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2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详情如下:
1月2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详情如下:
2024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
1 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发现中新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
芒拉铜(金银)矿矿区地质简图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开发局、紫金地球物理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四川西冶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刘治博、宋扬、王楠、唐菊兴、李宝龙、马旭东、闫徐坤、李志军、代晶晶、陈伟、王文磊、何林武、曾庆高、吕晓强、肖扬。
成果简介
1.芒拉铜(金银)矿,首孔累计见矿厚度137米,铜平均品位达0.46%,铜品位大于1%的岩心有14米,平均1.54%,芒拉矿床蚀变矿物组合为多孔状石英、明矾石等高硫化体系蚀变矿物,金属矿物主要为硫砷铜矿及Cu-S二元体系矿物,深部具有斑岩成矿系统特征。
2.芒拉是冈底斯西段发现的首例产于中新世陆相火山岩中的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芒拉厚大铜(金银)矿体的发现,表明藏西北陆相火山岩区具有寻找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的巨大潜力,开辟了该地区在中新世火山岩区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的新方向。
2 全国镍钴钒等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实现资源量大幅增加
重要战略性矿产未利用矿区调查评价成果图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院、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等全国30个省(区、市)调查评价队伍。
主要完成人
陈其慎、李强、戢兴忠、蒋宗胜、李振清、郑国栋、王琨、李剑、高一鸣、毕珉烽、丁建华、余金杰、杨郧城、张艳飞、龙涛。
成果简介
1.创建“矿产资源安全巨系统”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
2.大规模推动增储,镍、钴、铼、金、钒5种矿产资源量实现大幅增加,助力找矿行动顺利完成。截至目前,通过再评价工作,钴增加相当于超过50个大型矿床的资源量,金增加超过40个大型矿床的资源量,铼增加超过30个大型矿床的资源量,镍增加超过30个大型矿床的资源量,钒增加超过3个大型矿床的资源量。
3.大规模推动上产,形成大量可快速上产矿区建议。提交90个探矿权区块,支撑全国43个探矿权区块成功出让。
3 完成国土空间自然生态监测评价
国土空间自然生态监测评价支撑首个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发布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肖春蕾、赵奕然、尚博譞、聂洪峰、戴慧敏、杨金中、张德强、戴蒙、刘国伟、许晨琪、马荣、刘绍华、成杭新、李文明、胡云壮。
成果简介
1.系统集成国家自然生态国情数据,全面掌握了全国地上地下一体化、陆海统筹的自然生态特征,客观分析评价了自然变化规律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支撑编制了我国首次发布的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
2.监测评估了冻融型土地退化、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土地损毁、水土流失等生态风险状况,为国家生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评价了全国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成土母岩(质)等自然生态背景状况,林地、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特征,为生态保护修复奠定了科学基础。
3.建立了生态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创新形成生态问题识别和机理研究技术路径,有力推动了自然生态资源监测评价体系建设。
4 查明南疆盐碱地水土资源家底
南疆咸水资源利用与盐碱地协同治理效果显著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
主要完成人
尹立河、何峻岭、刘拓、张俊、赵禹、蒋磊、赫银峰、成杭新、李兆魁、崔丽洋、顾小凡、余堃、马玲玲、王旭奎。
成果简介
