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院院士身上所铸就的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实施新时代新成就云南记忆工程,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的方式,记录、留存、宣传两院院士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奋进故事,旨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持续营
编者按:两院院士身上所铸就的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实施新时代新成就云南记忆工程,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的方式,记录、留存、宣传两院院士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奋进故事,旨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同时也是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体记忆的重要举措。
由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出品的《新时代新成就云南记忆工程院士篇》微视频正在播出。今天,推出第四集《探寻“飞向蓝天的恐龙”——徐星》。
28岁,发现长羽毛的北票龙;31岁,发现比始祖鸟还小的“赵氏小盗龙”;34岁,提出四翼恐龙假说;36岁,发现二连巨盗龙;46岁,发现长有翼膜翅膀的奇翼龙……这份傲人的成绩单,来自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徐星。他的研究成果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命名恐龙最多的科学家。2023年,53岁的徐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恐龙”院士。
中国对古生物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是一个年轻且相对冷门的专业。1988年,高考结束后的徐星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古生物学。“当年高考通知书告诉我,我被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录取了,我非常迷茫,因为不清楚古生物学的研究方向是什么,那时也没人能确切地说出古生物学专业是研究什么的。”直到他跟随古生物专家赵喜进专门研究恐龙,亲手触摸到一件件恐龙标本时,才真正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当几千万年前的生物就在你手边,或者说与你如此近距离地进行‘交流’,那种感觉确实是非常非常神奇的。”徐星说。
对古生物愈发产生的热爱,让徐星专注于恐龙演化和恐龙类群的研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的研究工作广泛涉及分类学、系统学、形态功能学、古生物地理学和骨组织学等诸多领域,成果丰硕。例如:1997年,在辽宁西部地区找到了长着羽毛的恐龙化石碎片;1998年,发现了中国鸟龙和北票龙;2004年,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发现了苏尼特龙;2005年,同在二连浩特,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似鸟恐龙——巨盗龙,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07年度的世界十大科技发现之一。
如今,徐星已成功发现并命名了70余种恐龙,成为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命名恐龙最多的科学家。很多人都认为徐星是幸运的,可徐星说:“幸运总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发现恐龙的过程虽有偶然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长期的付出和坚持。”在从事古生物研究的30多年里,徐星几乎每年都要进行3、4个月的野外考察,每天在沙漠里跋涉数十公里,随时面临缺水、毒虫、猛兽等危险,而他却总是乐此不疲,在沉默的化石中寻找到关于恐龙前世今生的答案。
2003年,通过大量的化石证据与分析,徐星提出“四翼恐龙”假说,这一假说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轰动。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徐星及其团队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详实、有力的证据和模型,被《自然》杂志高度评价为“革新了恐龙进化研究,帮助中国成为古生物学的动力室”。面对如此耀眼的学术成就,徐星依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不仅在科研道路上持续深耕,同时也将科普工作视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我们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中华文化体系,科学文化是一定不能缺少的。希望我们的科学研究不光是象牙塔里的一些事情,我们会让社会受益,对社会做出更多的一些贡献。”
百忙之余,他与媒体合作制作科普节目,举办科普讲座,并亲自撰写科普著作。其中,他的科普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被选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在无数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撒下了科学的种子。“要让更多的孩子了解科学、关注科学,最终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这个世界。”他说,“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科学探索精神,要始终保持对所做事业的热爱,这份坚持与热爱会引领我们走向收获。”
【相关阅读】
《新时代新成就云南记忆工程院士篇》微视频:初心不改 志在江河!致敬马洪琪院士
《新时代新成就云南记忆工程院士篇》微视频|张克勤:绿色农业“守望者”
《新时代新成就云南记忆工程院士篇》微视频|郝小江:植物“化学密码”的破译者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