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说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想撞南墙,不行吗?

360影视 2025-01-21 21:30 2

摘要:年初的时候,一位美妆博主分享了她某一刻的崩溃瞬间。正在录化妆教程视频的她接到了父母的电话,质问她为什么辞掉了之前美术老师的工作。博主坦言她发现艺考老师这份工作很累,她想追随自己的兴趣,成为一名自媒体创作者。然而,她所得到的并非理解和支持,而是父母直言:“可是我

年初的时候,一位美妆博主分享了她某一刻的崩溃瞬间。正在录化妆教程视频的她接到了父母的电话,质问她为什么辞掉了之前美术老师的工作。博主坦言她发现艺考老师这份工作很累,她想追随自己的兴趣,成为一名自媒体创作者。然而,她所得到的并非理解和支持,而是父母直言:“可是我觉得你的生活现在一团糟”。

博主回忆起自己过去五年的感情和工作经历,似乎真的印证了父母的担忧,这让她感到既难过又委屈。父母责备她为何不告诉他们每一个决定,指责她的生活不稳定,没有结婚,还要换工作,离家近还要自己租房子住,而她觉得每次表达自己的想法都会面临否定和指责,导致她不愿再分享,渐渐的她开始回避和父母沟通,只报喜不报忧。

博主表示理解父母的爱,但也感觉自己的能力无法得到信任和认可。每次表达不同意见都被视作叛逆,父母的担忧让她心生委屈。在争执后,她常常陷入自责、愤怒和后悔的循环,但却无法违背内心迎合父母。她的理想是做自媒体,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她认为可以找到自信的事业。然而,她不解为何追随内心会令父母感到伤害。

这位博主的经历或许反映了许多年轻人在父母观念和个人追求之间所面临的挑战。作为独立个体,我们都渴望在生活中保持自主性和自由。然而,父母的教育和建议常常成为一道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每次我们试图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都常常被父母的意见淹没。

当我们的决定与父母的期待不同时,有些父母经常会说“你为什么总不让我们省心”;或是遇到困境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时,却听到父母说“要是当初听我们的不就没事了”。久而久之,每当想做一个决定时,我们既想追随自己的步伐,“任性”一回,又因为没有父母的支持,没有勇气跨出那一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即使父母说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想按自己的想法去试试看,不行吗?

1 人生的岔路:我与父母观念的“碰撞”

小的时候,我们总是听从父母的决定,父母让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做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

然而不知道从何开始,我们希望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但是不是所有的决定都和父母的想法一样,这时候我们和父母的思想产生了碰撞,父母觉得我们到了“叛逆期”,不能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但其实这种“叛逆”是我们在探索自我的一种自然反应。

通常“叛逆期”是从青春期开始的,这个时期的我们开始探索自我,逐渐好奇“我是谁”,“我喜欢/讨厌什么”,“我想做什么”等等。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这个阶段对自我身份和社会关系的连续性和连贯性的感知,包括身份、专业、职业、婚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探索和构建,叫做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 。

从我们慢慢通过从家庭以外的地方获得知识开始,我们的人生就开始和父母的“期望”产生了偏差。由于父母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经历了和我们不同的生活阶段和挑战,他们可能强调的是自己当时的价值观和方式,所以他们的建议可能不总是适用于我们的特定情境。这个时候,虽然我们理解他们的观点,但不一定总是认同或愿意采纳。

另一方面,作为父母来说,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对孩子的养育、保护和社会化教育;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角色理应发生改变,更多是支持、引导和提供方向(Santrock, 2014)。

但不是所有的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变化,即使我们长大,他们仍然将我们看作孩子。随着我们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深入,我们更希望独立于父母,遵从自己的想法去做决定,而父母则很难接受孩子开始变得“不听话”,拒绝他们安排的路,这种“碰撞”也可以被看作和父母对“自我控制权”的争夺。

2 对话的荆棘: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壁垒”

有许多糖丸儿在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总感觉到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每次想和父母提自己的建议或看法时,总是被打断,然后就被翻来覆去说的大道理教育一通,自己的想法也总是被否定。

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的家庭里,都可能存在着逃避沟通的父母。他们通常强调自己教育者的身份,缺少有效的倾听技巧,当我们提出建议或是看法时,父母可能更容易通过灌输大道理的方式,强调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而不是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倾听和理解孩子的需求。

同时,由于父母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他们对新观念或是孩子的建议持怀疑态度,很难接受不同的观点。

