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蛇》没有预想地那般扣人心弦,但它的片尾曲实在惊艳!

360影视 2025-01-17 14:09 1

摘要:电影根据谍战小说改编,反映了前苏联克格勃的秘密活动——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克格勃策划了有史以来最可怕的一次大规模破坏,一场反间计引发了高层的生死动荡,一个从苏联叛逃到美国的特务,不断交代英法德谁是苏联间谍,名单上的人就会自杀或者被杀,最后发现是碟中谍连环计。

1973年的《蛇》是一部美苏争霸背景的谍战片,很老,但很经典。

它属于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内部参考片——少数人能看到,后来公映了。

电影根据谍战小说改编,反映了前苏联克格勃的秘密活动——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克格勃策划了有史以来最可怕的一次大规模破坏,一场反间计引发了高层的生死动荡,一个从苏联叛逃到美国的特务,不断交代英法德谁是苏联间谍,名单上的人就会自杀或者被杀,最后发现是碟中谍连环计。

蛇这个隐喻本来很高级,当硬生生的展现出来就有点显得落俗了——尤其是,作为一部美苏间谍战名片,巅峰谍战电影之一,冷峻至极的经典谍战片的时候。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并没有期望中的好——它没有预想地那般扣我心弦,而是非常发闷。

——牵扯的国家太多了,人物更多。我像得了脸盲症,好长时间搞不清谁是谁。里边大量审讯的戏,台词密集。不是我的菜。

其实,电影对中情局的情报分析和技术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电影能让人大开眼界。冷战风云,人心变幻,它布了一场很大的局,拍的很稳,慢节奏叙事更有味道。要想看懂必须多看几遍(人物关系需要捋顺)。

电影没有枪战格斗,没有火爆场面,全靠剧情和演员表演,展现美苏两国冷战时的尔虞我诈!堪为斗智斗勇,勾心斗角的中央情报局宣传片——就是对我的启发不大,毕竟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它需要一定的智商!得全神贯注才能看得进去。涉及面很广,没点政治基础看着真费劲。

它还是上译国配版——对译制片我始终有莫名的感情,享利方达——富润生、尤尔伯连纳——卫禹平、德克伯加德——杨成纯、菲利浦诺瓦雷——温锡莹,四大主演主配。

片头:起篇就用中国的孙子兵法,毕克黑咖啡般醇厚严峻的声音:

兵者,诡道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以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后面陆陆续续又听出了邱岳峰、李梓、刘广宁、童自荣、仲星火……

李梓冰雕般晶莹锋利的声音,像播新闻一样念出一个个喜欢的名字:尤尔.伯连纳、德克.博嘉德、亨利.方达、尤尔.伯连纳、德克.博嘉德、亨利.方达……机械而富于韵律感。

李梓配的那个与弗拉索夫有过一夜情的意大利女人,就一场戏,但那种颓废感十足的玩世不恭、实在太迷人了。

主人公弗拉索夫长得有特点,随时能区分。目光炯炯这个词似乎是焊在他的脑袋上的,这份酷可谓永恒!他在里面演得比另外两位影帝好得多。

难忘尤.伯连纳像鹰一样的双眼和气场。演个阴坏角色再合适不过。

因了这位秃头主角的魅力,成就了这部骨骼清奇的间谍片。

尤伯连纳的个子并不高,他饰演的弗拉索夫辗转多地,潜伏六年,最终来巴黎任职,然后在美国上演了这场把整个北约谍报机关耍得团团转的交响乐,最后全身而退。

有种传说尤伯连纳本人就是克格勃,这样的男人感觉就是钢铁般的意志,宁折不弯,套用里面小猫一样的意大利女人那句台词:这样的男人现在太少了。

他是一个心理素质极好的罪犯,在回答基准线问题时都个个撒谎,导致他全部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平稳,犹如说真话一样自然。

当然了,一个间谍老炮连这点本事都没有,还怎么搞事情?

电影前半段把尔虞我诈亦真亦假的凶线刻画的很真实。

谍战,从来都是一个体量与投入都深不见底的宏大且沉重的战争。在冷战时期,特务侦查成为最重要的获胜手段,一点点线索可以成为突破的关键。在那条战线上斗争,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间谍也不是普通人能干的。

现在来看这片故事很老套了,无非就是间谍、反间谍惯用那一套。但是73年冷战还没结束,就拍了这么部写实的谍战片,还是很厉害。

那种冷峻的气氛营造得很棒,作为商业片是合格的。

比剧情更好看的,是男人的类型。演员也都是大咖,影片汇集了一众欧美大牌明星。一开始的时候,《蛇》的叙述视点聚焦在法国情报局长贝尔东身上。

但真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却不是贝尔东,而是弗拉索夫上校和美国中情局长艾伦·戴维斯,他俩才是片中亮点!

