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网络“擦边”乱象,国家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等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行规制,并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对包括“擦边”在内的网络失范行为进行整治。对于网络“擦边”现象,要形成综合治理网络,提升公众的监督意识,才能形成合力,让流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
针对网络“擦边”乱象,国家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等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行规制,并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对包括“擦边”在内的网络失范行为进行整治。对于网络“擦边”现象,要形成综合治理网络,提升公众的监督意识,才能形成合力,让流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迭代以及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普及促进了网络内容创造的井喷与内容生态的多样,也带来了以“擦边”为卖点的短视频、直播、电商带货等内容,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效果。“擦边”在学术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其形式上是一种通过暴露衣着、出格言行、暗示性符号场景等方式进行性暗示、性挑逗的行为,以实现吸睛引流、刺激消费等为目的,本质上是一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软色情”活动。“擦边”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与社会环境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网络“擦边”活动会污染整个网络空间生态,破坏社会道德风尚。良好的网络空间生态是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擦边”现象的泛滥一方面会让整个网络空间乌烟瘴气,充满低俗、恶俗、媚俗的氛围,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网络空间这些污秽低俗现象具有强烈的外溢效果,对整个社会文明风尚建设带来恶劣影响。其次,网络“擦边”现象的泛滥会严重荼毒未成年人,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年龄逐渐低龄化,未成年人生理与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对于网络上的一些言论行为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与抵抗能力。若放任“擦边”内容在网络平台上泛滥,甚至相关人员基于此得到了高流量高回报,对于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影响是负面且深远的。最后,网络“擦边”也为网络性侵、色情交易、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温床。很多时候,“擦边”仅是违法犯罪链条的一个环节,不法分子会通过“擦边”视频或直播吸引目标对象,在添加联系方式后实施一系列后续违法犯罪活动。
针对网络“擦边”乱象,国家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等监管机构出台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主播行为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行规制,并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对包括“擦边”在内的网络失范行为进行整治。网络平台也通过制定平台规则、封禁相关账号、封禁直播权限等形式对“擦边”内容进行整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网络“擦边”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新花样新形式迭出,本质上是当前网络平台生态中以流量为主要导向的算法推荐机制所催生出的“流量异化”现象。自媒体对流量的追逐、网络平台对于流量的计算与分配、用户在算法模型下基于流量接收信息构成了基本的平台生态链条。在此运作逻辑下,愈是猎奇、猎艳的“擦边”内容愈可能吸引更广泛的注意力,获得更多的流量从而进行变现。
网络“擦边”现象的根治必须构建起由监管机构、网络平台、自媒体从业者、网络用户所组成的综合治理网络,形成治理合力,从源头上进行根治。(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来源:贴近地面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