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北京的教育“高地”,海淀区教育考试动态一直据有风向标意义,高三的各项考试更是如此。因此解读刚刚结束的海淀区高三期末考试,对于正在备考的高三学生做好后续复习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北京的教育“高地”,海淀区教育考试动态一直据有风向标意义,高三的各项考试更是如此。因此解读刚刚结束的海淀区高三期末考试,对于正在备考的高三学生做好后续复习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多年辅导学生参加高考并取得亮眼成绩的名师,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北京高考语文研究与辅导专家王丹宁在分析此次语文期末考试时指出,不仅难度有所提升,而且在题型设计上的布局也更加巧妙,让不少学生意外“中招”。他还指出学生存在只准备议论文的误区,提醒大家要全方面备考而不是去押宝。同时针对马上开始的寒假复习,王丹宁也给出了开始复习背诵记忆类内容、作文备考多听散文类记叙文回放课以及“分数优先、技能优先、短板优先”等具体复习建议。
考试难度有所上升,体现出“区分度大”的特点
“这是一张区分度比较大的试卷,如果把它输入一个坐标系的话,从低分到高分,横坐标是分数从低到高,纵坐标是人数,它的区分度高就意味着波峰会比较窄,波谷会比较绵长。由此不难发现不同分数段的学生都有,平均分附近的人数较往年有所减少,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离散性”,对此王丹宁指出,本次海淀区语文期末考试较往年的期末考试以及去年高考而言,难度有所上升。
在他看来,今年语文期末考试非连续性文本的难度比较高,不仅高于今年的期中考试、往年的期末考试,甚至高于高考。在“非连”部分,难度主要体现在材料选择的逻辑关系和题目设计的复杂性上。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再一目了然,需要考生进行仔细梳理和分析。同时,第五题主观题的表格形式也增加了考生的阅读难度,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整合和概括能力。
而期末考试中的文言文属于中等偏上的难度,文本选择上虽然没有太多新意,但题目设计较为巧妙,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回文总结的能力。每个题目都设置了迷惑项,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和敏锐的辨析能力。名著题倒有些“反其道而行”,相对比较简单,哪怕之前没有读过作品的学生也能回答出来。
古诗词部分的难度同样较高,主要体现在文本本身的难度和出题方式的复杂性上。注释的详细程度和表述方式也对考生理解产生影响,注释的篇幅甚至与原文相差不大,在对作者途中探访的汉昭烈庙在不在昭烈帝刘备的家乡这一问题上,注释对于学生理解、回答后续“时空转换”的问题造成了歧义。此外,诗词的客观选择题也具有较高区分度,需要考生准确把握诗词的主旨和情感。
另外王丹宁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略显“陈旧”,无论是文本选择还是题型设置上都未能充分顺应2024年新的考察变化。散文阅读虽然延续了北京近些年的惯例,但题型上仍然以概括梳理为主,创新性略显不足。而语用题部分设置了一些陷阱,特别是语段中的病句修改题,要求考生不仅要找出语病,还要进行全面修改,增加了题目难度。
作文部分则出现较大变化,命题作文不再提供材料,要求学生直接根据题目进行写作。这种变化对学生的审题立意和构思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丹宁指出,此次考试有些“交替用力”的感觉。从整张试卷上看,由于期中考试简单,所以期末考试相对难了些;从题型上看,之前哪道题出简单了,这次难度就增加了点,比如非连续性阅读。“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让学生备考时不要把时间何精力都只聚焦在某一块上”,王丹宁表示,这是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进行备考,这也是高三期中、期末、一模和二模四次大考都要做的一件事,让学生全方面备考而不是去押宝。
模考题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学生容易陷入只准备议论文的误区