1.查明了南疆塔里木盆地咸水资源家底,系统评估了咸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调查掌握了南疆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查明南疆盐碱地面积、分布和盐渍化程度。
2.自主研发了绿色高效低成本的咸水淡化技术与装备,攻克了咸水淡化高盐尾水零排放难题,开辟了南疆高质量发展的新水源;研发了咸水资源利用与盐碱耕地协同治理关键技术。
3.支撑获批富硒地块认证6处,助力建成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7处,成功打造新疆首个富硒特色产业品牌,拉动富硒产业投资7.1亿元。
5 鄂西渝东地区二叠系页岩气调查评价拓展新区新层系
重庆巫山地区二叠系钻井综合柱状图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省地质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深圳市百勤石油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李世臻、李海、李飞、张保民、周志、蔡隽、宋腾、杨明银、徐秋晨、李旭兵、王超、陈林、杨晓光、刘安、邢翔。
成果简介
1.取得了重要发现和气流突破。鄂西地区鄂建页2井、鄂鹤页3井和鄂恩页3井等,取得了二叠系大隆组、孤峰组等多层系页岩气调查新发现,渝东地区渝巫地1井大隆组直井压裂试获日产4234立方米工业气流,拓展了页岩气调查新区新层系。
2.创新了地质理论和工艺技术。提出“海槽控页岩、物源控储层、温压控赋存、构造控富集”二叠系页岩气成藏地质理论,建立了复杂构造区页岩气自封闭型成藏模式,总结了高硬度强研磨性地层取心技术,创新了针对性的页岩储层改造试气工艺技术。
3.明确了资源潜力和勘探方向。评价鄂西渝东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气地质资源量4.5万亿立方米,圈定有利区15个,提交勘查区块建议5个,有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6 完成海南滨海沉积型锆铪砂矿资源评价
海南省文昌市大山村锆铪矿区地质图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海南省矿产资源勘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海南省地质调查院。
主要完成人
杨博、李响、余万林、丁伟品、王力、文钦宇、陈沐龙、刘胜、段留安、汪斯毓、冼源宏、谢国刚、王晶、王祥东、林亚分。
成果简介
1.海南省文昌市大山村矿区锆铪砂矿勘查,评审备案推断资源量锆英石8.52万吨、铪金属1141吨,提前完成“十四五”全国锆铪新增资源量目标。
2.海南省万宁-陵水浅海海域圈定锆铪砂矿找矿靶区3处,文昌地区提交锆铪砂矿勘查区块建议4处,找矿潜力巨大。
3.初步查明海南滨海沉积型锆铪矿物质来源,进一步完善了锆铪矿“源-运-汇”五阶段成矿模式。
7 甘肃安坝里北、内蒙古哈达门沟等地发现3处大型金矿床
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地质简图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主要完成人
韩忠、葛良胜、李建忠、周文辉、沈睿文、黄勇、吴青松、刘智杰、杨彪、陈桂虎、杜治利、熊韬、魏巍、苏攀云、杨华本。
成果简介
1.甘肃安坝里北、内蒙古哈达门沟和黑龙江塔河宝兴沟等3个矿区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累计新增金推断资源量达168吨;安坝里北矿区新增102.4吨,达到特大型规模;哈达门沟大坝沟矿段新增41.3吨;塔河宝兴沟金矿新增24.3吨,达到大型规模。
2.创新提出阳山金矿晚三叠世岩浆和逆冲推覆构造联合控矿模型,优化哈达门沟和塔河宝兴沟金矿综合找矿勘查模型。
3.构建了地球化学-高精度磁测-重力测量-CSAMT及宽频大地电磁测量的多方法、多尺度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创新秦岭地区深切割、浅覆盖区金矿高效快速绿色勘查技术方法体系。
8 建成中国地质调查野外保障基地
野外综合保障基地分布图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主要完成人
张泽屿、周强、周野、周方圆、陈大波、胡华山、马卫、金林、毛康、李超、蒋钦、李俊东、昝昊、汤敏。
成果简介
1.坚持体系推进,打造野外条件保障“大联勤”格局。综合利用全局现有土地房屋等资源,高标准建设拉萨、西宁、乌鲁木齐、哈尔滨、呼和浩特、成都、长沙野外综合保障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建了“基地-工作站-营地”三级保障格局,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野外综合保障基地群。
2.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模式逐渐成熟配套。编制《“三站式”野外综合保障基地建设与运营要求》《野外综合保障基地野外作业车辆保障要求》,以促进野外保障标准要求更加明确,职责分工更加清晰。
