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胰子和洋胰子

360影视 2025-01-20 20:38 3

摘要:像我这些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人,人生经历的跨度太大了,从“拖车载犁耙,镵头犁子安”标准的封建农耕时代,几十年间迈进了高科技的电子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什么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飞机,什么北斗导航……记得小时候,天上偶尔嗡嗡地过一架飞机,最先听到的是孩子们,会高声喊

猪胰子和洋胰子

作者 | 张永贵

往事拾趣

像我这些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人,人生经历的跨度太大了,从“拖车载犁耙,镵头犁子安”标准的封建农耕时代,几十年间迈进了高科技的电子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什么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飞机,什么北斗导航……记得小时候,天上偶尔嗡嗡地过一架飞机,最先听到的是孩子们,会高声喊叫:“来了飞艇啦!来了飞艇啦!”全村人就是吃着午饭,也会放下饭碗,跑出来仰着脸,把飞机目送到天边,消失不见。人们在疑惑,一块铁怎么能在天上飞,神了!若是把今天的一切移到80年前,那时的人们对社会发生的一切,比刘姥姥进大观园感到还要新鲜,还要惊奇,还要疑惑。

小时候经历的一些事,现在回想起来,虽是落后,但感到无比有趣,无比新鲜了,记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吧!

猪胰子和洋胰子

猪胰子是个古老的名词,也是个古老的日用品,是劳动人民发明的,它产生要什么年代,我无法考究。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猪胰子”几乎家喻户晓,是庄户人家日常使用的物品。

现在的人可能会想,在过去没有肥皂和洗衣粉的年代里,老百姓怎么洗手、洗脸、洗衣服呢?不知道哪一代祖先从猪的胰脏发明了“猪胰子”,用来洗手洗脸洗衣服。为什么说它是发明呢?我想,猪的内脏有肝脏,有心脏,有肺,为什么偏偏用胰脏呢?一定是先人做个无数次试验,最终选定了猪的胰脏最合适,所以叫它“猪胰子”。

我小时候,每年春节前,母亲总从屠户家弄一个猪的胰脏来做猪胰子。猪胰子,暗红色,薄薄的那么一片肉。母亲用刀把它切成条,再切成碎块,放在干净的石板上,然后两手抱着斧头,微斜着身子,不停地上下舞动,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一会儿功夫,猪胰子就变成了薄薄的一块肉饼。母亲再用铲子把肉饼铲成一团,同样的动作,反复几次,越砸越细,越砸越黏。斧头上带出一条条的黏黏的肉丝来,把肉丝用两指一捏,成浆糊状,没有一丁点肉块,这说明这道工序完成了。接着把它收到碗里,加上白碱,慢慢搅合,和成一个馒头大小的硬硬的白面团,再把它分成核桃大小的小剂子,用手团成圆球。因为是冬天,猪胰子不会变质,晾干后就能使用了。当你手上沾了油渍,用猪胰子搓几下,滑滑的,手上的油渍完全去掉了。它还有护肤作用,特别是冬天用了,用猪胰子洗过的手不会皴裂。你闻一下,没有一点肉腥味,只有淡淡的白碱香味。

进入五十年代,人们第一次见到肥皂,那是青松牌的洗衣皂。人们把没有见过的东西认为是舶来品,是漂洋过海过来的,如同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一样,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洋胰子”。假若,有人从供销社出来,有人问他,你买的什么?他会回答:“我买了块洋胰子。”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文化普及,人们思想文化提高,由“猪胰子”派生出来的“洋胰子”如同“洋火”“洋油”一样,早已离开了人们的口语。

那么过去的人们用什么去除衣服上的汗渍污垢呢?

淋灰水

草木灰不光只能用来做肥料,还能用来洗衣服,因为它含有碱性。

记得小时候,每次做饭或摊煎饼后剩下的草木灰,母亲总是十分珍重地把它积攒起来,盛到一个破麻袋里。每次洗衣服前,母亲把草木灰倒到一个竹筛子里,把它压实,把一个木床子放在洗衣盆上,上面放上盛草木灰的竹筛子,然后把水一瓢一瓢轻轻地舀到竹筛子里,水便透过灰层漏到下面的洗衣盆里,直到盆满为止。这时母亲把大人干活穿过的脏衣服,泡到灰水盆里,浸泡一个时辰后,搓洗,然后拿到村西边的仰泉河里清洗。仰泉河从村南边3里路的仰泉流出,清澈洁净,它的卫生程度,远远超过今天人们饮用的自来水。用灰水泡过的衣服再用仰泉河水洗清洗,洁净如新。

仰泉河是我们这代人儿时的乐园,最留恋的地方,它的美丽、清澈、洁净,如今只留在了回忆里。

神奇的染料

故事发生在1948年,当时内战频仍,民无宁日,穷乱交加。大爷家16岁的大哥,定下这年结婚,有件事把大爷一家人难住了,彩礼、招待亲朋都能从简,可是结婚总得做床喜庆颜色的被褥吧,不是大红花的,是纯红颜色的也行啊,总不能用白布做喜被吧。可是当时兵荒马乱,去哪里买呢?去益都城里买吧,土匪陈有诰把霸占着弥河一带,河东人去益都做买卖被他的队伍看到,很多被抓住活埋。谁敢去呢!愁得大爷寝食难安。

一天,邻居家大嫂过来串门,她知道这个情况后,沉思了一下,把给自己孩子染衣服的法子说了出来,大爷一家听后心里十分高兴。大嫂立马转回家去,用一个大箢子挎了一箢子红蜀黍花萼子来,并告诉大爷怎么使用:“把蜀黍花萼子倒到大锅里,加上水,用火烧开,多煮一会儿,再把自家织的布放到锅里,来回翻动,让它着色均匀,捞出来晒干即可。”大嫂又接着说:“这几年我家的被子、褥子都是这样染色的。”

大爷照着大嫂说的做了,染成的布是柿红色,鲜鲜亮亮,虽没有红花绿叶的花被面好看,也是火红的颜色,喜庆的样子。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在困难面前,总会想出解决的办法来。

张永贵,字子勤。1936年2月生于龙岗张家辛兴村。大专学历,从教40年,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关心公益事业。2016年,荣获“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张兴马灯》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证书。以及“临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颁发的荣誉证书。2012年10月10日,同青州高传广老师一起创办“弥水文化学会”,创刊《弥水》杂志。2015年11月,在家乡倡导张兴村、吴兴村、小庄村三村联合设立农村集市,繁荣农村经济,方便了广大群众。2020年,85岁高龄主持第七次修续《张氏族谱》。张氏:清康熙年间老谱本,连同新修订的《张氏族谱》交由临朐档案馆保存。

来源:玩转临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