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方中寻宝,他们让数万“糖友”保住了腿

360影视 2025-01-21 20:50 2

摘要:2018年,46岁男子高某不慎崴伤右脚。对一般人而言,这并非大问题,但高某至少有14年糖尿病史。在基础疾病影响下,他的右脚很快肿胀、溃烂,并迅速向小腿蔓延。

转自:中国科学报

2018年,46岁男子高某不慎崴伤右脚。对一般人而言,这并非大问题,但高某至少有14年糖尿病史。在基础疾病影响下,他的右脚很快肿胀、溃烂,并迅速向小腿蔓延。

经过半个月救治,医院仍提出了高位截肢的建议。但高某不甘心就这样失去自己的腿。经人介绍,他转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科,科主任曹烨民团队对他进行了紧急救治。经过施行一系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高某于8周后出院,此时他的创面基本愈合,成功保住了右腿。

像高某这样的患者,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科已经接诊了数万名,其中约有97%在经过治疗后,摆脱了截肢的命运和漫长的痛苦。

目前,这个团队正致力于将他们有关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向国内外更多地方推广,惠及更多患者。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对“中西医结合”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古方新用,建立糖尿病足分类治疗体系

糖尿病这个臭名昭著的“甜蜜杀手”会攻击人体多个系统。在我国,8.1%的糖尿病患者会有糖尿病足症状,这一常见并发症具有难治愈、高致残、高致死及高复发率的特征,且治疗开销巨大,约占糖尿病医疗费用的1/3,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糖尿病足治疗方面成绩斐然,能将患者截肢率降低到3%左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院在这一领域的积淀要从70多年前说起。

1953年,一个无锡小伙子——奚九一从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在上海某社区医院任职。后来,毛泽东主席提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西医专业出身的奚九一积极响应,师从著名中医张近三,并开始重点关注脉管病研究。

他查阅文献时,注意到一味古方——“四妙勇安汤”。据传,该方是华佗传下来的,一直以来都有民间医生用它治病。自此,他开始用四妙勇安汤治疗脉管炎,并由此获得原卫生部颁发的乙级科技进步奖。

后来,奚九一在四妙勇安汤的基础上开发出功效更为全面的“软坚清脉方”,并发现这个方子对糖尿病足等脉管病患者有非常好的疗效。

看着许多腿脚腐坏、疼痛难耐的人被送到医院,有些人苦苦哀求“我宁死也不要锯掉腿”,奚九一心痛极了。为此,他不断精进医术,竭力帮助更多人。

对病变的肢体,当时的主流疗法是先疏通血管,解决肢端缺血问题。但奚九一发现部分患者在接受血管疏通术后,感染毒素的扩散反而加速了。经过观察研究,他发现,糖尿病足至少可以分为“干性坏死(脱疽)”和“湿性坏疽(筋疽)”两大类——前者主要是血管闭塞缺血导致的坏死;后者主要是肌腱筋膜变性导致的坏死,用传统疗法并不奏效。这项成果1985年被正式报道后,共获得部级和市局级科技成果奖12项。

奚九一没有止步于此。他进一步将糖尿病足分成五大类:末梢神经变性麻痹型、皮肤变性皮损型、趾跖骨变性萎缩型、血管闭塞缺血坏死型(干性坏死)、肌腱筋膜变性坏死型(湿性坏疽),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分门别类的治疗方案。

对于像高某那样的湿性坏疽患者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切开患处、去腐清筋,在中医药的内用外敷辅助下,患处很快就长出肉芽并逐渐愈合。

而对干性坏死患者来说,软坚清脉方能发挥重要作用。因为这些患者亟须恢复肢体血液循环,但现实中高水平外科医生往往供不应求,再加上很多患者身体状况不佳,真正能及时接受血管疏通术的患者少之又少。而软坚清脉方能促进血管再生,建立侧支循环,为康复进程争取宝贵的时间。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开拓性的学术贡献,奚九一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病领域的学术带头人。2018年,95岁高龄的奚九一溘然长逝,其弟子曹烨民继承了他的衣钵。

曹烨民在实践中发现,很多病人未必能被严格划分到糖尿病足的某一个大类中,而是同时存在几种相关症状。因此,他在奚九一等前辈学者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糖尿病足的“VNI分类法”:V即血管(vessel),N即神经(nerve),I即感染(infect)。这样具体到某个病人,就能更好地描述其症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治疗。

?

