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转眼我离职已经3个月了,除了作息变得正常、心情愉悦还有皮肤变好了之外,最近我又有了一个新发现:我的语言习惯也悄然无息地发生了改变。
转眼我离职已经3个月了,除了作息变得正常、心情愉悦还有皮肤变好了之外,最近我又有了一个新发现:我的语言习惯也悄然无息地发生了改变。
曾经深陷“文字讨好症”的我,现在对于发出去的消息,不再斟酌要用什么叠词、语气词或者表情包把文字再修饰一遍,而是有事说事,简明扼要。
01我之前在广告行业工作,大部分的工作内容是对接品牌方的营销传播需求,然后和团队合作制定相应的策划方案、内容规划,撰写具体的文案、脚本等交付给客户。
《我,到点下班》剧照
然而对我来说,这份工作最心累的不是思考如何输出符合客户要求的内容,而是和人沟通的部分。
累就累在,客户能不能顺利通过我交付出去的东西,其实并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标准。很多情况下更依赖客户的直觉、当时的情绪或既往的经验。
比如他们提出的意见是:“再高大上一点”、“不够有深度”或是“感觉和我们的风格不太搭”,有时候全凭感觉。
加上平时和客户线上沟通比较多,相比当面交谈,线上的对话像是隔着一层膜,很难及时感知到客户的情绪或精准把握他们的想法。
因此,为了让客户认可的几率大一些,在和客户沟通时留下好的印象,我想了不少办法。
每次发消息、回消息前,我在每条消息后都会缀上一串语气词,搭配各种emoji,这样既能让客户觉得我是一个擅于沟通、积极的人,也能一定程度上消解工作里严肃沉闷的气氛。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剧照
不少打工人也有类似“班味十足”的经历,网络上称这种过度修饰社交语言的现象叫做“文字讨好症”。
作为一个“文字讨好症”深度患者,我会把“好的”说成“好哒”“好滴”“好嘞”,把“嗯”说成“嗯呢”,也会在文字后加上波浪线“~”、感叹号“!”或表情包,试图给我的语气和情感表达加点浓度。
跟客户对接需求,为了显得我和他们合作得很愉快,本来一句简单的“收到”,我会写成“收到啦~”。
领导给组里的人分配任务,我的回复也是“好的好的!”,后面还得跟个“加油”的表情,希望呈现出自己积极上进、乐于工作的一面。
除了文字上做了修饰和点缀,我的微信里还收藏了不少表情包,里面有适合不同聊天场景的萌宠、热门梗图等表情包。
每当看到好玩的表情包,我就会一键保存,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
渐渐地,我意识到自己在囤积表情包,总觉得会在哪一天、哪一个聊天场景里用到。表情包就像聊天中的某种通行证或社交货币,我用它们来装点对话,试图向别人传达一个信息:看,我是一个有趣又善解人意的人。
我甚至会琢磨在不同场合下,使用什么表情包更合适。有时候客户提出了一个不合理的修改需求,我就会发出一个猫猫流汗或吗喽表情,试图缓和下当时的气氛之后再做进一步沟通。
《凪的新生活》剧照
另一个文字讨好症的“症状”,体现在聊天必须由自己来结束对话,不能让对方的话“掉地上”,担心对方的话或表情包没人回应的话会显得我没礼貌,因此我会主动做一个收尾。
在这场大型的社交内卷里,我自认为把职场人设立住了,没想到这也让我透支了太多能量。
02在工作中倾注过多的情绪表达,试图用修饰文字的方式来避免潜在的冲突,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挺管用的。
可为了呈现自己更饱满的工作状态、更亲和外向的“职场人设”,每天深受“文字讨好症”折磨,每天过度情绪消耗,我一直处于“低电量”模式,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
有一段时间,我的社恐指数达到了顶峰。同事走在前面,我明明认出来了,但是会刻意放慢脚步等他们先上电梯,就是为了不用和他们打招呼寒暄。
午饭也是自己带饭,不和同事一起吃,下班了也是早早回家,总之休息的时间我完全一句话都不想说。
极度社恐、不想说话的状态,其实发生得一点也不突然,它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这也让我开始思考,违背自己本心、过度修饰语言是否真的有必要?在忙碌的工作中,是否应该给自己留一些空间,而不是想着时刻塑造别人眼中的职场人设?
