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1年6月,武汉大学共有15处建筑以其丰富的历史价值、珍贵的科学价值、精美的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6处建筑,即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老斋舍)、学生饭厅及礼堂和武汉大学珞珈山一区十八栋(内中有周恩来旧居和郭沫若旧居)由鄞县沈
原创谢振声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气势恢宏、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轮美奂,是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
2001年6月,武汉大学共有15处建筑以其丰富的历史价值、珍贵的科学价值、精美的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6处建筑,即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老斋舍)、学生饭厅及礼堂和武汉大学珞珈山一区十八栋(内中有周恩来旧居和郭沫若旧居)由鄞县沈祝三先生创办的汉协盛营造厂承建。
还有5处建筑(老图书馆、宋卿体育馆、法学院、工学院、华中水工试验所)是由浙江宁波北仑李祖贤先生创办的六合贸易工程公司建造的。
李祖贤(1894–1981)
李祖贤(1894–1981)先生浙江镇海(今宁波市北仑区)小港李家坤房第四代。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家乡来到在上海工作的父亲身边求学。其父李云书是小港李家创业祖先李也亭长孙,李梅堂之子。李云书在清末民初的上海工商界,是一个呼风唤雨、敢作敢为的风云人物。
李祖贤小学毕业后先被派到家族办的钱庄去当学徒。后考上了当时声誉颇佳的上海民立中学。该校治学严谨,讲求实用,重视书法,尤以英文见长,使他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功底。
191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园读书两年,即被清华学校保送出国深造,入美国纽约州特洛伊城的伦斯勒理工学院攻读土木工程。苦读四载,1918年获得学士学位。当时清华规定:留美学生毕业之后,必须进入美国大企业实习2年,考核合格,才算学成。故李祖贤又在美国著名的桥梁公司任职两年。
1921年回国,次年他在上海创办六合贸易工程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由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建筑企业,李祖贤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国外留学归来从事建筑业的营造家。李祖贤本身是建筑专家,因此六合贸易工程公司在承担高难度工程时有其特别的优势,先后承建上海江海关图书馆、职员高级住宅、德士古公司浦东油码头及南市里马路一批住宅。因施工管理科学,建造质量精良,李祖贤名闻国内建筑界。
六合公司在上海营业的同时还向外埠拓展业务,在南京、武汉等地开设分厂。承建过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汉口永利商业银行大厦(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等一批著名建筑物。
20世纪30年代初,武汉大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由沈祝三先生的汉协盛营造厂为主承建的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工程完工后,武汉大学在国内名声大震,不少知名学者慕名前来任教,学校的学术地位不断提高。著名化学家、教育家王星拱上任之初,便致力于新校舍二期工程的建设。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特拨给武大的170万元建校款已经用完,二期工程所需经费须学校自行筹措,为此,王星拱校长多方奔走,耗尽心血。
好在一期工程建成后,武汉大学已有良好的声誉,社会各界的捐赠逐渐多了起来,其中包括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英庚款董事会、湖南省政府、黎元洪之子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王星拱校长的辛勤操持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武汉大学又兴建了图书馆、体育馆以及法学院、工学院大楼等建筑,基本上完成了二期工程主要建筑的建设,这些建筑与老斋舍、文学院与理学院大楼等珠联璧合,浑然一体,蔚为大观,为武汉大学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期工程中的图书馆、工学院、法学院、体育馆和华中水工实验所均由李祖贤创办的六合贸易工程公司承建。
图书馆在建场景
图书馆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以图书馆为整个校园的标志性建筑、规划中心和制高点。图书馆背对东湖,南向珞珈山,雄踞在狮子山制高点。前面就是樱顶、老斋舍、樱花城堡,左右侧分别矗立着文学院、法学院,三座古色古香的的建筑,坐落在狮子山上,琉璃蓝瓦,飞檐勾角,朴实庄重之中又显得流畅灵动。
图书馆于1933 年10月开工,1935年9月竣工,由上海六合公司中标承建。总面积4767平方米,造价34.4万元。这座雄踞于狮子山顶的皇冠形仿故宫建筑,庑殿顶、八角垂檐、大跨度空间,巍峨典雅、中西合璧,是武汉大学的精神象征、我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已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书馆由一座主楼和前后两翼的四座附楼联结而成,位置突出醒目,跨度达18米,正面5楹、中间3楹为大阅览室,两边有2层楼的副楼,后面的两角各有一书库楼。中央主体在方形四隅切角,呈八边形,主体突出于四角的附楼,有古代藏书阁的含义。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屋顶敷绿色琉璃瓦,以八角攒尖起势,而以歇山顶收尾,颇具“跨文化”意味。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武和庄严,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台阶高耸、石墙宽厚是典型的欧式风格,而往上墙中镶木、屋顶四角精配骑禽走兽则是中国建筑的范式。
