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媒体报道了未成年人与AI(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谈恋爱的现象,引发关注。据报道,一名10岁女孩使用AI聊天软件,与虚拟“男友”进行“恋爱”,对话多次出现“擦边”内容。这值得家长与社会警惕,也再次为我们敲响人工智能应用的法律与伦理警钟。
近日,媒体报道了未成年人与AI(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谈恋爱的现象,引发关注。据报道,一名10岁女孩使用AI聊天软件,与虚拟“男友”进行“恋爱”,对话多次出现“擦边”内容。这值得家长与社会警惕,也再次为我们敲响人工智能应用的法律与伦理警钟。
(图源 新华社)
我们如何与AI相处?我们的孩子又该如何与AI相处?说抽象点,这触及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范畴。说具体点,最基本的共识是,AI作为一种更先进的生产工具,绝不能成为不法分子触犯法律与挑战伦理底线的技术手段。
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时代正成为现实。除了影响未成年人的“AI恋人”,还有视频生成剪辑、PPT制作、翻译、检索、写作、数字人播报、无人驾驶等,AI正在深入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AI“深度伪造”技术已让海内外不少公众人物与机构相继成为受害者。2024年1月,明星泰勒·斯威夫特大量虚假“不雅照片”在社交平台上传播,掀起一波关于人工智能的担忧。2024年底,有人用AI技术假冒某知名医生带货的消息冲上热搜。
此外,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的案例,包括造谣、换脸诈骗、窃取隐私等,也屡见不鲜。
AI作为新技术,绝不是洪水猛兽,但其挑战公序良俗乃至法律底线的部分,必须加以限制。
完善治理体系,刻不容缓。这要求我们务必紧跟AI迭代升级脚步,及时研判,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与治理体系。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合规应用,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2023年7月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生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质内容。
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我国对其发展采取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政策,发展与治理并重。但目前来看,具体到细分领域与具体应用,立法与监管还相对滞后。例如,涉及未成年人的AI聊天软件等社交平台,在监管体系中仍处于模糊地带,有待进一步细化规则,明确监管边界和责任。
(图源 新华社)
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义不容辞。截至2024年7月,我国已有197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通过网信办备案,提供的应用和服务更是纷繁复杂。平台方作为责任主体,理应加大技术投入,恪守“科技向善”“智能向善”底线思维,维护用户合法权益。特别是涉及未成年人的,更要构建严密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确保未成年人无法绕过年龄限制注册使用,精准拦截不良信息等。
加强AI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留死角。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公众具备使用和掌控AI的素养和能力。这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协同、形成合力,加强对公众特别是孩子们相关能力与意识的培养与教育。
想当年,互联网也一度面临当下AI面临的问题与争议,而如今,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成社会基础公共设施。可以预见,AI也必将成为新一代基础公共设施。如何迎接这一“新设施”,你我,包括我们的孩子,都需做好足够的准备。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