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昦玄:以棋会友|新华走笔

360影视 2025-01-17 19:00 3

摘要:1997年至2003年间,我学棋6年,常参加比赛,但那时台湾小棋手很少往来大陆,我没有机会和台湾棋手对弈。2003年以后,我作为爱好者混迹网络棋赛,和各国各地区的业余棋手手谈,竟未遇到台湾棋手。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1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开设“新华走笔”专栏,刊发新华社记者的行思录。专栏发表记者谈昦玄撰写的文章《以棋会友》。

学国际象棋和业余下国际象棋25年了,我始终有个遗憾,没和台湾棋手下过棋。

1997年至2003年间,我学棋6年,常参加比赛,但那时台湾小棋手很少往来大陆,我没有机会和台湾棋手对弈。2003年以后,我作为爱好者混迹网络棋赛,和各国各地区的业余棋手手谈,竟未遇到台湾棋手。

赴台湾驻点不久,我和同事拜访了一间国际象棋俱乐部,想和台湾小棋手对弈几局,也想一睹台湾人的棋风。

这间俱乐部规模不大,以中英双语教学为特色,周六日学员较多,周六是较为大众化的班次,周日是较为小众的女子班。我们去的那天恰逢周日。陆续有几位十几岁的女棋手走进教室,还有姐姐带着弟弟来学棋的,开局之前,孩子们热络地聊着天,开局后,教室内唯余落子的声响。

负责人王女士是我师父的友人,温文尔雅。我们的话题,便从我下棋的履历开始。

1997年,来到北京景山少年宫,我误打误撞走进国际象棋教室,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大陆已经出了第一位世界棋后谢军,在北京掀起一阵学棋热浪,但国际象棋的普及远远不如围棋、中国象棋,不具备由老及幼、街头巷尾传播的特性。在我学棋之后,经历几次升级跳班,也常是班级中唯一的女生,报名区级比赛,由于女棋手太少,只能参加男子组别。2003年,上初中后,我不再学棋,成绩也止步于蝉联北京市低年龄组女子冠军。2009年,我报名参加了国家级运动员等级赛,取得了证书和高考加分。后来,直到2024年,我都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国际象棋爱好者。一路走来,可以说,我是从专业赛场走到了观众席上。

而王女士则相反,她曾经是外企员工,因为孩子下棋,为了给孩子在小众赛道找到更多更好师资,也为了服务于台湾更多小棋手,便创办了俱乐部,一路走来,从门外汉成了专业人士。

我们的下棋生涯恰如逆旅,相向而行,走到两条旅途的交汇点,感慨良多。

王女士说,非常羡慕如今大陆的国际象棋普及成就。一是大陆学子众多,推广普及容易,不同水平的棋手更容易找到适合的对手,而台湾棋界的局面恰如我小时候的遭遇,比赛有时候都难办起来。二是大陆有冠军效益带动,二十多年来,连续培养出多位棋王棋后,带动了多个教育大省的学棋氛围,甚至有学校将其纳入必修课,而台湾有时还固守围棋、中国象棋发展成果,将国际象棋视为分流棋手的竞争对手。三是师资力量雄厚,台湾一些俱乐部缺乏师资,还需聘请外教弥补,大陆则拥有众多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线的教学人才,从国家队、国少队、省队退役的棋手扎根各地,服务于不同水平的受众群体。

我说,虽然台湾国际象棋教育普及不如大陆,但双语棋类教育经验更丰富,分众化课程设置精良,因材施教,既关照了不同需求的小棋手,也为小棋手们走向世界的征程铺好了路。

说起台湾国际象棋普及的现状,王女士感觉任重道远,空有抱负但做起事来又束手束脚,只把眼前的希望寄托于大陆的世界棋王能蝉联、多出几个棋王棋后,让台湾棋界能够分享到大陆的荣耀,走向前景宽广的未来。

她感叹:如果两岸能多一些交流该有多好,两岸互为助力,互通有无,受益的是孩子们。

几年前,两岸国象界常有赛事,人才交流也频出佳话,如今被迫冷却,令人心痛。说起孩子们,话题本该多些轻松快乐,但在两岸交流受困受阻的语境下,却显得有些苦涩沉重了。

12月18日Chess.com和前世界棋王卡尔森宣布,与电子竞技世界杯基金会达成合作伙伴关系。这意味着国际象棋将首次亮相于2025年举行的电子竞技世界杯,这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游戏和电子竞技节。这意味着,国际象棋这项历史近2000年的古老智力竞技运动,具艺术性的智慧较量和博弈色彩。

短短25年,国际象棋从冷门项目到借力人工智能、跻身电竞赛道,发展与时俱进,前途向宽处行。中国国际象棋也完成了一轮轮的实力崛起,一代代世界棋王棋后的接棒,让世界一次次重新审视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古老的智力运动会焕发新生,为人们带来更多惊喜。

我把这一个好消息分享给了王女士,她也十分激动。须臾,我们又陷入了失落中。因为,对于古老的国际象棋,等待好消息的25年是白驹过隙,但对于一个小棋手来说,25年太久了,青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正如王女士说的那样,台湾的小棋手棋艺进步到一定水平,便会面临找不到合适的师资、适配的对手的情况,阻碍个人进步,甚至会中断学棋生涯。对于孩子而言,一寸光阴一寸金,成长成才就在于那关键的一两年,等待即是搁浅。

是时候做点事情了。拨雪寻春,烧灯续昼。

国际象棋能打破赛道,跻身电竞界,大放异彩,证明有些藩篱是应该被打破的,事在人为。今天的人们,总要为明天的人们打破更多的藩篱,创造更好的历史。

下棋的人,皆知胜负之外大有天地。

无论是被更多外籍人士了解的国际象棋,还是凝聚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结晶的中国象棋、围棋,棋盘就在这里。两岸的孩子们,本应有更多机会、更多选择,来到棋盘两端,用好智慧、用好风度,下一局好棋,以棋会友,手谈神会,落子生花。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