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M2025:当中国的生物医药力量融入全球

360影视 2025-01-20 23:10 3

摘要:这两天,就在小红书被突如其来的“TikTok难民”大量涌入、导致部分美国开始焦虑其“互联网霸权”是否正在失去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生物科技行业,似乎也在担心着同样的问题。

这两天,就在小红书被突如其来的“TikTok难民”大量涌入、导致部分美国开始焦虑其“互联网霸权”是否正在失去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生物科技行业,似乎也在担心着同样的问题。

近日,知名生物医药评论网站STAT刊载了一篇文章,叫做“JPM对中国创新药的兴奋和焦虑”。文章内容讲兴奋的少,渲染焦虑的更多。大抵向读者传达了一个观点:就是近一年来,制药公司从star-up阶段公司购买的产品,越来越多地来自于中国。

而针对这个趋势的讨论,在今年全球医疗领域最富影响力的JPM年会上,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这也意味着,此前借着biotech和MNC不同分工,原本是美国的生物科技公司能去赚的创新项目临床不同阶段价差的钱,都慢慢流向了中国。

-01-

过去在白人圈子里,大家并不会相信一家来自于“第三世界”里的制药公司,能造出媲美辉瑞、默沙东、礼来这样的全球TOP制药巨头的药品。

更何况“7·22事件”里对于中国创新药临床的打假似乎就发生在没多久之前,“临床数据造假”成了来自于中国药品的一个标签之一。

生物创新药是一个长周期项目,对于十年前还对生物制药“什么都不懂”的公司,大家不愿意相信其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聚集着生科领域最前沿技术的行业对全球TOP的追赶。

然而,直到一名叫Bob Duggan的明星连续创业者,他的最新公司Summit Therapeutics在去年宣布其从中国引进的一款创新分子,在头对头试验中击败了免疫治疗的绝对王者,K药,这时候整个北美市场的生物医药圈子才开始重新审视来自中国的创新药公司。

但等到问题浮出水面之时,大家才慢慢意识到其严重性。

比如,一家同样是连续创业公司,Meliora Therapeutics的创始人David Li发现,他自己公司管线里的每一款药物都有好几个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

加拿大投资公司Canaan的一位普通合伙人Nina Kjellson表示,几乎所有的抗体在中国都有至少5个以上的在研项目;

Gilead的首席财务官Andy Dickinson说。“十年前,我们看到的来自中国的更多是跟随型、类似的药物,差异化较小。今天我们看到的从根本上不同,首先是同类首创。”

大家甚至发现,这些来自中国的竞争者们,临床进度并不比北美市场慢,“如果按美国的标准尺度,很多甚至领先一年半到两年时间。”

这些赤裸裸的现实,正在倒逼一些事情发生。

-02-

比如,当前一些美国的风投资金,优先考虑的就是来自中国的生物技术行业。

Bain Capital在去年5月份和江苏恒瑞共同投资了一家海外公司Hercules,用以引进恒瑞的GLP-1减肥药产品组合。而在此前,贝恩资本投资的Aiolos Bio,三个月后以2500万美金引进恒瑞一款哮喘类药物,并在不久之后被GSK以10亿美元完成收购。

Foresite Capital是一家管理约40亿美元的多阶段医药基金,在最近一年时间,它先后多次出手,投资的Avenzo Therapeutics、Vignette Bio,以及国内的恩沐生物,均完成了“对中国的创新药资产打包-再定价”这个过程。

而在此之前,礼来亚洲基金和淡马锡资本两支本身就根植于亚洲的VC,早早便对中国的各项创新药及其产业链(比如CRO资产)完成投资布局,并且部分已经完成退出。

不仅是资本,制药公司的的嗅觉其实更灵敏。

在过去,制药巨头艾伯维先后尝试与天境生物、加科思、明济生物等公司达成授权引进的合作;诺华、安进等公司曾经和中古的biotech龙头百济神州完成深度绑定;礼来和信达生物达成多项合作;GSK也在一步步完成对中国资产的吸纳。

时间要是拉回到十年前,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在寻求下一个突破性分子时多数会求助于美国或欧洲的生物技术公司。如今,他们有很大可能从一家中国公司获得分子许可。

国内biotech进入临床一期的效率更高,因此时间或许更快。也让中国的创新药资产在全球许可交易比例逐渐上升。

据药时代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创新药披露授权出海首付款达到46.3亿美元,总金额达到303亿美元;而2024年,总金额攀升至595.5亿美元。2023年这个首付款数字,已经占到彼时国内医药制造业利润接近10%(按2023年医药工业运行报告里显示的3473亿元为基础计算)。

当然,无论是风投资金还是大型制药公司,其越来越开始选择来自中国的创新药资产,原因无疑是其价格(估值)相对低廉,并且质量还算可以。

比如强生,其和中国南京传奇生物合作引进的一款CAR-T产品,Carvykti,已经拿到FDA的上市批准,商业化成果逐步兑现,并且即将在今年达成十亿美元分子的目标。包括前文提到的来自康方生物的双抗分子,在头对头试验中击败K药。

这些案例都证明了,来自于中国的创新药分子并不差,完全有实力和全球一梯队制药公司同台竞争。

不过,JPM在讨论这个趋势的时候,也分析了一些其它的现实原因,就是当下中国对生物医药风险投资的减少,融资枯竭让这些biotech不得不以一个比之前更低的价格出售资产,这也是吸引美国VC和制药公司的原因之一。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资产被全球市场接纳,未来,“低价贱卖”的趋势将会慢慢消失,这些来自中国的biotech公司估值逐渐将迎来一波修复。

只是,对于欧美的中小型biotech来讲,如果再没有相关的政策引导,或者一些从他们行业内部迸发出来的新的竞争优势出来,或许对于生物制药这个行业,西方将面临和汽车行业境况一样——来自东方大国的相关公司逐渐完成追赶、挤兑,并超越。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