“你到曹医生那边碰碰运气”

“曹医生很好,就像神医一样。”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88岁的阎宗文反复念叨着这句话。

他是老“糖友”了,早在2014年就出现了糖尿病足症状,腿疼到几乎难以走路。之后4年间,他先后辗转于多家医院,均被告知需要动手术。“我问大夫,手术有多大把握,大夫说只有50%。我年纪大了,不敢冒险,生怕手术失败我就瘫痪了。”

阎宗文又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挂了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的号。符伟国对他说:“老先生,以我们目前的医学条件,只有开刀这一个办法。如果你实在不想动手术,我替你想个办法,你到曹医生那边碰碰运气。”

早在20世纪50年代,符伟国的老师——中山医院血管外科首任主任冯友贤就与奚九一开展了最早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合作。冯友贤常常找奚九一讨论如何通过中医药改善患肢的侧支循环,防止外科手术后血管吻合处的内膜增生。

70年来,两个团队一直互通有无:中山医院遇到单靠西医难以解决的问题,会请奚九一、曹烨民设法保住病人的腿;而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治疗时遇到血管堵塞等紧急情况,也会请符伟国团队来会诊。符伟国在奚九一这边进修过两年,后来还和中山医院另一位医生徐欣协助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组建了外科团队。

在此之前,阎宗文从未想过中医可以治他的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于2018年11月来到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曹烨民查看他的病情后,确认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严重狭窄,进而产生脱疽,便给他开了软坚清脉颗粒,然后定期复查。

阎宗文后来没有住院,也没有动手术,连续吃了四五年软坚清脉颗粒,病情稳定好转。现在他的腿早已不疼了,也基本能正常行走。“在最困难的时候,是曹医生救了我。”阎宗文说。

正如院名“中西医结合”这5个字,在这所医院,从奚九一到曹烨民,他们从不拒绝任何一种能帮助患者的技术和方法。他们用西医的手段疏通血管、处理感染,再用中医的手段控制坏死、促进再生。在充分利用B超、核磁、CT等先进医学设备的同时,他们依然保留着“望闻问切”的行医传统。

记者注意到,曹烨民在查房的时候,总是不戴手套,直接触摸病人的患肢。他对《中国科学报》说:“你要感受患者的温度,通过温度的细微差异判断病人的血管侧支有没有建立好,是否还缺血。此外,还要看皮肤颜色、看血管跳动的情况来综合诊断。”

从2022年7月开始,上海探索开展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价值评价,首批有22个病种入选,其中就包括2型糖尿病性足坏疽。曹烨民作为组长牵头了相关试点工作。根据评估结果,在使患者康复的情况下,他们的平均住院费用相比同类纯西医治疗降低了60%以上。

如何惠及更多患者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科的这套治疗方案已经实践了数十年,每年都有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

曹烨民最难忘的是2000年的一次接诊。患者来自浙江省舟山市,抵达上海前,他已经在老家治疗了很久,但脚上的筋疽还在持续加重,散发出难闻的恶臭,人也高烧不退。

情况非常紧急,需要马上手术。要想这名患者治愈,至少需要住院四五十天,而当时医院脉管病科总共只有40张病床,一时难以协调。曹烨民一边安抚病人情绪,一边赶紧给医院领导打电话请求加床。领导当即同意把其他科室的病床腾出来,当天就给患者做了手术。病人的脚最终保住了。

