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乡的童年》看世界,中国父母的养育觉醒之路

360影视 2025-01-20 09:48 3

摘要:童年,是每一个人的话题。和普天下的父母一样,中国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倾尽心血。在互联网时代,家长们隐隐有一种疑虑,因为网上流传的许多“教养贴”,看到国外的童年如何不同,对于“什么才是正确的养育方式”产生问号,渴求解答。

童年,是每一个人的话题。和普天下的父母一样,中国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倾尽心血。在互联网时代,家长们隐隐有一种疑虑,因为网上流传的许多“教养贴”,看到国外的童年如何不同,对于“什么才是正确的养育方式”产生问号,渴求解答。

但是不少“教养贴”的内容不实,或者断章取义,剥离了其他国家的历史、社会背景来谈论,那样的比较并不公正,对今天的中国父母并没有起到积极的意义。《他乡的童年》是一档亲身走进不同国家的课堂、校园、家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老师和父母进行分享的节目。它摒弃了“谁胜谁优”的二元模式,从理解文化、社会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交流和互相启发,绝不进行简单粗暴的比较。

《他乡的童年》第一季

时长:6集x50分钟

画质:高清

类型:专题纪录片

发行机构:京商传媒

节目选取了早期教育方面各有特色的芬兰、印度、日本、以色列、英国,最后回到中国,探讨“传统文化该怎样交给下一代”的话题。在走遍世界之后,加强我们对传统文化肯定与传承的决心。

日本篇

什么是集体?

日本教育的特色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最好的个人,便是最好的集体。怎样管理个人?怎样顺应集体?最优秀的集体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日本学校中,被普遍肯定的集体性,固然有好的一面,但是否同样造成了社会的“低欲望”,创新动力不够?我们是否也应对自己的社会活力保持信心?资深媒体人周轶君将以一位母亲和教育参与者的身份到实地探访,走入课堂、家庭,倾听不同的声音,从中获得启示。

芬兰篇

什么是成功?

芬兰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没有考试成绩,几乎没有课外学习班,也不鼓励竞争,但在国际测试中芬兰学生成绩优异。那么,对他们来说,成绩是什么?更进一步,成功是什么?资深媒体人周轶君将以一位母亲和教育参与者的身份到实地探访,走入课堂、家庭,倾听不同的声音,从中获得启示。

印度篇

什么是爱?

印度并非以教育著称,但跟中国一样,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贫富差距较大。印度人怎样应对这些问题?他们的独门秘籍“快乐教育”又是什么?如何在贫困中发现爱与希望?资深媒体人周轶君将以一位母亲和教育参与者的身份到实地探访,走入他乡的课堂、家庭,倾听不同的声音,从中获得启发。

英国篇

什么是贵族?

想到英国教育,就想到贵族。许多中国家长把孩子很小就送往英国留学,也是希望他们可以培养贵族气质。但英国人怎样看待“贵族”,什么是他们认为真正的“贵族”,答案可能出乎意料。资深媒体人周轶君将以一位母亲和教育参与者的身份前往实地探访,倾听不同的声音,从中获得启示。

以色列篇

什么是思辨?

犹太传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教育、教育、教育。今日以色列创新产业世界领先,以色列能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他们如何思考教育?资深媒体人周轶君将以母亲和教育参与者的身份前往实地探访,倾听不同的声音,从中获得启示。

中国篇

传统文化怎么更好地传承

走过了五个国度,见识了各样的教育智慧,最后回到拥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祖国,中国。周轶君带着自己在教育上的种种疑问,回到中国,到访不同的学校,与小孩一起上课,寻找在现代的社会,我们可以怎样利用丰富的传统智慧,适应和造福社会。

轶君会同作家张大春,聊聊传统文化的传承;同艺术家徐冰,细细品味中国传统文化割不断的魅力;也会拜访着重传统教育的现代“私塾”学校。

中国人之外,可以怎样用中国的智慧,成为世界的一份子?传统是现代的童年,了解过去,学习传统,或者你会对教育有更深的体会。

“童年”不仅是关于孩子的问题,它也是不同社会文化如何相互学习的话题,一场“童年”之旅,也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互鉴”。在第一集“芬兰篇”中,可以看到,芬兰的孩子几乎没有课外学习班,但有的家长却主动要求孩子学中文,芬兰人甚至将他们的教学精髓,概括为孔子所讲的 “君子之修行也,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等等。

↓↓↓

导演简介

导演周轶君

在成为导演之前,周轶君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新华社驻巴以地区的战地记者、香港凤凰卫视国际新闻记者,以及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圆桌派》的常驻嘉宾。拍摄《他乡的童年》始于她成为母亲后的困惑,那时她对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没有把握,走出去看看不同的可能性成为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

第一季中她走访了芬兰、日本、英国、以色列和印度等不同国家,纪录片播出后在豆瓣收获了8.8的评分,引发了观众对不同教育方式的讨论,这给了她拍摄第二季的信心。通过不断地走访,她发现教育的可能性就像人生的可能性,只要打开眼界,选择远比想象的多。

来源:纪录片人陈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