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于过载、怠于连接:“电子屏幕依赖症” 何解? | 哲思

360影视 2025-01-17 21:59 2

摘要: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深受电子屏幕依赖问题的困扰,手机在日常生活中已然对他们的生活形成了一种“绑架”态势。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年轻人已然意识到这一问题,并积极探寻摆脱“电子屏幕依赖”的方法。

人民论坛哲思,用灼热的观点启迪思想,用温暖的文字抚慰心灵。 每晚九点三十分,带你看清世界,认识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看视频喜欢切换二倍速;空闲除了玩手机、看平板,却鲜少在屏幕之外看上一眼;发现手机电量告急就焦虑得满世界找充电线、充电宝……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深受电子屏幕依赖问题的困扰,手机在日常生活中已然对他们的生活形成了一种“绑架”态势。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年轻人已然意识到这一问题,并积极探寻摆脱“电子屏幕依赖”的方法。

部分年轻人如何抵制“电子屏幕依赖”?

当前,在网上的“反技术依赖小组”“数字极简主义者小组”里,不少年轻人在组里分享时间管理应用,用各种方式进行着力所能及的抵抗:有人卸载了购物软件,有人试图戒断短视频,有人尝试使用老年机,或者放下手机三十天,集体给大脑做减法。

还有部分年轻人尝试践行“网络隐居”模式,他们在网络空间只浏览不留言、只搜索不转推、只私信不点赞,通过使用“老人机”“功能机”将推荐算法等数字技术从自己的生活强制剥离,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会出现反技术依赖心理?

从极简使用、反技术依赖到网络隐居,反映出当今社会正对数字技术的负面效应采取某种程度的一致社会行动,而其“冰山一角”之下则是更深层面、更大范围的社会心理。

首先是个体对于自身心智在面对数字技术大潮时能否“守脑如玉”的恐慌。技不压身、多多益善的认知已经刻入人类的心理基因,然而互联网的普及却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知识过载和信息海啸,这势必导致个体的心理应激和社会心理的共同抵御。

其次是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乃至社会秩序重塑的警惕与不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传播速度飞快且难以把控,虚假信息、不良舆论等的出现,给社会秩序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人们担心那些基于地缘、血缘等因素形成的紧密联系会被淡化。

最后是对人类社会在革命性技术推动历史转型进程中整体走向何方的忧惧。数字技术不断拓展着虚拟世界的边界,人们担忧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会愈发模糊。当前,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并在各个领域的渗透越发深入,改变了人们以往熟悉的诸多事务处理方式。人们由此担心在快速变革的浪潮中,既有的生活秩序会受到影响,同时对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沉溺、安全风险等潜在问题存在隐忧。

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和数字技术共处?

人类自从钻木取火以来,就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掌握趋利避害的方式,时至今日,火仍是人类必须时刻防范的重大安全隐患,但并不影响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地位。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和网络隐居体现出的,正是一种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回归与传承,如同上古时期初尝火之强大,又见火之恐怖的人类开始思考如何驾驭火,这些现象也昭示着数字时代新人文主义的启蒙与发轫。

但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大势,试图通过扔掉智能手机、一味拒绝新兴技术的方式来缓解信息焦虑,无疑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带来的问题唯有通过更好的发展才能解决,技术工具是人类摆脱蛮荒走向文明的关键,技术创新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从来都是克服社会弊端,而非将社会引向毁灭。人类既已阔步迈向数字时代,主动拥抱未来,适应时代转型,彰显数字人文、数字伦理精神,已成为实现社会心理、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的焕然新生的时代选择。

“屏幕依赖症”测试题,看看你中了几条?

1、早上睁眼第一件事情是拿手机
2、每5分钟就要看一次手机
3、上厕所时手也不离屏
4、每天刷手机的时间不少于3小时
5、吃饭的时候总是边看手机边吃
6、每天上下班途中都会刷手机
7、和朋友聊天时,话题中断就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
8、总觉得手机在响
9、如果手机电量低于20%,就会变得特别焦虑
10、休闲时间宁愿玩手机,也不想去户外活动

鸣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韬、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睿深

本期编辑 | 靳佳

©人民论坛新媒体出品

来源:晓月科技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