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 & 蓝色起源,试飞难免失败

360影视 2025-01-20 16:00 2

摘要:2025年1月16日,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新格伦”号(New Glenn)运载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首次发射。在发射过程中,可重复使用的一级火箭回收失败,好在搭载“蓝环探路者”试验卫星的二级火箭顺利进入轨道。

SpaceX与蓝色起源,同日试飞。

2025年1月16日,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新格伦”号(New Glenn)运载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首次发射。在发射过程中,可重复使用的一级火箭回收失败,好在搭载“蓝环探路者”试验卫星的二级火箭顺利进入轨道。

这是“新格伦”首次试飞,并未搭载卫星,此次成功入轨标志着蓝色起源正式进入轨道级运载火箭市场,成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SpaceX的竞争者。

蓝色起源是美国科技公司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于2000年创立的商业航天公司,“新格伦”则是该公司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该火箭高98米,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为4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为13吨。火箭整流罩直径为7米,大于常见的5米整流罩,可以携带更大的有效载荷。一级火箭搭载了7台BE-4发动机,至少可飞行25次。

同一天,SpaceX“星舰”(Starship)从德克萨斯州星际基地开启第七次试飞,由33台猛禽发动机为超重型助推器和“星舰”提供动力。与“新格伦”相反,“星舰”一级助推器成功回收,但二级飞船飞行约八分半钟后遥测数据丢失。初始数据显示,飞船尾部发生火灾,导致其迅速解体。

“星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开发的最强大的运载火箭,它能够将重达150公吨的载荷送入地球轨道,而在消耗性模式下(即不回收火箭),其运载能力可达到250公吨。

SpaceX此前有过多次成功发射的经历,就在当地时间1月15日,SpaceX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通过“猎鹰 9”火箭发射了两艘私人月球着陆器。

为成功者喝采,别忘了给失败者鼓劲。新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科技创新多数时候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郭吉桐)

企业动态

01 强生以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

1月13日,强生公司宣布以每股132美元、总计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 Therapies,一家专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生物制药公司,其核心产品之一CAPLYTA®(lumateperone),是目前美国唯一获批用于治疗I型和II型双相障碍药物,同时也被批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强生称,随着精神健康危机加剧和人口老龄化,全球有超过10亿人(即每8人中有1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或神经衰弱。CAPLYTA在三种获批适应症中均具有强大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有望成为治疗普遍精神疾病的新标准。

• 点评:本次收购将巩固强生在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市场上的地位,并增强其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方面的研发和销售能力。(曹妍)

02 先声再明与艾伯维就三抗新药开发达成合作

1月13日,先声药业(2096.HK)旗下抗肿瘤创新药公司先声再明与艾伯维(AbbVie)宣布,双方已就先声再明的在研候选药物SIM0500达成许可选择协议,先声再明将从艾伯维收取首付款,以及最高10.55亿美金的选择性权益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SIM0500是一款人源化GPRC5D-BCMA-CD3三特异性抗体,由先声再明通过其专有的T细胞衔接器(TCE)多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开发,通过多种抗肿瘤机制,表现出了针对MM细胞的强大T细胞毒性效应,目前正在中美两国开展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I期研究。

• 点评:T细胞衔接器(TCE)技术近年来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热门赛道,其独特机制能够将T细胞与目标细胞拉近,激活T细胞并引导其对目标细胞进行杀伤。TCE技术在血液肿瘤领域已显示出高确定性,未来有望在实体瘤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取得突破。(郭吉桐)

科技前沿

03 中国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建成并投入运行

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宣布,其主持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验收,该平台的关键设施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经实验现场测试鉴定,该装置各项性能达到设计指标,最大粒子流大于10的24次方每平方米每秒,单次放电时间超过1000秒,最高中心磁场高于3特斯拉,是目前国际上综合参数水平最高的直线等离子体装置。

偏滤器是未来聚变堆主机内部服役环境最严苛的部件,其材料在等离子体轰击下的性能演化关系着聚变堆的安全运行。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能够稳定且持续地产生高密度等离子体,显著提升偏滤器材料的测试效率。依托该装置,科研人员能够模拟聚变堆偏滤器的严苛环境和极端条件,深入研究材料在高热流和强粒子流协同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为未来聚变堆材料的选择和部件优化提供关键而可靠的数据支持。

• 点评:继荷兰之后,中国成为国际上第二个拥有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的国家,为下一代核聚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李一跞)

04 发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靶点及药物

1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宣布,其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系统,针对异位内膜组织的表达基因大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可以通过药物抑制的新治疗靶点,成功发现一种调节免疫及抑制炎症过程的“环腺苷酸结合蛋白2”(GBP2),以及负责细胞增殖和生物讯号传导的“造血细胞激酶”(HCK),具有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潜力。同时,团队也发现,治疗干眼症的非类固醇抗炎药物整合素抑制剂有助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可以“旧药新用”,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治疗方案。