在结构技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组合式钢桁架混合结构承重,大大节省了木材,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仿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同时也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佳作。整幢建筑将图书馆建筑的新功能、新结构与中国传统藏书阁形式有机结合,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是综合运用中西方建筑手法的典范。
整个建筑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挥得完美而极致。虽然采用西式新结构、新材料,但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是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上立七环宝鼎,屋顶有采暖烟囱,屋顶南面两角有云纹照壁,期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脊,造成“围脊”的效果。
两座附楼之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这在建筑学中称为“歇山连脊”,在现存老房子中亦属少见,极为精彩。穿过古色古香的门廊,步入到明亮高穹的大厅,更能体会到一种庄重与和谐,宁谧与典雅。塔楼阅览厅的外墙为八边形,并设有环形外走廊,供阅览者休息和游人观光。图书馆内外部装饰极为讲究。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老子为“周守藏之史”,所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还是我国现已知道的最早的“图书馆长”或“档案馆长”。在图书馆大门上方因此就镶有老子的全身金属的镂刻像;在屋脊、环廊、檐部等处有蟠龙、云纹、斗拱和仙人走兽的精美图案。
图书馆一角
武汉大学图书馆的设计师是英国人,在图书馆工程开工前,李祖贤查看了结构设计图,断定支撑柱截面不够,将会导致斜裂缝,便随即提出修改设计的要求。而英籍建筑师一意孤行,执意要按他的设计来施工,结果该建筑建造过程中普遍出现开裂情况,不得不按照李祖贤提出的方案进行修改弥补。由此他声名鹊起。
图书馆工程施工中,由于墙体砌砖方法不对,承重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工程业主方监理缪恩钊教授要求施工单位采取补强措施,在大阅览室四角增加四对钢筋混凝土柱子才达到承重要求,六合公司为这一补强措施而增加造价2万元。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召开。各地代表、中央执监委员、候补执监委员和列席人员四百余人出席了会议。在当时日本飞机对武汉频繁轰炸的战争情况下,会议不得不在晚间秘密进行。会议推举蒋介石为总裁,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日。
图书馆处在校园制高点,体量大,跨度长,飞檐画角,龙凤卷云,古朴典雅,朴实庄重,是武汉大学校园内最美观雄伟的传统建筑物。那清晰的轮廓、流畅的线条、飞翘的脊檐、恢宏的气势使之真正成为凝固的音乐。而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东西交融的文化氛围也足以令每一位观赏者为之倾倒。图书馆北望东湖碧水,南与原工学院大楼(现行政楼)遥相呼应,登顶鸟瞰,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蔡元培、胡适、陈独秀、董必武、周恩来、郭沫若、朱德、罗荣桓等各界要人和外国元首来武汉大学时必登此楼。
由于六合公司严谨的施工质量,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主体结构仍坚固如初。图书馆以前是学生读书求学的地方,经过 80 年的风雨,如今依然完好无损地屹立于狮子山山顶中央。1985年武汉大学新图书馆建成后,这里成为图书馆古籍馆(特藏部)和校史馆,珍藏着20多万册线装古籍,包括800多种善本(内中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有300多种)、1000多种方志、400多种家谱和2600多种历史报刊等,已成为八方来客感受珞珈文化的重要场所。
工学院(行政楼)
工学院坐落在两座火石山之间的凹地上,其下方依照山势建有地下室和操场看台,是武大校园内又一例“天平地不平”的建筑佳作,大楼坐南朝北,其“背景”是平缓而苍翠的珞珈山。1934年11月开工,1936年1月完工,上海六合公司承建。总面积8140平方米,造价40万元,含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l2万元。工学院大楼呈四方形,将欧陆哥特式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特色融为一体,四隅相对,雍容华贵,典雅大方。
主楼五层内为回廊方形建筑,大楼的屋顶设计别出心裁,下檐采用孔雀蓝琉璃瓦,顶层则用透光玻璃作屋面,再用四个反扣的桔红色陶缶叠成宝塔状,形成四角重檐攒尖顶的收束;由于采用透光玻璃作屋顶,阳光可从顶部直射厅内,形成了一个明亮的“玻璃中庭”,使人充分感受到光影效果和空间变化所造成的情趣。攒尖式四角重檐玻璃屋顶,共享空间的玻璃中庭构造,是世界上较早采用空间共享这一建筑风潮的建筑之一,四角的圆盘形水斗,既解决了大屋顶的排水问题,同时又成为美化建筑的装饰。
