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文化”为何令人上头

360影视 2025-01-21 00:06 3

摘要:2025年伊始,购次元K88商城在成都开业,铺得满满一栋楼的二次元,引得爱好“吃谷”的年轻人纷纷前去打卡。类似的场景也发生在去年上海举办的中国华服周上,30多万名中外青年齐聚,留下一个个华服巡游“名场面”。加上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文博热、戏曲热、非遗热,越来越多年

2025年伊始,购次元K88商城在成都开业,铺得满满一栋楼的二次元,引得爱好“吃谷”的年轻人纷纷前去打卡。类似的场景也发生在去年上海举办的中国华服周上,30多万名中外青年齐聚,留下一个个华服巡游“名场面”。加上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文博热、戏曲热、非遗热,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为文创产品和文化体验买单。

不难发现,无论是传统文化回潮还是拥抱新兴文化,如今的年轻人对于文化消费都有着浓浓的热情和兴趣,“买文化”正成为消费领域的“新贵”。

那么,年轻人都爱买怎样的“文化”?年轻人和文化又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年轻人分享的文化体验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要论这届年轻人最愿为哪种“文化”买单,国风国潮大概率是首选。光从市面上看,国风潮品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连喝杯奶茶,也有各种古意盎然的配方和名字。

而且这几年,许多年轻人的“国粹血脉”纷纷觉醒,逐渐从“物欲”中升华开来,更为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如闲暇时,一些人已习惯“在看电影和看演唱会之间选择看戏”了。前阵子,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演出,再次“刷新”了抢票的难度系数,让一众戏迷摇着头,重复那句“太难了”。

难怪有人说,国风国潮已从挑战流行文化,发展到自身就是一种流行文化的level。而能有如此魅力,充分彰显了它有着穿越时空的吸引力,让年轻人在寻求文化认同与时尚潮流的交汇中,寻得既有普遍共情又不失个性的“精神食粮”。

附上“黑科技”的文化产品,也是这届年轻人“买文化”的心头好。像《黑神话:悟空》一问世,一些平时不怎么玩游戏的年轻人,也排着队给“猴哥”充值了;杭州新地标M511光影汇,以AI算法、3D视觉打造爆款文旅产品,成了打工人去“班味”的首选地。当文化与艺术以新颖独特、互动性强的方式呈现出来,正中了年轻人渴望感官刺激和文化体验的“靶心”。

近年来不少老牌景区、博物馆焕发新生,也得益于玩转了“科技狠活”。比如四川三星堆博物馆运用AR/VR/MR等技术,让文物开口说唱,让人们“脸贴脸”看国宝,年轻人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可以看到,如今年轻人“买文化”的热情,并非买几件国潮商品、文创小物,或偶尔身着马面裙那么简单。他们更乐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作为一种身体力行的选择,以此来获取独特的审美愉悦和文化体验。这种升级,不仅滋养着年轻人,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活力。

M511光影汇 图源:“浙江文投”“杭州文旅指南”微信公众号

“买文化”日益走俏,不光是一种消费行为,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出在物质基础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年轻人愈发注重对深层次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追求。

一方面,年轻人爱“买文化”,是因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文化具有直击灵魂的力量,足以构建我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家园,外显为感性偏好和消费喜好。最直观的,传统服饰中所承载的对称、均衡、流线等美学原则,历经千年洗礼,至今仍与大众审美高度契合。正是这份美学共鸣,使得国风服饰在年轻一代看来“颜很能打”,也由此推动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丰富多元的文化供给,让年轻人在“买文化”时有了更多的心仪之选,加深着他们对文化消费的理性认可。随着我们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并从供给侧积极施策引导,诸多举措促进了文化与消费的“双向奔赴”。如当前各地都格外注重将特色文化打造成IP,努力拓宽文化消费、文化悦享的边界。当“好货”越来越多,“买文化”自然而然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习惯。

像从名画《千里江山图》中汲取灵感而打造的舞剧《只此青绿》,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俘获了众多年轻人的芳心,演出经常一票难求,周边纪念品、文创产品等也备受追捧。

此外,灵活便捷的传播分享渠道,也为年轻人“买文化”增添了情绪上的共鸣和驱动,并回流成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过去,受限于传播手段,许多优秀文化无奈地“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今,不仅有官方频频出手,摄制了《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更有众多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爱好者在网上网下分享自己的匠心独运。短视频的助攻和“种草经济”的流行,也将年轻人的消费与社交结合起来,点燃了人们“买文化”的热情。当富有意味的文化体验不断裂变,便催生出一股正向循环的消费浪潮。

西塘汉服文化节现场 图源:“嘉兴文旅发布”微信公众号

青年是活力与潜力兼具的消费群体,年轻人爱玩什么、爱买什么,很大程度上也预示着消费市场的发展方向。如何在促消费的大环境下,抓好“买买买”的重点群体、关键领域?

贴着年轻人找消费的“沸点”。悦己消费、松弛消费、人设消费等网络上流行的新名词折射出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观。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年轻人更倾向于去满足“内在的自我”。无论是看一场喜欢的演出,还是抽几款新上的动漫盲盒,或是拍一组簪花写真,又或是在文物表情包等文创产品中寻找情绪价值,年轻人的消费更注重品质,更强调体验。可见,文化产品的供给并非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而要综合考虑年轻人的口味和需求,他们的聚焦点在哪里,消费的“热点”“沸点”就可能在哪里。

文化产品要多多地“沉”下去。当前,文化消费已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变量,文化消费的数据上扬反映出国民总体幸福感的提升。但需要看到,文化消费也存在着城乡间、区域间的“结构差”,缺少年轻人群体的地方往往也是文化消费薄弱的地方。这就需要用青年流动来刺激文化消费,用文化产品供给来引导青年流动。

比如年轻人热衷到乡村“养生”“露营”,就打开了乡村文旅消费的新模式;比如一些文化场馆,嵌入了年轻人喜爱的黑匣子剧场、艺术空间等功能,推出了剧本杀、桌游互动、艺术市集等活动,成为打卡“胜地”,这些新尝试都可以固定下来、推广开来。

谨防文化消费落入价值陷阱。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文化潮品背后可能存在资本建构的“消费叙事”,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通过“唯我为己”的个体感官和“享乐至上”的价值观念来刺激人的消费欲望,进而获取经济利益,年轻人的思想和意志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被消解。比如,容易使人陷入自我炫耀、盲目攀比的漩涡中,而不注重商品本身的价值。加强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引导,既要发挥朋辈、社群的作用,把“草”种在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上,也要管好平台,拔掉不利于年轻人成长的“毒草”“杂草”。

文化消费随青春涌动,折射出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而这一代年轻人对待文化的态度,也正在内化成为他们最为独特的气质。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