旅消费空间,联动全市13处A级旅游景区,在比赛日前后免费面向参赛选手开放参观。携程数据显示,成马赛事前后,成都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六成以上,比赛当天订单量居全国第三。成马期间,成都酒店预订量翻番,旅游门票销售量同比增长365%。美团数据显示,成马赛事前“成都酒店餐厅”“成都酒店套房”等成关联高频搜索词。

03

赛事经济持续火热,城市形象“迎风”升级

体育赛事赋能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赛事举办期间带来的客流和消费,更关键的是 通过赛事对举办城市在形象传播和品牌影响上的赋能,打造具有特定属性的城市“金名片”,对城市功能的综合性提升,对城市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和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放眼世界,不少城市或国家把体育赛事办成“城市名片”。比如英国泰晤士河上跨越百年的“亨利杯”皇家赛艇比赛,从小镇温布尔登走出鼎鼎大名的“温网”,有“跑者殿堂”之称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环法自行车赛等等,都是其城市乃至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反观国内,“办好一个赛、提升一座城”的案例也有很多。赛事的东风,让举办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对城市发展产生持续深远影响。成都大运会秉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四位一体的理念,不仅实现了赛事与合作伙伴的相互成就,还“纯粹”服务于成都的城市品牌建设和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作为“市场通路”黏合赛事城市市场,扩张赛事热点效应,助力城市探索和践行体育强国战略;因为举办亚运会,杭州实现了城市能级跃升、国际影响力飙升、群众获得感提升。亚运会对杭州市GDP的拉动量约为4141亿元,对财政收入的拉动量约为1033亿元,对就业人数的拉动量约为67万人;以筹办和举办第一届学青会为契机,广西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带动全民健身深入开展,推动文体旅产业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一如大运会之于成都,亚运会之于杭州,学青会之于广西,赛事经济对挖掘城市特色资源、催生新消费需求、城市品质迭代升级的带动作用,众多体育名城已深刻印证、做出示范。同时,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少地方正在抢抓新兴运动和优势运动发展机遇,积极打造城市体育名片:

河北省保定市抢抓新兴体育运动的风口赛道,积极推动匹克球等新兴体育项目开展,将体育工作融入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大局中谋划推进,努力打造北方匹克球运动高地,先后成立匹克球工作委员会,实施匹克球运动“百千万”工程,建设配套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匹克球场地设施,积极开展匹克球“六进”活动,为城市融入体育运动活力,也进一步提升保定市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擦亮“奥运冠军之城”“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城市名片。

(图源:保定体育)

山东省青岛市在持续升级帆船赛事的同时,创新性引进全国级涉海体育赛事,链接更多的国内外海洋体育资源,这样的赛事组合不仅完善了城市体育赛事体系,丰富了城市的体育文化,提升了赛事名城的品牌形象,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体育观赏和参与体验,推动了体育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擦亮了青岛“帆船之都”这一超级城市IP。

海南省三亚市致力于打造中国飞盘运动中心、世界潮流赛事举办地,2024世界沙滩飞盘精英邀请赛的成功举办,成为一个重要契机。该赛事设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大东海旅游区,美丽的风光随着精彩的赛事一同呈现在人们眼前,将进一步推动三亚成为世界飞盘爱好者的向往之地。不仅如此,三亚还将飞盘场景和旅游场景深度融合,以一片飞盘撬动“赛事+培训+装备+文旅”全产业链。

(图源:央视网)

体育赛事给城市带来的效益是多重的。既有赛事本身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又激发了资源活力。随着赛事产业链布局的不断完善,体育产业也将逐步融入城市经济,提升城市能级。

可以说,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

04

活力蓬勃前景广阔,让赛事经济长效发展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体育赛事作为推动全民健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未来将呈现出多维度的发展趋势,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广阔前景。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国内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体育赛事经济规模有望不断攀升。最新数据显示,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36741亿元,增加值为149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15%,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

国际市场:全球体育赛事市场也将保持增长态势。新兴市场国家对体育赛事的需求不断增加,体育赛事的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为全球体育赛事经济的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融合发展更加深入

产业融合:体育赛事与旅游、文化、科技、教育等产业的跨界融合会越发紧密,创造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体育赛事与旅游结合,不仅能带动举办地旅游相关产业繁荣,还能让旅游资源为赛事增色;与文化融合,赋予赛事更深厚内涵,激发情感共鸣;与科技融合,提升赛事品质,催生新商业模式;与教育融合,则为体育赛事经济长远发展培养人才基础。

区域融合:相邻城市或地区之间将加强体育赛事合作,通过联合举办赛事、共享赛事资源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赛事品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变革

赛事体验提升: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观赛体验,如通过3D全息技术打造悬浮在空中的3D赛事LOGO或运动员影像。同时,5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实现赛事的高清、流畅直播,以及多视角、互动式观赛等功能。

赛事运营管理优化:借助大数据分析,赛事组织者能更精准地把握观众喜好和消费习惯,制定出极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像针对热衷网球赛事且常购买周边产品的观众,推送相关赛事及纪念品广告,有效提高商业收益。

品牌化与专业化发展

赛事品牌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品牌,通过持续提升赛事品质、创新赛事内容、加强赛事营销等手段,提高赛事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顶级运动员和观众参与,提升赛事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运营专业化:赛事运营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出现更多专业的赛事运营机构和人才。从赛事的策划、组织、推广到执行,都将更加注重专业性和规范性,提升赛事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

经济可持续:注重体育赛事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通过优化赛事资源配置、提高赛事经济效益、加强赛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措施,实现赛事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环境可持续:在赛事的举办过程中,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广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措施,减少赛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体育赛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体育赛事在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未来提升百姓幸福健康指数,激发经济潜能还将大有可为。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赛事+”将打开以赛营城更多想象空间和实践探索。

1 8 8 3 1 1 8 3 2 1 3

免责声明:【生态体育】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生态体育及时更正删除!

来源:生态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