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AD早期诊断困境,专家共话Aβ-PET检查如何破局?

360影视 2025-01-22 19:35 3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认知障碍疾病类型,以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活动及生活能力下降为主要表现,一旦发展至中晚期痴呆,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AD早期治疗的抗Aβ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取得重大突破,若能对AD患者及时干预,可减缓甚至终止向痴呆阶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人口深度老龄化下,AD的早期精准诊断该如何执行?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认知障碍疾病类型,以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活动及生活能力下降为主要表现,一旦发展至中晚期痴呆,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AD早期治疗的抗Aβ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取得重大突破,若能对AD患者及时干预,可减缓甚至终止向痴呆阶段的进程。

然而AD起病隐匿,患者早期主动就诊率仅为17%[1],且早期诊断困难。随着分子影像学等检测技术的发展,AD逐步迈入精准诊断时代。基于此,“医学界”诚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贾建军教授以及第一医学中心核医学科王瑞民教授,深入解读AD早期精准诊疗的系列问题,以期惠及更多AD患者。

医学界:AD作为一种连续疾病谱,起病隐匿不易察觉,早期诊断困难,目前我们有哪些手段对其进行早期精准诊断?

贾建军教授:

AD的诊断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神经心理评估、体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5个部分。常用的综合认知评估量表包括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和安登布鲁克认知检查-3 (ACE-III)等。最新诊断标准强调通过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确诊疾病,主要包括体液和影像学标志物,可通过脑脊液、血液以及影像学等手段进行检测。

《阿尔茨海默病体液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指南(2024版)》指出,脑脊液标志物的采集需要由专科医师结合适应证及禁忌证进行腰椎穿刺术。血液标志物采集便捷,但其浓度变化可能受到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及全身生理状态变化的影响,对检测技术要求较高[2]。

而Aβ-PET可以早期识别尚无症状的临床前患者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其在体检测AD患者Aβ沉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分别达到96%和100%[3],且为无创检查,相较于脑脊液检查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更易被患者接受。《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指出,关注早期AD,提高诊断准确性,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可实施淀粉样蛋白PET检测,以早期诊断AD[3]。

医学界:生物标志物作为AD诊断与分期的重要标准,不同检测方式中的生物标志物对于AD诊断与分期的效能怎么样?Aβ-PET作为重要检测手段,您能谈谈Aβ-PET如何助力AD的精准诊断吗?

贾建军教授:

既往临床上诊断AD主要依赖于患者的症状及神经心理量表,其诊断结果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低,有些甚至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4]。2018年NIA-AA提出了AT(N)的诊断框架,建立了以生物标志物为核心的精准诊断模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2024年最新修订标准将AD的生物标志物分为核心生物标志物(脑脊液或血液、Aβ-PET等)、非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以及非AD共病的生物标志物三类,进一步完善了AD的诊断标准,使得AD患者精准诊断流程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PET检查在AD的精准诊断中至关重要。

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连续疾病谱中最早发生的病理生理改变,不同检测方式的效能并不一样。其中Aβ-PET具有反映病理累积变化、可视化病理变化、显示病理脑区分布无创性检查、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稳定等优势,是目前临床诊断AD活体检验的金标准。不仅如此,在鉴别诊断方面,Aβ-PET对于衰老所致的年龄相关认知减退、精神疾病所致认知受损及其他痴呆与AD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提高AD的精准诊断[3]。对此,《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建议推荐使用获批临床应用的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剂进行A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3]。

医学界:氟[18F]贝他苯是一种Aβ-PET显像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完成中国桥接试验,并已经在我国获批上市。您能否谈谈这对我国AD领域的发展有何意义?

贾建军教授:

11C-匹兹堡化合物B(PIB)已被验证Aβ-PET显像有助于鉴别AD与认知正常的人群以及痴呆,然而其半衰期只有20分钟,应用范围受限。因此,半衰期更长的18F标记的示踪剂被开发,其中氟[18F]贝他苯半衰期为110分钟,这进一步提高了Aβ-PET普及应用的可能性。

我国桥接试验结果显示,氟[18F]贝他苯注射液PET显像可在中国人群中有效区分非认知障碍和轻中度AD受试者,定性读图结果在不同盲态阅片人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安全性良好。目前,氟[18F]贝他苯已于2023年9月15日正式获得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这对于提高我国AD精准诊疗水平与和推动相关医疗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

医学界:目前,抗Aβ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已在国内上市,您认为Aβ-PET对于接受这类药物治疗的AD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将带来哪些应用价值?