父母其实是关心和在乎我们的,只是他们仍然把我们当作“孩子”一般看待,过于保护我们的安全和稳定,希望我们按照他们认为的一条安全的道路走下去,但是缺乏对我们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的信任,从而产生了矛盾。

而我们则渴望被理解和支持,但每次都面临着被否定的困扰。这种沟通方式让我们逐渐回避与父母的交流,形成了一种“只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3 认可的荒漠:父母的支持是我的“泉源”

虽然我们为了不被父母否定而选择回避沟通,但是又很难离开他们的支持和认可,这样会更有做决定的信心和安全感。只是父母不能总是替我们做选择,定制我们的人生,我们仍需要自己去探索自我的部分,寻找自己喜欢的道路。

心理学家James Marcia曾根据探索维度(exploration)和承诺维度(commitment)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同一性分成四种不同的状态:

①. 自我同一性分散(identity diffusion)- 低探索,低承诺。这种状态下的个体没有仔细思考过关于自我未来发展的问题,也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明确的承诺。他们通常会“不知道也不关心之后应该做什么”。

②. 自我同一性早闭(Foreclosure) - 低探索,高承诺。这种状态下的个体没有明确地探索过自我的身份和发展,但是可以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且可以做出积极的自我承诺。他们通常会“没有经过思考就做了决定”。

③. 自我同一性延缓(Moratorium) - 高探索,低承诺。这种状态下的个体正处于不断努力地探索过程中,但是还没有确定特定的目标。他们通常“正在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

④. 自我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 - 高探索,高承诺。这种状态下的个体已经仔细思考过自我发展,并且对自己的未来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他们通常会想“我仔细思考过并且现在知道我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做哪些努力”。(《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这些状态也可以应用于大学规划或者职业发展的过程。糖丸儿可以先看一看自己目前可能在哪一个自我同一性状态中。

我想有些糖丸儿可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但是因为和父母的方向不同而产生冲突,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我们正在经历自我同一性延缓的阶段。我们开始重视自己的决策,希望探索自己未来不同的可能性,但是因为害怕被否定或者失败,又对自己的决定没有信心而陷入迟疑或者焦虑之中。

想做的事情却得不到最亲的人的支持,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难过的事情了。即便你已经做好挑战困难的准备,但没想到首先面对的是父母的阻挠。如果是其他无关紧要的人,你可能都不会在意,但是对于养育自己的父母,我们希望满足他们的期望,可是又不甘心放弃自己的人生选择。

如何平衡自己的选择和父母的期望呢?我们可以试着通过以下方法更好了解自己和父母内心的需求,通过积极沟通和建立自我认同的方法,在坚持自己选择的同时保持和父母的联结。

1 与自己的渴望联结,触摸“冰山”下的内心世界

在萨提亚(Virginia Satir)的冰山理论中,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对方的行为,而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比表面行为更为丰富。

也许受到父母的不理解和否定时,我们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和感受,比如迷茫、自我怀疑和焦虑,这种感受可能会引起我们逃避做决定,甚至放弃对同一性的探索,选择顺从外界的声音。通过冰山理论,我们可以试着探索自己想“撞南墙”和不敢坚定选择背后深层的原因,和自己的渴望对话。

你可以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放松下来,倾听自己的呼吸、心跳,把自己放到中心,然后慢慢向深处探索“冰山”下的自己。

也许我们犹豫不绝是因为父母的决定和自己的决定都有可取之处,而我们可获得的信息都有限,因此不能做出选择;

或是我们看到他们的爱和关心,在意他们的感受,不希望让他们失望;

抑或是我们担心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不敢承受失败的感觉;

......

记着将一切负面和否定自己感受的声音屏蔽掉,我知道你已经受到了外界的一些否定,请不要把它们带进你的脑海里,而是全心地感受自己的感受,倾听自己的期待和渴望,不带怀疑地相信自己,并用提问的方式联结自己的深处。

越往下走,我们情绪背后的期待与渴望就越清晰,然后我们就可以尝试和渴望对话,比如渴望被理解、尊重或是安全感。

联结自己的渴望后,试着将这些期待和渴望转向自己,思考我如何做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并尝试从内心的不同方面去自然而然的转化,当我们“冰山”深处被慢慢满足之后,我们的认知、感受和行为也会自然而然发生转变。

