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白那些事儿

360影视 2025-01-14 22:55 2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当今消费者对护肤和自身形象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肌肤状态和整洁的外观不仅能够提升个人魅力,还是健康和自信的外在表现。这种趋势推动着护肤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在选择护肤产品时也更加注重成分的安全性、产品的有效性

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当今消费者对护肤和自身形象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肌肤状态和整洁的外观不仅能够提升个人魅力,还是健康和自信的外在表现。这种趋势推动着护肤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在选择护肤产品时也更加注重成分的安全性、产品的有效性以及是否符合个人肤质。此外,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愈发愿意投资于个人形象,从而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展现最佳状态。因此,对于现代消费者而言,维护良好的肌肤和形象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市场上产品种类繁多,“抗衰、美白、保湿、抗氧化、舒缓”等各种热门功效层出不穷,功效细分化趋势明显。那么,这些功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接下来的系列主题文章,我们将为大家揭秘这些功效背后的科学原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美白的那些事儿~

■ 皮肤变黑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

肤色变黑的核心原因在于黑色素的生成和积累。黑色素由位于表皮最底层的黑素细胞产生,这些细胞占基底层细胞约10%。它们通过特化的细胞器称为黑色素体(melanosomes)来合成黑色素。在黑色素生成后,黑素细胞通过其树突部分将黑素颗粒传递给邻近的基底细胞和棘层细胞。

图1 皮肤中黑色素的合成及分泌过程(图片来源网络)

但黑色素在基底层初步生成时,并不会直接导致皮肤明显“变黑”。只有当这些黑色素转移到角质层并逐渐积累,皮肤才会表现出“变黑”的外观。

那么黑色素是怎么合成的呢?

合成黑色素所需的原料和路径又是什么?

黑色素的合成始于黑素细胞内酪氨酸酶的活化。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转化为多巴(DOPA)和进一步的氧化产物,最终形成黑色素。黑色素在黑素细胞中形成后便被封装在黑色素体中,这些黑色素体随后通过细胞的树枝状突起传输给邻近的角质细胞。这种转移通过“细胞吞噬”过程进行,角质细胞会吞噬黑色素体,使其分布在细胞核的周围,形成一层保护屏障,防止紫外线直接照射到细胞核上,从而保护DNA免受紫外线损伤。随着角质细胞生命周期的结束,这些含有黑色素的细胞逐渐向表皮表面移动,最终从皮肤表面脱落,这也是皮肤自然更新的一部分。

图2 黑素小体蛋白的转运过程

■ 常见的美白机制及通路

黑色素细胞的活性和代谢同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和皮肤表观色度。外部因素包括紫外线(UV)暴露、环境污染、化学物质和药物等,内部因素有遗传、激素、年龄、炎症水平、疾病和健康状况等。因此,减少紫外线的暴露和环境污染,维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对于实现皮肤美白至关重要。

图3 黑色素合成途径

要达到美白效果,可以通过不同的生物化学通路来抑制或调节黑色素的生成、转运和代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白机制和通路:

1.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它催化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的前体。抑制酶活可直接减少黑色素的产生。常见抑制剂包括熊果苷、维生素C、曲酸等。

2.干扰黑色素合成途径:阻断酪氨酸的供应或影响其他参与黑色素生成的辅助酶和因子。

3.阻断黑色素的转运:黑色素形成后需要被转移到周围皮肤细胞中,这一过程也可以被干预。通过阻断黑色素从黑素细胞到角质形成细胞的转运,可以减少皮肤表面的色素沉着。

4.加速黑色素的分解和排除:增加黑色素的代谢,加速其从皮肤表层的脱落可以帮助减少已形成的色素沉着。使用如果酸、水杨酸等化学剥脱剂可以促进角质层细胞更新,从而加速黑色素的排除。

5.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抗炎剂可以减少由于氧化应激或炎症反应导致的黑色素增加。这些物质帮助减少皮肤的氧化压力和炎症,间接控制黑色素的过度产生。

6.保护皮肤免受UV伤害:使用防晒霜可以阻挡或吸收紫外线,减少其对皮肤的刺激,从而减少黑色素的形成。

通过这些不同的通路,可以从多个角度调控和减少黑色素的形成和积累,从而达到美白皮肤的效果。

■ 常见的美白功效原料及其作用机理

1.抑制黑色素生成相关酶活性

酶是一类催化效率很高的大分子生物催化剂,主要是蛋白质,它们能够加速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抑制酶活就可以降低甚至停止整个生化过程。在黑色素生成过程中多种酶类发挥作用。目前,大多数美白成分主要通过抑制黑色素合成前两个步骤中的关键酶——酪氨酸酶活性实现美白效果。