贾建军教授:

在治疗前,Aβ-PET有助于早期识别Aβ和评估Aβ沉积情况,帮助医生对早期AD,包括无症状的高风险个体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同时判断患者是否适用抗Aβ单抗类药物治疗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在治疗过程中,Aβ-PET可以跟踪Aβ的动态变化,协助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响应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例如,仑卡奈单抗和Donanemab临床试验中的患者在不同的随访时间进行Aβ-PET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的早期AD患者(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和AD型痴呆)淀粉样斑块负荷显著降低[5,6]。

最后在AD的长期管理上,通过Aβ-PET可以监测患者的长期病理进展和临床结局,帮助医生制定长期管理策略,优化治疗效果。总的来说,Aβ-PET不仅增加了医师对诊断AD的信心,对其治疗和管理的决策也产生了影响。随着Aβ-PET在临床上的普及,将进一步推动AD患者个体精准化治疗的发展,从而提升AD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学界:AD患者脑组织内病理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PET显像可实现活体病理蛋白可视化,能否请您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应用PET等分子影像学技术助力AD的早期诊断?

王瑞民教授:

Aβ-PET是一种安全的无创检查手段,不仅可以在早期发现AD的病理改变,还有助于 定量化的分类诊断,同时也能准确预测 AD病程进展。 要想更好地应用 Aβ-PET助力AD的早期诊断,可通过 加强对患者和公众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认知度; 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诊断准确性;以及持续推动分子影像学技术的技术进步,降低设备成本和检查费用等方法促使更多的患者能够接受 Aβ-PET检查,进而实现早期诊断。

医学界:《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指出,有必要规范AD诊疗过程中淀粉样蛋白PET的操作和结果判读,为AD诊断的准确性提供保障。您能否介绍下,在进行Aβ-PET检查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和技术细节需要特别注意,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王瑞民教授:

首先要保证PET显像剂的质量与规范,选择正式获批的PET显像剂。目前在国际上获批临床使用的[18F]标记的PET显像剂有三种,即[18F]Florbetapir,[18F]Flutemetamol和氟[18F]贝他苯。其中氟[18F]贝他苯是当前国内首个获批用于AD诊断的Aβ-PET显像剂。

其次,需要确保每位患者在检测中,Aβ-PET扫描的采集条件(如扫描时间、患者姿势等)、采集序列都符合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减少数据的变异性。同时使用标准化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对PET影像进行定量分析,以确保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患者之间的比较具有可比性。

最后除了要对Aβ-PET的扫描结果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解读之外,还需要将影像结果与临床评估数据(如认知功能、生活能力评估等)结合分析,以全面评估治疗效果。

医学界:氟[18F]贝他苯作为国内首款获批的Aβ-PET示踪剂,您如何看待其应用前景?

王瑞民教授:

氟[18F]贝他苯是18F标记的二苯代乙烯衍生物,可与脑中β-淀粉样斑块结合。18F同位素产生正电子信号,可由PET扫描仪检测,具有高血脑屏障通透性、与Aβ的高亲和性、高选择性及高清除率等特点。并且国内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氟[18F]贝他苯可在中国人群中有效区分非认知障碍和轻中度AD患者。

因此,氟[18F]贝他苯在临床的常规应用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AD早期诊断率,实现早诊断、早干预、早获益,并有助于AD患者的全程管理。当然,这是基于目前信息的预测,未来应用情况还需根据临床实践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小结

AD作为一种进行性、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失能的重要原因,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已成为全球AD患者数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这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已有药物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的当下,AD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Aβ-PET检查无创、安全,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精确测定脑内Aβ沉积水平,高度契合AD早期、精准、无创的诊断趋势。其中,氟[18F]贝他苯作为当前国内首个获批用于AD诊断的Aβ-PET显像剂,为我国AD早期诊断困难的窘境带来了曙光。

专家简介

贾建军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老年共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常委,认知障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健康与认知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认知障碍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及认知障碍学组副组长

全军认知障碍及痴呆学组组长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副主编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委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

专家简介

王瑞民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核医学科 主任 党支部书记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副总干事

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委

参考文献:

[1]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国人知晓率和就诊率调查白皮书2021[J].

[2]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衰老标志物联合体, 等. 阿尔茨海默病体液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指南(2024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24,104(35):3292-3306.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23,103(45):3615-3626.

[4]李娟, 高学伟. PET显像技术对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研究现状[J]. 中国处方药, 2020,18(2):17-19.

[5]Van Dyck C H, Swanson C J, Aisen P, et al. Lecanemab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J]. N Engl J Med, 2023, 388(1): 9-21.

[6][3] Sims J R, Zimmer J A, Evans C D, et al. Donanemab in Early Symptomatic Alzheimer Disease: The TRAILBLAZER-ALZ 2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23,330(6):512-527.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