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1月20日,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政策(以下简称国补)正式上线。为了接住这场消费热潮,手机厂商积极行动,加大促销力度。其中不少高端手机自降身价,苹果、华为的一些主力机型已降至6000元以内,5000元价位段成为“厮杀”最激
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1月20日,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政策(以下简称国补)正式上线。为了接住这场消费热潮,手机厂商积极行动,加大促销力度。其中不少高端手机自降身价,苹果、华为的一些主力机型已降至6000元以内,5000元价位段成为“厮杀”最激烈的前沿阵地。
苹果华为都降价了
5999元,可能是一些高端手机“接”国补流量的最大努力了。
1月20日,在Apple产品京东自营旗舰店内,绿色的“国家补贴立减500元”标语已挂在醒目位置。中国商报记者看到,多款苹果手机已降到6000元以内,包括时下的热门机型。其中,iPhone 16 Plus 128GB版本降幅最大,从此前的6999元降至5999元。算上国家补贴的500元,该版本到手价为5499元,刷新最低纪录。在此基础上,京东PLUS会员还能享受约35元优惠。
原价同为6999元的iPhone 16 256GB版本,价格也降至5999元,刚好符合国家补贴标准。此外,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也参与了此次活动。
Apple产品京东自营旗舰店截图。
与此同时,华为手机部分机型也进行了调价。记者在华为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内看到,华为Mate 60 Pro+ 12GB+256GB版本已降至5999元,时下正在热销的华为Mate 70 512GB版本维持5999元价格不变。
实际上,不久前华为和苹果刚刚经历一场促销大战。苹果中国官网罕见地启动“叱咤福利”新年促销活动,覆盖包括iPhone 16系列在内的多款产品;华为则在2024年年末开启了罕见的降价促销活动,涉及多款机型。
手机单件补贴最高500元
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随后,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发布《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实施方案》。在1月16日商务部召开的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组织实施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李佳路表示,个人消费者购买上述3类数码产品的补贴标准为,对于单件销售价格不超过6000元的产品,按照产品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补贴1件,每件补贴不超过500元。
据计算,如果仅从售价上考虑,购买3333元左右价位的手机,消费者既能享受到最高折扣比例,又能拿满500元补贴。
参与国补活动的产品价格变化表(不含任何红包等其他优惠)。
据悉,全国各地从1月20日开始陆续实施“国补”。其中,北京市商务局在1月19日发布了北京市关于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实施细则。细则明确,1月20日北京市启动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对在京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含学习机)、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给予购新补贴。
产业链沸腾了
在专家看来,国补政策对产业链企业尤其是终端企业是一次重要的机遇,将进一步激活消费电子市场,尤其是刺激手机市场进一步增长。
据了解,不只是苹果、华为,最近各大手机厂商都在积极行动,高端手机在5000元价位段的竞争尤为激烈。
例如,vivo发布了“国补攻略”,宣布购买vivo全系6000元以下产品立减15%,至高补贴500元。其高端旗舰手机vivo X200 Pro 16GB+512GB版本原定价5999元,补贴到手价为5499元。
OPPO表示,国补政策将有效刺激消费者的购机热情,提升消费端的购买力,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在供给端给市场提供更多好产品。据悉,OPPO在国补基础上开启了“新春补贴”活动。其中,OPPO Find X8 Pro 16GB+512GB版本原定价为5999元,叠加各种优惠后预估到手价可低至5199元。
此外,小米14 Ultra全系降价500元,进入国补优惠区间。
不只是手机厂商,产业链各方都在磨刀霍霍。北京移动开展“手机年货节——新年焕新礼”活动,旗下营业厅及合作渠道网点在给用户提供超大力度手机优惠直降补贴的基础上,全面接受政府补贴消费。据介绍,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手机套餐档位配置适合的消费直降优惠,最高可享受2700元购机优惠;针对全球通尊享用户,最高可享受超过5000元的购机优惠。
权威市场研究机构IDC(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增长5.6%,时隔两年触底反弹。其中,上半年承接2023年年末开始的市场复苏趋势,技术创新驱动消费者换机需求释放明显;下半年尤其临近年末,市场需求逐渐放缓。该机构预计,2025年在国补政策的刺激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有望延续增长趋势。
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