是这两个人物推动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从机场叛逃开始;中间的测谎和交代;后续贯通了13个名单典型人物的自杀或他杀的死亡过程。

艾伦·戴维斯是美国演员亨利•方达,他于一九二九年起开始电影生涯,至一九七八年已演拍上百部影片,表演以深沉蕴藉见长。

亨利 方达在这部电影里,把美国人的霸道演绎成一种高高在上的优雅。富润生为这位局长配音,更是绝配。

电影的结局,更是全片中最感人、最能体现深刻主题的部分,格林尼克桥上的交换,表现出了一种难得的氛围。

它的场景设置很漂亮,带入当下现状,引发无穷感慨。

这是弗拉索夫被捕半年后的东西德交界处——弗拉索夫被押来,与苏方交换俘虏。

业已离任的贝尔东和戴维斯也都来到现场。

导演曾和亨利方达商量过,该怎样表现这位局长最后的心情。最后二人一致决定采取平淡质朴的手法——所以我们看到,这位大国情报机构的掌门人一边抽着香烟,一边静静地同那个克格勃道别。

这三个男演员眼神的对视,非常震撼。

美国局长的脸上没有对敌人的怨恨,也没有因丢了工作而起的失魂落魄。法国局长呢,他抽烟的那份气质,是周润发达不到的!

在两位局长冷峻眼光的震慑下,本来不想掩饰得意的弗拉索夫也逐渐收敛了笑容——是啊,表面看他是赢了,可惜最强工具人也是工具,在政治博弈里最终也成为了交换的筹码,只是价值变得一落千丈,连工具的属性都丢失了。

铁桥上两方阵营正式交换人质,这时一段调子很高的音乐响起,激昂中带着苍凉哀婉,配合着凄美悲悯的女声,将冷战背景下间谍们的悲剧命运渲染到极致——这段在桥上通往希望和绝望的戏,升华了影片主题。

音乐是点睛之笔,正是对冷战时期的最佳写照!充满人文关怀和对冷战的反思。一切都不需言表。太棒了,给人一种英雄落幕的感觉。

这首经典之曲是意大利作曲家莫里康尼的杰作,很有70年代的风韵。现在的作品望尘莫及。

弗拉索夫就这样走了。

当这条蛇回望过去自己所做,他怀念的可能不只是西方的优秀,还有那不用腹部行走的岁月吧?

换回来的飞行员最有希望!两位局长同那位U2飞行员握手时,全无做作的仪式感,只有对归国英雄发自心底的尊敬。

接下来结尾部分谈论对手时的云淡风轻,更是对时局深刻的洞悉。

戴维斯深知克格勃的内幕,他说:

弗拉索夫这条"蛇"的前景不妙,因为他已尝过西方天堂的滋味,不会得到克格勃的信任,不久就会消失掉。

这就是说——回去的那个人当不了间谍头子了,他已经被物质化了,然后他会得到一枚奖章,慢慢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一条去过伊甸园的蛇,不会再被相信,就好像见过真正阳光的眼睛再也无法适应黑暗。

听起来有点象行业剧,探讨了间谍的本质和不易,是对谍报人员工作的升华——几乎也可以让人对谍报工作者肃然起敬了。其实,关于间谍的问题,不要说以前了,就是当今社会,也何尝不是间谍丛生……

结尾的厌战思想透出一种胸襟博大,影片人设也都颇有深度,引人探寻——不过得有了点阅历看,才能体会个中滋味。

随后大桥两侧的铁门关上,背景逐渐变暗,一场轰动世界的谍海大案就这样落下帷幕,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唯有配乐真做的到余音绕梁!相信观众几乎不忍纷纷起立离场,应该还坐在座位上仔细的聆听,哪怕在回家的路上,还是一言不发,脑海里不停地回响着这段忧郁伤感的旋律…… 似乎自己的人生还会跟这段配乐以及它的作者延续很长的缘分。

来源:在影视的边缘行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