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大寒”,也是寒冷的巅峰时节。此时调养身体,不仅能让你顺利度过冬天,还能为迎接新春打下健康基础。如何吃、如何防护、如何行动,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却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安然入春。
大寒的寒冷,绝非单纯的“冷”。
这里的“寒”,不仅关乎天气,更关乎人体的“寒气积累”。中医学认为,“寒为百病之源”,寒气一旦侵入体内,容易引发头痛、关节疼痛、感冒甚至是更严重的慢性疾病。
而现代医学也证实,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更需警惕。
历史上,大寒也常被看作“年关”。古代民间有句话:“大寒年年过,寒冷不饶人。”这不仅是对气候的描述,更是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身体扛得住寒冬,才能迎来春天的复苏。
在这个节气里,我们究竟该注意什么?答案就在标题里:吃三食、防三寒、做三样。这九个字,虽简单,却蕴含着大寒养生的全部奥秘。
说到大寒的饮食,很多地方有“喝腊八粥”的传统。这碗粥不仅仅是节日的象征,更是大寒养生的标配。
热粥容易消化,可以温暖肠胃,特别适合早晨空腹时饮用。粥里的食材可以根据个人体质调整,比如:
身体怕冷的人:可以在粥里加点生姜、红枣或桂圆,帮助驱寒暖身。
消化不好的人:试试小米粥、山药粥,这些食材养胃效果特别好。
血糖偏高的人:尽量少放糖,可以选择杂粮粥,比如燕麦、糙米等。
喝粥要趁热。一口热粥下肚,胃暖了,整个人的血液循环也会跟着畅通起来。
广东有句俗语:“冬天进补,开春打虎。”意思是说,冬天吃得好,春天才有足够的精气神。
大寒时节,温补的肉类是最好的选择。比如:
羊肉:性温,能驱寒补气,特别适合手脚冰凉的人。
牛肉:富含蛋白质,能增强体力,改善冬季疲劳感。
鸡肉:尤其是搭配黄芪、党参炖煮的鸡汤,能补中益气,增强免疫力。
肉类虽好,但也要适量。吃多了容易上火,尤其是中老年人,应该搭配蔬菜一起吃,避免营养失衡。
冬天很多人觉得吃水果凉,其实只要注意选择温性的水果,比如苹果、橙子、柚子,就不会给身体带来负担。而蔬菜方面,可以多吃些深绿色和红色的蔬菜,比如菠菜、红萝卜、南瓜。
这些蔬菜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能帮助身体对抗寒冷引发的炎症。
俗话说:“寒从头入。”头部是人体阳气最集中也是最容易散热的地方。
冬天如果不戴帽子,特别是在风大的时候,寒气很容易通过头皮侵入体内,引发头痛、感冒甚至脑血管疾病。
建议:出门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带耳护的款式,这样可以连同耳朵一起保护起来。如果实在不喜欢戴帽子,那就尽量避免在寒风中长时间停留。
中医认为,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而腰部正是肾脏的门户。
如果腰腹受凉,可能会导致腰酸背痛、尿频甚至是肾虚。
建议:穿高腰的保暖衣物,尤其是中老年人,可以在腰部贴个暖宝宝,既舒服又能防寒。
晚上睡觉时也要注意盖好被子,不要让腰腹暴露在冷空气中。
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也最差。
如果脚部受凉,不仅会导致手脚冰冷,还可能引发感冒、关节炎等问题。
建议:冬天一定要穿厚袜子,鞋子最好选择底厚、防滑的款式。
睡前泡脚也是个好习惯,水温控制在40℃左右,泡到微微出汗即可。
冬天很多人喜欢窝在家里,觉得动一动都嫌冷。这正是寒气入侵的机会。
适当的运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强免疫力,让身体更有抗寒的能力。
运动不需要太激烈,像散步、瑜伽、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这个阳光最充足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
冬天日照时间短,很多人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疲倦乏力的现象,这其实是“季节性情感障碍”的表现。
调整心情的关键在于多晒太阳、多和朋友家人交流。
建议:每天保证至少20分钟的阳光照射,同时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放松自己。
如果感到特别疲惫,也可以尝试冥想或深呼吸,让自己彻底放松下来。
冬天是养肾的季节,而睡眠则是养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晚上10点到早上6点是最佳的睡眠时间,这段时间肾脏的修复能力最强。
建议:尽量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
如果睡不安稳,可以在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或者泡脚,这些都有助于放松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大寒并不可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你完全可以在这个节气里养出更强健的身体。“吃三食”,让身体暖起来;“防三寒”,让寒气无机可乘;“做三样”,让健康成为你的日常习惯。
健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每一天的小积累。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大寒养生:中西医结合的健康攻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国家气象局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科普资料
来源:阿阳的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