3.主动担当作为,保障任务圆满完成。累计为23600余人次提供食宿办公、中转休整、安全培训等保障,成功处置陷车、失联、高原病救治等事故隐患40余起、营救130余人。
9 粤港澳大湾区及邻区海岸带地质资源调查服务地方产业规划
广东省海砂资源调查区块分布图
主要完成单位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主要完成人
何海军、倪玉根、唐得昊、习龙、甘华阳、石要红、王玉凤、胡梦茜、刘文涛、马胜中、杨晨晨、沙志彬、李建平、何健、杨江平。
成果简介
1.聚焦地质安全,集成粤港澳大湾区及邻区6.47万平方千米海岸带调查成果,开展区域灾害风险性评价,推动工程地质条件、潜在灾害地质因素等纳入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规划指标,支撑《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
2.制定我国海砂地质勘查领域首个行业标准《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海砂》。完成第二轮广东省海砂资源调查,圈定矿体28个,估算远景资源量 216 亿立方米,划定开采拟出让区块15个,实施详查区块6个,支撑《广东省海砂开采规划(2023-2030)》。
3.在广州市南沙区发现1处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热水资源,水质达到理疗标准,助力广州南沙“绿色产业”规划建设。
10 优选评价南海北部油气勘查区块
南海北部成功出让的油气勘查区块分布图
主要完成单位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主要完成人
张莉、鄢伟、陈胜红、冯常茂、王飞飞、郭丽华、王嘹亮、孙鸣、程怀、张国庆、朱作飞、赵忠泉、吴庐山、苏丕波、张伟。
成果简介
1.首次针对南海北部油气勘查空白区和退出区块开展补充调查,优选评价出18个新的油气勘查区块,建立拟出让油气区块目标库,为推动南海油气区块批次出让打下了坚实基础。
2.在南海北部优选的4个油气勘查区块成功挂牌出让,累计收益3941万元,实现了我国海域油气区块竞争性挂牌出让零的突破,拉开了南海油气矿业权流转序幕。
3.构建了一套海域低勘探程度油气区块优选评价技术方法,打造了一支专业化人才团队,有效支撑海域油气区块规范化出让。
202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1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2024年9月,“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海上航行
主要完成单位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周昶、许振强、雷勇、余平、殷宪峰、张海彬、马可、冯起赠、田烈余、于亮、周洋、李刚、盛利、彭登、谢雪恋。
成果简介
1.创新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大洋科学钻探、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等不同功能同船融合设计的世界级难题,以“小吨位”集成“多功能”,首次实现了超深水钻采船完全自主设计,构建起我国自主的超深水钻探装备设计建造技术体系。
2.研制全球首台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液压举升钻机,集成4种钻探模式和3种取心方式,最大钻深11000米。建成全球面积最大、涵盖海洋全学科领域的船载实验室。综合性能全球领先,大幅提升了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
3.自主研发十大类150余项关键技术,取得130项发明专利,突破了8000米级钻孔重返系统和2000米级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等关键技术,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2 青藏高原中部非均匀地壳变形演化及其大型断裂带的控制作用
青藏高原中部巨型走滑断裂带发育与演化过程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李海兵、郑勇、卢海建、赵中宝、潘家伟、马晓丽、张蕾、刘富财、刘栋梁、司家亮、王焕、马绪宣、李春锐、杨少华、陈沈强。
成果简介
1.首次揭示羌塘地块南部岩石圈尺度的走滑断裂作用始于约35Ma,与东部的嘉黎和哀牢山-红河剪切带组成2500~3000km长的巨型走滑边界断裂带,并驱动了中央谷地的显著抬升。
2.地块东部自23Ma以来主要受逆冲走滑断裂带控制向东-东南方向非均匀挤出,至约10Ma,这种非均匀挤出延伸至整个东部块体。地块西部物质自约15Ma开始以较快的伸展速率(2.2mm/yr)弥散式非均匀向东运移,并形成系列近SN向正断裂,并与中-下地壳非完全解耦。
3.地块中部伸展速率仅为0.1mm/yr,远低于西部和藏南的伸展速率,进一步证实了物质自西向东的非均匀弥散式运移,揭示了受到印度板块俯冲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青藏高原中部展现出与藏南弧形区域发散式均匀伸展变形截然不同的构造变形机制。