主楼外围的四座歇山顶配楼紧围主楼,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使主楼更显雄伟,是为武汉大学传统建筑群“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代表作。配楼的屋顶仍是孔雀绿琉璃瓦,与大门前的两座罗马式碉楼相映衬,形成了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它与理学楼一南一北,夹在狮子山、小龟山和火石山之间的是一片向西敞开的低洼地带,工学院大楼隔着这片低洼地带与理学楼南北呼应,屋顶造型一方一圆,相映成趣。
工学院(现行政楼)主楼
处在绿树环抱中的工学院大楼,透明的玻璃屋顶可以让阳光直射厅内。整个建筑群四面群房面向主体对称布局。主楼为教学用房,平面呈正方形,楼内中部有5层共享大厅,四廊相通,亦为学生课间活动的公共空间。四栋群楼原为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和矿冶系以及研究所、实验室等系、所办公用地,均为矩形平面,有内廊,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
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是中国近代最强的5个工学院之一,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和矿冶系都是全国一流的。
在1953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机械系和电机系(电子、电气工程)调整到了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这两个专业今天还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王牌专业,机械系的一部分后来做工程材料,在全国仍很有影响力。土木系,被调整到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土木系是全国八强,湖南大学的王牌。土木系水利组,后扩充成立了武汉水利学院,在2000年的院校合并中,又回到了武汉大学的怀抱,成为武汉大学水利学院。矿冶系,被调整到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是中南大学的核心专业。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后,武汉大学工学院被撤销,此处就成为武汉大学行政楼。这幢四角重檐攒尖顶的正方形大楼,在珞珈山这面天然的“屏风”上形成一幅镶嵌画,使原本平缓的山体陡增钟灵秀气。在行政楼的一侧,种满了樱花。春天,这里不乏是赏樱的好去处。星星点点的樱花与行政楼交相辉映,甚至在毛毛细雨的天气里会让你有种置身于“岛国”的错觉。
法学院
法学院位于狮子山顶图书馆的西边(右侧),北面是东湖,南面是珞珈山。1935年8月开工,1936年8月落成,由上海六合公司中标承建,建筑面积4013平方米,工程造价18.06万元,其中湖南省政府资助12万元。
法学院为四合院回廊式建筑,占地呈凸形。大楼四面直立的清水墙体上,各加有四根一米宽的斜角大立柱,使墙面整体呈现出传统的城墙形状。屋顶外围是琉璃瓦半角殿顶,不施云纹斗拱、仙人走兽装饰,是北方的建筑风格。与位于图书馆左侧的文学院相对矗立为姊妹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左文右武”的体现,实指文武相谐、文华武英。文学院屋顶采用翘角,寓意文采飞扬。法学院四角飞檐平而缓,显得端庄稳重,寓意法理正直、执法如山。
武汉大学法学学科最早可追溯到1908年创办的湖北法政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6年武昌中山大学成立,1928年改组成立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都是其中的重要院系。当时先后云集燕树棠、王世杰、皮宗石、周鲠生、梅汝璈等一大批著名法学家,办学声誉影响海内外。法学院大楼曾是武汉大学法学、经济、政治三系的办公地,承载着民国“法学院之王”的美名。现在这里是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宋卿体育馆(武汉大学体育馆)
宋卿体育馆(武汉大学体育馆)位于狮子山西南坡底部,于1935年10月开工,1936年7月竣工,建筑面积2748平方米,造价12.31万元,由上海六合公司中标承建。以中华民国初年的大总统、武昌首义都督黎元洪之字 (字宋卿,武汉黄陂人)命名,是当时中国规格最高的大学体育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革命元老黎元洪好学、助学、兴学,曾想在武昌创办江汉大学,并为此筹款银洋10万元,但事情一直未能如愿。1928年黎元洪去世后,原想葬于珞珈山南麓,但武汉大学校方再三考虑后因故没有答应。
1934年4月,黎元洪之子黎绍基(字重光,曾任中兴煤矿总经理、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副主席)、黎绍业(字仲修,曾任久大化学工业公司董事、全国政协委员)继承父亲遗志,致信当时的国立武汉大学,诚恳地提出将其先父保管的辛亥革命志士筹建江汉大学的基金十万大洋(中兴煤矿股票)捐款,全部移赠武汉大学修建体育馆。因此,宋卿体育馆成了武汉大学体育馆的正式名称。
体育馆是中国古典宫殿的飞檐结构,屋顶采用三铰拱钢架结构,跨度空间特别大而且采光也好。建筑内有看台,外有观景台,四周绕有回廊,侧墙框架结构,山墙取巴洛克式。正面看台有中式的重檐——三檐滴水,馆内还做了只有宫廷或者高规格庙宇才采用的斗拱。屋顶覆绿色琉璃瓦,钩角的屋檐上还有些动物的石刻,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为体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采光通风等条件。
体育馆在建场景和老照片
融传统与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体育馆工程在当时算是技术要求很高的施工项目。和沈祝三等上一代营造业主不同的是李祖贤本人是建筑专家,因此在承担高难度工程时有其特别的优势。体育馆平面呈蝴蝶形,四翼为近似正方形的服务空间,中央为矩形运动场地,长35.05米,宽约21.34米。其大跨结构使用了三铰拱钢架。