2 与父母的渴望联结,拒绝的同时表达爱

当父母表现出打断、批评等行为时,这也可能只是他们冰山的一角,我们是否有想过他们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吗?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上述美妆博主分享的故事来分析:

父母试图通过控制来应对博主的决定(应对方式),背后可能藏匿着父母对博主做决定后生活更困难而感到担忧和恐惧(感受);

恐惧和担忧的背后,或许是他们认为孩子的决定和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不符,认为博主的选择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决定(观点);

他们可能期待博主能够按照他们设定的生活轨迹走,希望她选择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期待);

遵循他们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对孩子认可他们爱和付出的渴望,若是违背他们的决定,似乎就是拒绝了他们的爱,这就会引起他们浅层的感受和应对姿态;

而最底层的自我,可能包含父母过去的经历、价值观和对自身角色的理解。他们可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制定对博主的期望和看法。

上述只是一个猜想,因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同时,联结父母的渴望。

联结需要我们好奇他们背后的动机,用语言把自己的爱、关怀和接纳表达出来,通过好奇、倾听和表达一步步接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让父母感受到你看到了他们背后的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使得他们能和自己的渴望联结,而不是和他们的自我产生距离,甚至发生冲突。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不是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试图和他们联结。

首先我们要先陈述事实,将我们之间的矛盾客观叙述出来,为后面的交流打开闸口;

然后将我们之间一直存在的问题陈述出来,让双方有机会觉察。这个过程可以带出对方的行为、应对和感受。比如“我没有按照你们走的路,你们很生气吧?”,“你们不同意我的选择,可能都是担心我之后过得不好”;

父母一定本来有很多的话要说,他们的担心和不安,只是碍于父母的“权威”形象,他们有时不敢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安全的空间,倾听他们真实的感受,一步步靠近他们;

我们和父母之间本就有深厚的联结,只是我们平日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以至于双方都容易忽略这种联结。所以此刻正式表达联结的时刻,“我可以看到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我也很爱你们,只是我也很热爱我想做的事情,我想去试一试”,”即使我做了自己的决定,和你们的期望不一样,我依然很爱你们”。

了解这些深层次的情感和需求,有助于我们以更加关怀和理解的方式与父母沟通。通过联结父母的渴望,我们可以表达对他们内心世界的理解,并在拒绝他们的同时保持对父母的爱和尊重。

而这种沟通力也有机会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成长和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

(《萨提亚深层沟通力》)

3 对父母进行“精神断奶”和“精神反哺”,证明你的成长

除了重大决策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有些事情可以完全由自己做主,但是很多时候好像没有父母的支持,就会缺少勇气去坚定选择的情况呢?

很多时候,我们在日常选择中,也很容易出现很多“不想听”但又想得到父母的认可的时刻。比如选衣服的时候,如果我很喜欢一件衣服,而父母却说“难看死了,一点审美都没有”,我很有可能会感到受伤,然后默默收起买下的心。

这种自信心经过日积月累地打击,很难一下重建起来,而我们可以从小事开始做主,尝试不听父母建议地独立完成,帮助自己建立独立性和自主性。从小事情开始,如买衣服、布置房间,逐渐扩展到更重要的决策,如职业选择或生活方式。

我们还可以记录有哪些我们没有听他们的想法就自己完成了的事情,给自己列出一个成就清单!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来积累经验,我们可以逐渐变得更加自信,有勇气自己做抉择。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我们有时候获取的信息会比父母更宽广,视角更新颖,而父母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慢慢和社会和时代的脱节,他们获得的信息可能是有限并且未更新的,这时候,我们还可以用我们所了解的知识来反哺父母,让他们看到不同的可能性,还可以认识到我们的成长,从而慢慢接受我们的选择,并相信我们有自己做决定和承担后果的能力。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自己与父母之间存在一道看似无法逾越的墙。我们探索自我,希望追随内心的声音,却往往遭遇父母的不理解和担忧。这道墙,既是父母对我们的关切,也是我们对自己独立性的追求。父母渴望我们走上安稳的路,而我们渴望被理解和支持,这在成年后变得更为复杂。两者的想法本都没有错,也不全然对立,我们更需要深入冰山的世界,打破沟通的障碍,找到共同的方向。

不论我们走得再远,父母始终是我们坚实的后盾,希望我们可以不选择用身体“撞破”南墙,而是最终能将我们和对方更深层的内心世界进行联结,融化这堵墙~

【安慰记心理小店,一个有超多实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欢迎来坐坐。】

来源:安慰记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