3 鄂西北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与评价
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矿床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流程图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湖北省地质调查院、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
主要完成人
熊文良、于玉帅、张丽军、李潇雨、黄啸坤、周政、韩岭、周豹、魏岩岩、方向、刘能云、张遵遵、邓新、邓敏、代力。
成果简介
1.创新碱性岩-碳酸岩型低品位、共伴生铌-稀土同步富集-微细粒铌铁矿高效反浮选-铌与铁矿物选择性还原分离新工艺。扩大连续试验结果表明铌品位由传统工艺的5%~8%提高到17%,回收率从20%提高到50%,同时获得了稀土精矿、铁精矿和硫精矿。对多个代表性样品的验证试验和技术经济初步评价结果认为,新工艺有望实现该地区90万吨以上铌资源的可经济利用。
2.庙垭矿区深边部、外围找矿估算铌潜在资源59.8万吨,进一步扩大竹山-竹溪地区铌资源基础。潜力评价预测显示,竹山-竹溪地区远景资源铌300万吨、稀土270万吨、钽3万吨。
4 早-中三叠世生命演化与生态系统重建
中三叠世罗平生物群化石新发现及食物网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周长勇、文芠、张启跃、黄金元、胡世学、罗茂、任光明、闵筱、陈雨萱、赵嘉琳。
成果简介
1.在云南会泽、四川广元下三叠统地层中分别发现最早的陆相弓鲛鱼类化石群和最古老鲎科化石,将湖相生态系统复苏的时间提前了4600万年,证实鲎类在二叠纪末大灭绝后过渡期的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顶级捕食者的重要角色,为早三叠世生物复苏海陆对比研究奠定了基础。
2.在中三叠世罗平生物群中发现处于关键生态位的食壳型条纹罗平鲨,并从牙形动物、袋头类节肢动物和粪便化石的角度补充了初级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精细刻画了罗平生物群复杂的食物网,揭示现代型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在中三叠世安尼期已经出现。
3.成果助推地质联合基金和面上基金成功申报,有效支撑云南曲靖珠江源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实现科技创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5 桂西右江地区新层位探获新类型钨锡矿床
广西百色平那钨锡矿床地质图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察院、广西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主要完成人
肖昌浩、张文高、陈正乐、刘向冲、毛承安、杨富强、李兴鹏、于萍萍、王新宇、吴祥珂、韦昌山、乐兴文、胡鑫垚、卢胜辉、张宇。
成果简介
1.揭示伸展构造是锡成矿有利构造环境,构造样式的差异控制钨锡空间分异。建立岩浆远端碎屑岩容矿的钨锡矿床断裂及褶皱纵张节理控矿模型,促进对锡成矿构造环境的理解。
2.提出氧化剂非锡石沉淀必要条件的新认识,定量揭示高产热花岗岩的放射性热促进钨、锡自硅酸盐熔体向热液的扩散总量增加17%~95%,提高钨、锡成矿的概率。研发沉积岩覆盖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信息再分析挖掘和三维可视化新技术,建立右江盆地沉积岩厚覆盖区钨锡勘查地球化学标志。
3.右江盆地三叠系碎屑岩中首次探获新类型钨锡矿床,单孔钨矿体真厚度达34米,提交新发现钨锡矿产地2处,打造广西新的钨锡勘查开发基地。研究成果发表在GCA、GSF等期刊。
6 新的全球寒武系-奥陶系界线标志:吉林白山小洋桥奥陶系底界标准辅助界线层型(SABS)
吉林白山小洋桥奥陶系底界标准辅助界线层型剖面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意大利比萨大学、俄罗斯圣彼德堡地质科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汪啸风、王传尚、阎春波、危凯、祁玉平、Svend Stouge、Jörg Maletz、Gabriella Bagnoli、Elena G.Raevskaya。
成果简介
1.吉林白山小洋桥奥陶系底界全球标准辅助界线层型剖面(SABS)是全球不同大陆、不同相区之间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划分的最佳标志和纽带,同时也是我国东北地区所创立的首枚与“金钉子”等效的全球地质年代划分标志。
2.该剖面矫正了加拿大纽芬兰绿岬“金钉子(GSSP)”剖面中奥陶系底界划分的标志性牙形石层位及其与新发现的全球最早浮游笔石之间的相互关系,弥补了美国劳森湾奥陶系底界辅助界线层型剖面(ASSP)在界线生物标志和地层对比方面的不足。