能够抑制酪氨酸酶表达的美白成分主要包括:维生素C(抗坏血酸),熊果苷(Arbutin),曲酸(Kojic Acid),甘草酸(Licorice Extract),水杨酸(Salicylic Acid),光甘草定,白藜芦醇,鞣花酸,曲酸及其衍生物,熊果酸及其衍生物,苯乙基间苯二酚,壬二酸以及一些新型活性物。这些成分通过不同机制作用于酪氨酸酶,从而达到抑制黑色素生成的美白效果。

2.阻断黑色素的转运

通过阻断已产生的黑色素向角质层转运,使其无法顺利到达角质层而引起视觉上的“变黑”。烟酰胺通过降低黑色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接触和连接,从而减少黑色素的转运。大豆异黄酮通过影响黑色素细胞表面蛋白表达,从而减少黑色素颗粒的转移。EP-2可抑制黑素小体转运及酪氨酸酶活性。

3.调节信号传导

黑素合成相关的信号通路十分复杂,其代谢主要受到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释放的多种调控因子和细胞信号传导因子影响,这些都会促进黑色素的合成。

α-MSH(α-黑色素刺激激素)是一个重要的肽类激素,能够结合到MC1R(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受体1)上,激活cAMP信号通路,促进黑色素合成。MC1R的激活增加cAMP水平,进而激活PKA(蛋白激酶A),促进酪氨酸酶的表达和活性,加速黑色素产生。TNF-α、IL-1和IL-6、EGF等可以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影响黑素细胞活性和黑色素的合成。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黑色素细胞的分化和黑素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Wnt蛋白的激活可促进β-catenin的积累和核内转移。此外,内源性激素和外源性UV辐射也会影响黑色素的产生。UV可以增加α-MSH的分泌并通过MC1R激活黑色素的合成,还可以激活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进一步调控黑色素的合成。内源性激素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等的变化也会影响黑色素的产生。

此类美白功效原料包括:视黄酸(抑制MITF表达)、烟酰胺(阻断PI3K/Akt)、白芷提取物(抑制MITF表达)、儿茶素(NF-κB等抗炎信号通路)、没药烷基酮(阻断cAMP-PKA)、4H3MC-肉桂酸(阻断cAMP-PKA)、川皮苷/川陈皮素(阻断MAPK/ERK、CREB磷酸化)等。

4.加速黑色素的分解代谢和角质层脱落

通过加速皮肤新陈代谢并促进角质层脱落,可以有效清除已到达皮肤表层的黑色素,从而达到美白效果。此类美白成分多为酸类物质,主要包括:果酸类(AHAs,如乳酸、甘醇酸)、水杨酸(BHA)、视黄酸(Retinoids)、维生素C(Ascorbic Acid)、烟酰胺(Niacinamide)、全反式维甲酸、羟基乙酸等。

图4 美白功效原料及其相关作用机制

5.其他美白方式

防晒是关键,良好的防晒措施能够阻挡紫外线,避免黑色素的产生,从而间接实现美白效果。此外,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维持身体健康,也有助于使皮肤更加光泽明亮。

■ 目前美白功效的主要评估方法及宣称依据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中表明,化妆品的功效宣称必须基于事实科学证据。对于美白成分的含量及其配方设计,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功效评估方法进行证实。目前,化妆品功效的科学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动物或人体等在体试验和体外替代试验(2D细胞或3D皮肤模型),以及新兴的微流控芯片、皮肤类器官等发展方向。

通过这些检测技术,我们可以有效筛选出作用效果良好的美白原料和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市场对于产品功效宣称的要求,还能增强品牌信任度和市场竞争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目前美白相关的产品功效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Hugo M ,C. M S ,C. D B .Melanin Transfer in the Epidermis: The Pursuit of Skin Pigmentation Control Mechanis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1,22(9):4466-4466.

[2]Pillaiyar T ,Manickam M ,Jung S .Recent development of signaling pathways inhibitors of melanogenesis[J].Cellular Signalling,2017,4099-115.

[3]冯法晴,刘有停,董银卯.化妆品美白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9,(06):71-77.

[4]胡积东,王海瑞.美白化妆品活性成分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品科学,2022,45(08):48-52.

[5]马梓育,陆洋.体内黑色素合成、调控及常用天然、中药来源的黑色素抑制剂[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24):5898-5916.DOI:10.19540/j.cnki.cjcmm.20200818.601.

[6]孙蓓,李潇,卢永波.影响皮肤黑素沉着的美白制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22):82-85.DOI:10.15909/j.cnki.cn61-1347/r.000882.

[7]杨枭,刘源,封悦,等.美白化妆品的综述[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24,(04):54-65.DOI:10.16054/j.cnki.cci.2024.04.005.

[8]赵美娟,户晶晶,倪辉,等.黑色素生成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9,35(09):1633-1642.DOI:10.13345/j.cjb.190084.

来源:CIRS瑞旭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