大跨结构技术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在施工方面预制装配程度较高,对现场吊装、构件就位的要求亦相应提高。体育馆四周绕有回廊,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屋顶采用三铰拱钢架结构,大跨度空间和别具一格的山墙、屋顶造型、绿色琉璃瓦随三绞拱变化转折,形成巴洛克式轮舵形山墙和三重檐歇山顶,这是当时西方非常先进的建筑工艺。六合公司能熟练运用国外引进的一整套技术手段,并且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确实很不容易。1936 年的《建筑月刊》上曾专门对此项工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体育馆是一栋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既表现出现代新型大跨度结构的建筑技术,又保持和发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1938 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图书馆时,这里曾经也是会场之一。1947年武汉大学“六一”惨案追悼大会也在体育馆举行。
呈半圆形,造型古朴庄严的体育馆与昙华林翟雅各健身会所、西商跑马场,是武汉建于抗日战争前保存下来的三处体育设施。体育馆还常举办排球、篮球等比赛和楚风杯大学生书画大赛、樱花笔会、校园招聘宣讲会等活动,热闹非凡。
华中水工实验所
华中水工试验所位于珞珈山北麓,北与工学院大楼相对。1935年8月开工,1936年4月建成,建筑面积2197平方米,工程造价9.89万元,由湖北省政府与国立武汉大学合建,上海六合公司中标承建。整个建筑采用琉璃瓦歇山顶,屋内用弧型钢梁作屋架,地面设有环形水道。作为科研基地,竣工两年后就沦为侵华日军的马厩。抗日战争胜利后,水利学家在此开展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为治理大江大河和培养中国水利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这里为武汉大学档案馆。
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李祖贤创办的六合公司兴建了武汉大学图书馆、体育馆、法学院、工学院大楼等建筑,基本上完成了二期工程主要建筑的建设。至此武汉大学校舍全部竣工,总造价约400万银元。校园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共计78596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农(部分)5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教师住宅、学生饭厅及礼堂(俱乐部)、华中水工试验所、实验室、工厂、校门牌坊、珞珈山水塔等。
施工过程中李祖贤经常下现场,习惯是先看质量,后问材料。还聘请著名建筑师关颂声的堂弟关汝典在工地担任监工。李祖贤对监督工作的重视和监督工作的到位成就了六合公司建筑的质量,也成就了六合公司的名声,这项工程使李祖贤声名远播。六合公司曾名列1920年至1941年(日军占领租界前)上海20家主要营造厂之一,作为依据的代表性建筑,就是武汉大学校舍。
20世纪30年代中国唯一完整规划和统筹设计且一气呵成的武汉大学校园,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沈祝三的汉协盛和李祖贤的六合公司等为了这所大学费尽苦心,终于在1937年将最大、最美的一组近代高校建筑群呈现给世人。2016年9月,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黄浦江两岸硝烟弥漫,火光冲天。虽然设在上海租界内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的六合公司尚无大碍,但李祖贤毅然决然放弃一切,随国民政府将六合公司内迁至重庆。从1938年12月起,重庆就成了侵华日军战略轰炸的唯一首选目标,空袭警报几乎没有断绝过,成千上万栋建筑物被毁。
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实在是太需要这样的营造家及其建筑工程队伍了。而六合公司的声誉,早已从黄埔江传到嘉陵江,再加上李祖贤清华毕业、美国留学的背景,所以承建的业务应接不暇,事业甚至超过了上海时期。当然在敌机的轰炸下搞建设,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六合公司在重庆期间,先后建造了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国货银行、陕西银行大楼,电力公司南涪发电站、龙章造纸厂、天原化工厂、大田湾跳伞塔、英美大使馆防空洞等一批重要工程,为战时大后方的金融、经济、军事乃至外交都有所贡献,也反映了中国人民面对大轰炸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精神风貌。在重庆期间,李祖贤自认为最满意的事情是帮助建造重庆清华中学和无条件地提供三益村两幢楼房给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共代表团使用。其后李祖贤转而前往香港参与填海工程。
1951年,李祖贤率公司全体员工携带全部资产加入中南军政委员会建设厅,把六合公司交给了国家,回自己的本行当建筑工程师,成为一个领工资的国家技术干部。
在李氏家族第四代中,他的转型最为彻底:由父辈的投资型转为技术型企业家,又由技术型企业家转为无资产无企业的工薪阶层。李祖贤曾任武汉冶金建设公司总工程师,有幸负责武汉钢铁厂、黄石大冶钢厂和武汉长江大桥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工作,被评为国家一级工程师。自1922年创办六合公司至1966年退休,李祖贤四十余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来源:人文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