在王丹宁看来,“高考题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模考题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如果不细分大题模块,只从题型上看,本次考试中的概括梳理题出现频率较高,这类题型一直是常见的主观简答题类型,因此大部分考生在此类题型上表现良好。概括梳理题不仅覆盖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条件辨析,还广泛出现在各类阅读的后续题目中。考生若擅长此类题型,往往能在多个题目上获得稳定分数。然而在作文方面,无论是微写作还是大作文,本次试卷对议论文的侧重并不明显,而绝大部分考生和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议论文或是议论类问题上,与复习重点有所偏离,导致部分考生感到写作困难。
对此,王丹宁提出了一个学生在备考作文时的误区——只准备议论文。他认为在高考语文作文准备中,学生们普遍倾向于专注议论文,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们往往擅长教授议论文,并认为其在考试中更易获得高分。尽管北京市、区教研员反复强调要关注议论文之外的表达方式和文体,鼓励学生们尝试记叙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坚持要求学生以议论文为主。这种现象背后,一方面反映出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未能及时更新,另一方面是由于作文评分的主观性过强,导致学生即使想尝试其他文体,也往往因担心得不到高分望而却步。这种单一化作文准备方式的弊端,就是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语文最大、最显著的不公平就在于,它所占比例最大的题目——作文,在学生走进高考考场之前都是由他们的语文老师决定分值高低的”,王丹宁指出,这也导致学生陷入只会议论文的误区。从此次作文题目“柔软的力量”来看,议论文与记叙文两种文体二选一,记叙文或许更适合一些。可是很多同学只会写议论文,导致他们选择上的局限。“但在精华学校,老师们一直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王丹宁补充道。
寒假语文复习可作为放松选择,要做到“分数优先、技能优先和短板优先”
在假期备考时,很多学生往往出现各学科之间找不到平衡点的问题。对此王丹宁指出,语文比较适合进行集中性的突击,而且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的突击学习不会让学生感到过度疲惫或厌烦,更多是帮助大家做一个放松和调整,因此不存在语文复习与其他科目抢时间的问题。
他建议学生们在寒假复习中利用语文适合突击性的特点,将那些很难具有这种持续性特点的学科分开进行复习;比如一上午用来复习数学,感觉脑容量到达到极限,就可以利用复习语文来放松下,晚上再复习其他学科。这样将语文作为学习间隙的一种放松选择,穿插在其他需要短期集中注意力或是易感到疲惫的学科之间。在状态良好时,优先处理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感到疲惫时,转而复习语文,这样既能保持学习状态,又能起到放松的作用。
同时,针对寒假如何做好语文复习王丹宁也给出具体建议——
首先,开始复习背诵记忆类内容。从寒假开始,学生应着手背诵记忆类内容,如古诗词和古文,它们的背诵高峰应该是在春季、开学以后到一模之前,这个阶段就要把所有背诵默写的内容都搞定。同时,课程上建议重点复习文言文与古诗词,因为它们在考试中占有较大分值。
其次,要做到分数优先、技能优先和短板优先。写作是最重要的技能,其次是阅读,需优先考虑。寒假是中场休息阶段,适合进行技能向记忆的转化,古诗文既有技能学习也有背诵内容的特点,适合此时学习。从分数和技能角度看,寒假应重视古诗文。此外,古诗词这几年一直稳居得分率最低的前三位,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利用寒假时间搞定古诗词非常重要。
三是作文备考多听散文类记叙文的回放课。对于议论文以外的作文写作,王丹宁建议大家多听课。他以自己的教学课程为例,通过对散文类记叙文课程的讲解,教会学生写散文,这对散文阅读也有很大帮助。先教写作后教阅读,学会写散文后再读散文会更容易。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比大,因此学生有一定散文基础,较易学会。
最后,王丹宁强调除高考外的所有考试都旨在发现问题。分数不理想意味着发现了更多问题,这些问题在高考前发现要比高考时发现更幸运。因此当发现问题后应尽快解决,可自己解决也可寻求帮助。学生们不要因考试成绩不佳而气馁,高三后期应理性看待模考成绩。模考分数不代表高考分数,未来仍有提升空间。模考题要关注,但更需重视上一年的高考真题。“很多学生对2024年高考真题的认识理解不足,反而是对期中、期末、一模和二模的考试内容抠得很细,但我们更强调要站在去年高考真题的基础上去反观二模。因为前者的关联性没有那么强,而且出题人也不一样,所以希望大家能真正理解真题和模拟题分别的作用是什么”,王丹宁说。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