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人血白蛋白用于危重症患者液体复苏的优势

360影视 2025-01-17 20:47 2

摘要:白蛋白君:“液体复苏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常见治疗方法。然而,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体液外渗以及体液在组织中的聚积等原因,早期扩容有时并不容易充分发挥其有益作用[1-2]。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白蛋白君:“液体复苏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常见治疗方法。然而,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体液外渗以及体液在组织中的聚积等原因,早期扩容有时并不容易充分发挥其有益作用[1-2]。

文献表明,与晶体液相比,使用人血白蛋白进行液体复苏可以更好地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产生更大的扩容效果[3-5]。今天,白蛋白君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在危重症患者中20%~25%人血白蛋白的小剂量液体复苏的生理效应及安全性。”

国内共识指出,理想的液体治疗应在有效而快速补充血容量的同时,不增加血管外间隙液体所致的间质水肿,无过敏及肾功能损害,不影响凝血功能[5]。

白蛋白是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决定因素及酸碱缓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用的人血白蛋白主要为5%、20%及25%三种浓度,研究数据证实4%~5%白蛋白的扩容效应大约等于输注体积,而输注20%~25%的白蛋白可达到相当于输注溶液4~5倍体积的扩容效果[5]。因此,20%~25%人血白蛋白的高效扩容能力可帮助危重症患者减少补液量,避免液体超负荷的发生[6]。

我国专家共识建议,对于需大量液体复苏的危重病人,尤其是合并急性肺损伤时,建议选择白蛋白实施限制性液体治疗[5]。

一项旨在评估ICU患者使用20%白蛋白与4%~5%白蛋白进行液体复苏的液体需求及生理和临床反应的研究,纳入了英国和澳大利亚的3所ICU内的321例在进入ICU病房48小时内需要进行液体复苏的成人患者。所有患者被随机分配为接受20%白蛋白(n=153)或4%~5%白蛋白(n=168)液体复苏[2]。

结果发现,20%白蛋白复苏组的患者48小时内补液量显著低于4%~5%白蛋白复苏组(P

此外,20%人血白蛋白复苏组的白蛋白峰值水平较高,而钠和氯的水平较低。20%白蛋白组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为12小时,而4%~5%白蛋白组为15.3小时;20%与4%~5%白蛋白组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比例分别是3.3%和4.2%(P=0.67),转出ICU后患者生存率分别是97.4%和91.1%(P=0.02)[2]。

因此,以上结果证明,与4%~5%白蛋白相比,使用20%白蛋白进行液体复苏能降低危重症患者的复苏液需求量,尽可能地减少早期液体正平衡的发生[2]。

小结

人血白蛋白作为一种天然胶体,具有高效扩容的作用,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补液选择。其中,20%~25%的高浓度人血白蛋白扩容效应可达到相当于输注溶液4~5倍体积的扩容效果。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液体治疗的不同目的、疾病的种类、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状态、疾病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因素,个体化地选择液体种类与治疗方案[5]。

医生站网页版上线啦

无需下载便可浏览更多外科资讯

参考文献:

[1]Chelazzi C, et al (2015) Glycocalyx and sepsis-induced alterations in vascular permeability. Crit Care 19:26.

[2]Mårtensson J, et al. Small volume resuscitation with 20% albumin in intensive care: physiological effects : The SWIPE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Intensive Care Med. 2018 Nov;44(11):1797-1806.

[3]Finfer S, et al (2004) A comparison of albumin and saline for fuid resuscit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N Engl J Med 350:2247–2256.

[4]Caironi P, et al (2014) Albumin re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or septic shock. N Engl J Med 370:1412–1421.

[5]赵玉沛,杨尹默,楼文晖,孙备,虞文魁.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5)[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09):960-966.

[6]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37(10):926-929.

VV-MEDMAT-115638 获批日期:2025年1月

声明

本资讯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本资讯提供的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作者及武田不承担相关责任。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来源:小钱医生聊保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