• 点评: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和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是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整合素抑制剂“旧药新用”,可缩短临床试验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这一研究也展示了AI在医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郭吉桐)

05 黑猩猩脑网络组图谱发布

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个科研机构,在The Innovation杂志发表论文The Chimpanzee Brainnetome Atlas reveals distinct connectivity and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relative to humans,公布。

利用这一图谱,研究人员重建了同源白质纤维束,为人类与黑猩猩构建了连接指纹图;之后,团队检查了每个物种脑连接模式的广泛侧化(即不同大脑半球在处理特定类型信息时表现出不同优势),并将这些模式与物种连接性差异的关系对齐到共同空间。

研究结果表明,黑猩猩脑网络组图谱与人类大脑皮层有着不同的连接模式,特别是在外侧颞叶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这些差异与大脑皮层的扩张模式不同,表明大脑皮层演化中的连接性变化可能比传统观点的更为复杂和微妙。

• 点评:黑猩猩与人类大脑在神经解剖学、认知功能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是理解人类演化的关键性比较对象。然而,当前跨物种神经科学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缺乏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标准化脑部参考系统。黑猩猩脑网络组图谱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模板,可以帮助人类揭示大脑独特的演化进程。(曹妍)

06 用AI设计可中和蛇毒的新型蛋白质

1月15日,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盛顿大学教授大卫·贝克(David Baker)与丹麦技术大学副教授蒂莫西·帕特里克·詹金斯 (Timothy Patrick Jenkins) 联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De novo designed proteins neutralize lethal snake venom toxins,提出了一种利用AI设计的新型蛋白质,用于中和蛇毒的致命毒素。

团队通过深度学习方法,设计了一种能与三指毒素家族中的短链与长链α-神经毒素及细胞毒素结合的蛋白质,虽然目前没办法完全抵御蛇毒,但AI生成的分子可以保护实验小鼠免受致命剂量的三指毒素侵害:存活率达到80%-100%。同时,新型蛋白质利用微生物制造,绕过了传统的动物免疫,有望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 点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蛇毒每年会造成约10万人死亡、30万人永久性残疾。当前,用于治疗毒蛇咬伤的唯一抗蛇毒血清是从动物血浆中提取的,不仅成本较高,而且疗效有限、副作用大。AI设计蛋白质可为患者提供一种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替代选择。(曹妍)

07一种新型全固态锂硫电池

1月15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在Nature发表论文All-solid-state Li‒S batteries with fast solid‒solid sulfur reaction,他们设计合成了系列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玻璃相硫化物电解质材料,基于该材料研制的全固态锂硫电池,可实现快速提高固固反应的速率和高循环的稳定性,即优异的快充性能和超长的循环寿命。

• 点评:电池要实现高比能、高安全、低成本,全固态电池技术是“全村的希望”,眼下也正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候。(李一跞)

中国与世界

1月13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公布《人工智能扩散暂行最终规则》(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the Responsible Diffusion of Advanc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下称“最终规则”),涉及对先进计算芯片和某些闭源AI模型权重实施管控,以及新的许可例外和数据中心验证最终用户 (VEU) 授权。

“最终规则”将在接受120天的公众意见征询之后生效。也就是说,1月20日美国总统拜登卸任后,“最终规则”是否实施仍需特朗普政府批准。

具体措施包括六个方面,其中第三条提到,符合高安全性和信任标准且总部设在关键盟友和合作伙伴国家/地区的实体可获得“通用验证最终用户”(UVEU),但只能将其全球AI算力的7%部署在各国/地区;第五则指出,对于亲密盟友之外的非验证最终用户(VEU)实体(包括中国),每个国家/地区最多可购买5万个先进GPU。

1月15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修订了2019年发布的《出口管理条例》(EAR),更新芯片管制规则,将原来限制向中国企业出口的7nm及以下制程芯片范围扩大至“16nm或14nm及以下”。

同时,美国政府将中国25家科技企业加至实体名单,包括人工智能芯片公司算能科技、大模型独角兽智谱科技等,这也是中国大模型公司首次被纳入清单。

• 点评:“最终规则”和《出口管理条例》是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继2022年10月、2024年9月和12月之后,进一步收紧对中国的出口管制,从芯片的数量、算力、制程等多方面予以制约。美国希望维持该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头部地位,但科技创新无法单打独斗,此举将颠覆全球人工智能的产业链,冲击中国企业的发展以及美国企业开展的对华业务。(曹妍)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