《远大前程》剧照
“文字讨好症”只是表层的形式,其实它是我职场讨好型人格的延伸。
它指向了一个核心,就是以他人的感受为先,把自己的感受放到最后。当自己的评价体系建立在外部和他人身上,而不是由自己掌控时,往往自我价值感就会非常低。
我记得工作里有一次,领导的项目安排不合理,我的工作量一下子堆积了很多。我当时不理解他的安排,有点气愤,但是转念一想还是算了,不愿意和他起冲突。
后来和一位同事聊了这件事,我还在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不能高效处理工作,同事说你们都需要反思,他要反思为什么在不清楚工作量的情况下就分配工作,你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不愿意开口表达。
后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和领导提出,现在自己手上的工作已经多到爆炸了,没法再接新的需求了。我把工作安排有理有据地列出来,他反而没说什么,把这项工作重新分配给别人了。
《不完美的她》剧照
再想想同事说的话,我不愿意提出异议的根源,就是我在害怕。
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害怕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害怕发生冲突。害怕领导觉得我扛不住事,更没法带领下属做事。
在恐惧主导下的生活,不可能自由。正如《被讨厌的勇气》里中所说的:“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在不合理的需求面前,如果不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就等于把自己和外界的冲突转移到了自己内心,我必然会带着怨气等情绪工作,更不会产生什么好的结果。
试想,如果当时我不开口表达不满,直接答应了这项工作安排,领导会觉得我有余力和时间处理,以后只会继续给我增加工作量,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
03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里的女主凪,就是一个典型的职场“讨好型人格”。她在职场里以迁就他人的想法为目标,从不发表自己的看法,总是对他人的决定言听计从。
剧情刚开始,发布会前,领导责问产品宣传页上的错误,在气氛尴尬之际,凪默认了是自己的问题,提出拿去修改,实际上那一页根本不是她负责做的,她则是察言观色,帮一位女同事承担了领导的责骂。
后来,同事提出聚餐后,她也没有拒绝,默默跟着去了,其实自己明明带了午餐便当。午饭期间同事一起拍合影,结果同事选了一张她半眯眼睛的照片,她也没出声。甚至本来是天然卷的她,为了让男友开心,要早起一两个小时把头发拉直。
凪总是跟随他人的想法做事,过度的迁就让她失去了自我,也让她在职场中倍感压抑。一直以来的讨好,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尊重和认可,反而让她活得越来越累。
直到一次她在公司忽然呼吸困难,她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果断辞职、换住所,在新环境里勇敢表达想法,开启了自我改变的新生活。
对我来说,改变的契机则是离职。
《被讨厌的勇气》剧照
离职以后,回归正常节奏的生活,我更明确地知道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也不再勉强自己去揣摩在对话里用什么语气词或表情包。
另一方面我也明白了,无论今后我身处什么样的职场,真正的职场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单方面的迎合和妥协。
让我不舒服、不自在的表达方式,只是在消耗我的能量,并不能给我的职业生涯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
当我放下那些刻意营造的“职场人设”,不再为了迎合他人而透支自己的情绪,生活反而变得更加轻松自在了。
最近我也在尝试做自由职业的项目,其中也涉及一些沟通环节,我有意识地练习精简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彻底戒掉了“文字讨好症”。
涉及到自己专业的部分,我开始就事论事,坦诚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日常的沟通,我会直接发出“OK”表示知道了,不再做其他修饰。
在对方提出质疑或不理解的时候,我会耐心解答,明确说出自己这样做的出发点,从专业角度上提供具体的建议。
有趣的是,我不只变得更自信了,也找到了职场交流里的舒适区。在我大胆表达自己见解时,反而收获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
《我的大叔》剧照
这也让我更确信,真诚自有万钧之力,坦率和专业远比精心修饰的言辞更能获得他人的信赖。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真正的自由,是不再寻求他人认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做回自己。”
希望我们都有被讨厌的勇气。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