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念」将邀请刘亮,一起探讨「孩子说不想上学,家长咋接招??」,2月10日,视频号:此念,19:00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此念直播预告
「此念」将邀请刘亮,一起探讨「孩子说不想上学,家长咋接招??」,2月10日,视频号:此念,19:00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 刘亮
导读
青春期的孩子,试错的场地和范围,与以前相比都要大很多。
青少年有一个特点,他在现实中遇到困难、痛苦不会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因为如果在父母面前叫苦连天,就相当于服输。
想要做好青春期的父母,要心如明镜,嘴含分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孩子不触犯基本的底线就可以了。
——cinian——
刘亮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
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部访问学者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临床心理中心主任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
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督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性心理健康委员会委员
中德家庭治疗班中方教师
01
越亲的人
越要好好说话
▲ 刘亮和「此念」创始人毛诗篇
刘亮:我们中国人有一个核心的误解——最亲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很多中国人都认为:我为你好,我才说重话。我在外面对外人客客气气,但是家是安全的港湾,我回到家,想怎么发脾气就怎么发脾气。
我经常对有这样误解的家庭说:“其实反了,家人才是我们一辈子的陪伴者,对家人要客气一点;对外人,看不惯哪个同事就怼两句,大不了就不相处,谁都不用买谁的账,但是对家人不能这样。”
所以这可能和我们传统文化的观念有些不一样。
现在很多青少年,特别是00后,都有一个核心期待:我父母在外面客客气气的,怎么回到家一见我说话就不耐烦?我希望他们把对外人的态度和对我的态度能颠倒过来。
▲ 刘亮
毛诗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和方式,父母是否需要找咨询师,学习一些不同的表达方式?
刘亮:不一定完全是心理咨询师教父母怎么做。
心理咨询有一个重要作用:帮助来访者看到他的沟通模式里,有一些自己意识不到的有问题的沟通方法。
比如,有的人意识不到自己和别人讨论问题,总是习惯使用反问句式。
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
“你为什么就不这么想?”
“你怎么会这么想?”
“你的脑子怎么长的?”
父母这样说,其实背后的意思是想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可以怎么想。但是父母用反问句式,语气就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
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个爸爸,事后回顾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但是这个爸爸有一种本事,他硬生生地能把有道理的事讲出来,让孩子觉得没道理,这就是他的“模式”。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些不是很有用的“模式”摘出来反馈给父母,帮他们做一些反思。有的父母反思以后,就会意识到下一步该怎么调整。
心理咨询师的目的不是教父母,让父母离不开咨询师,而是他多见了几次咨询师,自我反省能力越强,就越来越不需要咨询师,他回去就知道怎么沟通了,这样就可以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心理咨询其实就是助人自助。
毛诗篇:父母还有成长的功课要做,学会说话还是很重要的。
刘亮:父母和孩子相处,有时候嘴巴反应慢一点、笨一点,不是坏事。
有的孩子说:“我父母思维很敏捷,但就是太敏捷了,嘴巴太毒,说话不给我留余地。”
有时候父母需要看破不说破,心里和明镜似的,但嘴上不要点破。
有的父母就会和孩子说:“怎么样,我说对了吧?你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孩子就觉得很没面子,又理亏,最本能的反应可能就是不和父母说话了。
▲ 刘亮和「此念」创始人毛诗篇
刘亮:到了青春期,孩子需要试错的场地和范围,要比以前远远大得多。
小时候,我们只把他放在客厅的范围内,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后,可能要给他一个足球场。
但是足球场不能没有边界、没有围墙,孩子真的想翻到足球场外面,触犯一些底线性事情的时候,父母需要及时观察到,给他一个反馈,告诉他这个行为的危险性,越界了。
这件事不是孩子一直都不能做,只是要慢做缓做。当孩子再长几岁、经验更丰富以后,孩子的活动场地就变成了高尔夫球场了,那时候孩子更强大,经验更丰富,面对现在足球场外面新的危险,也更应付得来。
很多时候,道理教人不如事情教人,所以适当地让孩子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一下,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青少年还有一个特点,他如果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生病、痛了,他不会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自己很痛。因为如果真的在父母面前叫苦连天,觉得生命痛苦,就相当于他服输了。
就像刚开始学走路的小宝宝,碰过一次就知道疼了,就知道要躲避危险了。
我们经常说,要让一个孩子产生对疾病的畏惧,必要的时候让他适当地生病,不然他没有病痛感,对疾病滋生不出畏惧。
毛诗篇: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不要生病,但孩子从小就需要有不断地体验,否则他可能对危险完全没有感觉。
刘亮:对,青春期的孩子不需要父母那么负责任,孩子不触犯基本的底线就好,其他父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会当“瞎子”。
▲ 刘亮
毛诗篇:辍学、厌学、拒学的孩子,可能集中爆发在青春期,有的青少年不出门,父母不敢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做什么?
刘亮:上学对很多孩子本身就是很苦的,孩子小时候个头比父母小,吵不过父母,必须屈服于父母的权威。
青春期以后,很多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挑战家庭规则。
这个时候,很多孩子最希望听到父母的回应不是讲道理,而是父母对他们说:“虽然学习本身有用处,但是学习确实是很苦,就像我们上班一样。虽然我们不是你,但是你有不想上学的心情,我们能理解,也接受。如果你真的太累不能去上学,想请假,我们也不是不能和老师去商量一下。”
我们如果把自己换位思考到孩子的角度,会发现现在的社会对很多孩子来说,成长的体验确实不好。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从早上一睁眼开始,就要不停地接收到来自外界社会,成人的各种指令和评价。
起床如果提醒了5分钟不起来,父母就会催促:“你怎么还不起来?”
起来以后孩子开始穿衣服,爸爸妈妈可能就会说:“今天天冷了,你应该多穿几件。”孩子说:“我不,我非要少穿。”父母又会说不行。
孩子好不容易把衣服穿好了,脸洗完了,坐上餐桌要吃早饭,父母又开始说:“你要多吃点肉,多吃点蛋,多吃点蔬菜。”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从一睁眼开始,这一天中被管的次数,不亚于人类历史上发生战争的次数。
从这个角度,很多孩子成长确实是特别惨,什么行为都被大人盯着。
毛诗篇:孩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里,都被控制得太多了,被安排得太好了,他没有自己的空间,父母还是要给孩子一大部分的自由,让他自己去安排。
来源:此念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