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打造“一元核心,四维支撑”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360影视 2025-01-17 12:15 2

摘要:辽宁大学依托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优势办高水平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以综合及专业素养为基础、以“五个课堂”融合为载体、以真实问题的大实践观为路径、以新文科思维创新

辽宁大学依托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优势办高水平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以综合及专业素养为基础、以“五个课堂”融合为载体、以真实问题的大实践观为路径、以新文科思维创新为动力的“一元核心,四维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能够服务于区域社会发展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培养“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牵引“三观教育”“职业教育”和“成才教育”。 通过举办“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讲座、开展“挖掘东北精神、助力辽沈振兴”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培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使命担当。二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协同。激励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专项培训,目前共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8门,校级课程思政教改立项2项;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传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技术伦理”等系列讲座已形成品牌效应。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融媒体大型主题直播报道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等11门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等4个项目获辽宁省教育厅教改立项;先后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教育理论与实践》四辑,为全院师生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以综合及专业素养为基础,立足国内一流、区域领先目标,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构建三级实训体系。一是以专业技能为抓手,打造“1+1”“1+N”团队授课模式。聚焦学生终身发展,开设学界、业界共建课程,每年邀请超过10位业界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教授新闻传播实践类课程。增加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比重,强化博雅教育力度、广度、深度,多措并举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以“项目制”实践为引擎,打造“院级、校级、校外”三级实训平台。开展素质—能力—知识一体化综合素养教育,注重培育学生跨媒体叙事、数据挖掘分析与全媒体产品运营能力;充分利用“音视频”“融媒体”“融合出版”3个学院专用实验室,全力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及学院媒体运营;利用辽宁大学国家级文科实训中心资源开展实训活动,推荐学生进入校广播电台、校官网、校官微等校级媒体担任策划、编辑等;与新闻传播领域相关机构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以“五个课堂”融合为载体,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发挥共建学院在服务地方、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契合学科发展规律、打磨常规教学课堂。在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课程设置基础上,融入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文理交叉学科领域课程,培养“文理兼通、业务全面、专项突出、服务地方”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二是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延伸课外活动课堂。形成了“理想信念教育+专业能力锻炼+学术实践体验+贡献服务社会”的综合育人体系。曲直同学作为辽宁省红色理论宣讲团成员累计参与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二十余场;师生开展“走进‘六地’辽宁·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深刻阐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三是探索成长增值评价、培育实习实践课堂。建立“标的、场景、路径、评价、跃迁、反哺”全过程立体式实践教育模式,组织开展“辽宁振兴青年行”企业调研学习活动,成立辽宁省老工业基地企业创新发展调研团。何荘同学入围共青团中央发布的“2021 年度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表扬学生名单”,参与社会实践事迹被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四是聚焦深度育人成效,贯通网络资源课堂。引导师生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慕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网络学习平台,将网络学习资源和传统教育深度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学习大模型语言、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算法重构等前沿技术。五是推动拓宽全球视野,优化国际教育课堂。依托与美国田纳西大学新闻-公关 2+2项目,开展“辽大新传·中高计划”专家讲座,培养学生立足东北亚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师生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等类别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伦敦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超30人次参与国际会议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合作。

四、以真实问题的大实践观为路径,培养具有问题意识、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流人才以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辽宁大学以“社会现实场景真实问题贯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为办学机制,以“走出去(走出校园)、走进去(走进社会)、走上去(走上前沿)”为办学理念。学院以此为基础提出以“真问题、实研究”为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确立“大实践观”衔接教育链与产业链。先后获得辽宁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22门课程将真实问题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毕业论文选题均以真实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结合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服务地方建设。二是打破壁垒,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学院与实习、实践单位共同打造“目标共识、师资互聘、平台共用、任务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育人体系。“云创扶梦”师生团队获得辽宁省委、省政府颁发的“辽宁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三是市场化导向与学生探索精神双向奔赴。克服片面追求流量、无视职业理想与社会责任;空谈新闻理想、不顾行业与社会现实两个极端。2023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李豪乐在新华社实习期间撰写的《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爆火舆情专报》获辽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批示。四是统一实践标准与个性实践发展同向而行。学院建立流程的“标的、场景、路径、评价、跃迁、反哺”,与模式的“体系多模块连接、标准多样化呈现、路径立体化贯通、评价多元化介入”,积极将新闻传播人才的全过程培养投身于“大实践观”。

五、以新文科思维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迭代中的思想碰撞与知识创新。一是以科学研究助力人才培养,夯实创新基础。举办面向东北亚区域的国际传播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等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形成广泛学术影响力;承担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17项;在商务印书馆、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机构出版学术专著17部;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6项;打造“辽大新传名家讲座”和“辽大新传青年学者成长沙龙”两个系列学术品牌。二是感知行业全生命周期,赋予创新思维。形成新闻传播史、媒介文化与批评、国际出版与传播等特色学科研究方向,成功申报省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推动“融汇、碰撞、创意、迭代、创新、孵化、创业”为创新目标演进模块。三是在地化扎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扣上创新扣子。学院与辽宁省出版集团、辽宁广播电视台、新华书店等传媒单位常态化合作;全面参与沈阳地铁传媒集团上市;全程参与辽宁省地方标准《广告经营单位业务管理规范》制定;‘海岛寻鲜’——海岛乡村振兴新模式引领者”项目为我校摘得全国“挑战杯”赛事首个金奖。四是人员、资源、制度、平台四方融合,汇入创新海洋。借助部校共建优势学院,学生、教师、家庭、行业、政府、社会等多方联动,制度、政策、环境、平台、资源、成果、孵化等多方汇集,为培育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营造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成果共享的良好氛围。

来源:东北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