3.召开了“全球寒武-奥陶系界线标准辅助界线层型吉林白山小洋桥剖面保护暨中国区域地层标准建立学术交流会”,向全球学者发布了小洋桥SABS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小洋桥SABS保护标志碑、地质广场和科普长廊。
7 5000米深全区多源电磁精细探测关键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
全区多源电磁精细探测技术软硬件系统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ongol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主要完成人
李勇、吴小平、肖都、刘昕卓、龚胜平、杨晓冬、孙夫文、岳明鑫、TSEEDULAM Khuut、林鲁军、赵克强、段壮、杨剑洲、滕龙、付燕刚。
成果简介
1.基于全区、多源观测理念,研发了5000米深全区多源电磁测深技术,有效解决可控源电磁法的场源效应和阴影效应问题。
2.研制的全区多源电磁测量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全区多源电磁测深技术获得5000米以浅与地震勘探可对比的地层精细刻画;长江下游页岩气科技攻坚战应用中探获与测井曲线吻合的总厚124.90米的目标含气层;图木尔廷-敖包锌多金属矿勘查应用中新增高品位锌矿石资源量334.10万吨。
8 研发自然资源变化观测、监测预警体系理论与技术
自主研发梯度增温装置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
主要完成人
刘晓煌、王然、邢莉圆、刘润、祝萍、李洪宇、杨斌、高天胜、李福杰、李灿锋、张东明、王博、杨朝磊、肖粤新、巴音吉。
成果简介
1.提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通过自然地理要素构成有机整体理论。一定国土空间内林-草-水等自然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构成有机整体,该有机整体的结构配比变化超过一定阈值会引起生态环境改变。
2.研发资源变化观测-模拟预测-监测预警一体化技术体系,提出基于国土空间适宜性、自然资源承载力及生态服务功能的观测预测、监测预警评价方法;研制的自然资源观测领域行标填补领域标准规范空白。在祁连山-黑河、塔河、三江源等典型区开展的示范验证结果支撑部2项文件起草发布。
3.成果支撑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个省部级平台、9个省部级/行业学会人才团队称号获批,获得成果奖2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97篇、取得专利软著12项。
9 区域地下水砷氟识别-预警-修复关键技术
区域地下水原生砷、氟预警分布及控制因素贡献率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人
曹文庚、郭华明、谢先军、郑焰、李祥志、王妍妍、任宇、宋乐、谢小江、段艳华、南天、李泽岩、余鸣潇、鲁重生、卢瑶。
成果简介
1.研发了分钟级现场砷、氟快速检测技术和装备,克服了现有技术操作复杂、易受干扰、响应时间长等问题,大幅提升区域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现场检测能力。
2.提出了流域尺度高砷、高氟地下水宏观沉积过程的控制机制,解答了大尺度地下水砷、氟分布和演化的成因。建立了基于数值-数据双驱动的流域尺度地下水砷、氟风险预警技术,有效降低了大尺度高维因素和小样本的影响,提升了模型精度和泛化能力。
3.研发了绿色-低碳-经济-长效的砷、氟原位修复技术,有效改善了传统修复技术成本高、稳定性差、易受含水层条件影响等问题。形成了服务区域地下水资源安全保障的“识别-机制-预警-修复”全链条解决方案。
10 增生造山带岩浆演变揭示俯冲极性转变和物质演化机制
西准噶尔古生代侵入岩锆石Hf-0同位素等值线图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
主要完成人
尹继元、黄河、陶再礼、王朝阳、王涛、吴欢欢、童英、杨帆、陈文、郭磊、王雅美、谭富诚。
成果简介
1.揭示了西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俯冲极性反转及其对弧下地幔及地壳属性的改造。鉴别了阿巴拉契亚前进式俯冲增生、小陆块碰撞叠加至后碰撞回撤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其与中亚增生体系的不同特点。
2.阐明了中亚造山带西段古生代俯冲增生作用下,玄武质洋内弧地壳向长英质大陆地壳的转变及机制。查明了中亚造山带东段中生代多重增生造山叠合背景下深部物质组成架构、演变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上述研究丰富了增生造山带俯冲增生极性转变及其物质演变的认识。
3.成果发表于Geology、Earth-Science Reviews、Journal of Petrology、American Mineralogist和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等国际知名的地学期刊上。
本文原载于《中国矿业报》1月21日2版
本文来自【矿业界】,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