这件事之后,脉管病科的病床数从40张增加到80张,之后逐渐增加至今天的224张。同时,他们也致力于优化治疗方法,缩短疗程,以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接诊能力。“我们过去一年出院300多名病人,现在一年能出院6000多名病人。”曹烨民说。

然而,面对基数庞大的糖尿病足患者群体,这个团队的力量仍是杯水车薪。因此,从奚九一行医的年代起,他们就致力于把自己的诊疗方案推广出去,但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容易。

以前述的软坚清脉方为例,它是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最常用的院内制剂之一,除能促进血管新生外,还能起到预防动脉斑块形成、促进斑块吸收的作用,对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患者有多方面的助益。这个方子最初是传统的中药饮片,需要煎煮、储存、冷藏,操作烦琐、难以推广。后来,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把这个药方做成了颗粒冲剂,即软坚清脉颗粒。考虑到病患大多是糖尿病患者,他们特地用环糊精替代传统的糖,作为制剂辅料。

但根据现行药品管理法,这类院内制剂只能在省内医疗机构间流通使用,不能跨省使用。这是他们的诊疗方案在“走出去”的路上,要跨过的诸多门槛之一。

机遇出现在2018年。曹烨民在一场学术讲座中分享临床经验,引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林国强的注意。

多年前的一次经历,让林国强对糖尿病足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是199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学术泰斗、曾参与“两弹一星”工作的黄耀曾突发左脚血栓住院,有高位截肢的风险。时任所长林国强当即请符伟国前来会诊。经过符伟国两个多小时精湛的外科手术,老先生终于脱离了危险,并在十年余生中享有较好的生活质量。符伟国后来感叹,多亏黄耀曾没有糖尿病,如果是糖尿病足,他们就得另想办法了。这句话让林国强印象极其深刻。

因此,听到曹烨民的分享后,林国强团队的张建革研究员立刻要来含软坚清脉方的药料,在实验室做了初步对照实验:相比正常的小鼠,糖尿病模型小鼠在皮肤破溃后恢复要慢得多;而给另一组小鼠服用软坚清脉药后,它们的皮肤愈合就快多了。

2023年起,林国强团队正式与曹烨民团队合作,致力于将包括软坚清脉方在内的两个院内制剂开发为能够上市的1.1类中药创新药,林国强团队的何世君研究员负责协调完成系统性的临床前研究工作。

“中药复方的研究,与化学药物有很大不同,前者的成分和体内代谢过程都更为复杂。”何世君对《中国科学报》解释说,“在中药复方药开发过程中,我们更关注的是以下问题。第一,复方里有哪些成分,这是药学要回答的问题;第二,这些成分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这是药理学要回答的问题;第三,这些成分会不会引起不良反应,这是毒理学要回答的问题。中药复方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过程。”

与此同时,曹烨民也正带领团队开展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即多家医院同时招募患者,进行多队列临床试验。这部分研究结果连同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此前数十年的人用经验,将共同构成软坚清脉方实际疗效的临床证据。

曹烨民的学生张永康在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何世君的团队,开展软坚清脉方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试验和机制研究工作。双方团队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度合作,更顺畅地促成方剂的临床转化。

“我们希望通过翔实的研究数据,明确这些中药复方临床应用的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以及什么时候可以用、应该怎么用,为它们的推广奠定科学基础。”何世君说,“相信有了双方的紧密配合,转化的路能够走得更快、更顺畅。”

符伟国坦言,在他多年的行医实践中,也时常用软坚清脉方治疗深静脉血栓。“我抄了很多奚老的方子,临床效果不错,但我不会辨证施治,也不懂得其中的原理,因此我相信林院士团队的工作非常有价值。这种建立在科学共识上的科学家与中医药人合作的模式一旦形成,能惠及很多不同种类疾病的患者。”

林国强说,“我在多年调研中发现,每家中医院都有数十种院内制剂,其中不少都有比较好的效果,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医学资源。我们想要做的,就是把中医药文化中的精华传承下来,用现代的技术方法进行再加工,用科学研究证明它们的效果,从而实现守正创新。”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