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观点(2025.2)

360影视 2025-01-22 22:09 3

摘要:“国际学术观点”栏目每月摘编来自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最新观点。本期摘编的6篇文章包含再乡村化、另类媒体、关系劳动、算法厌恶、气味传播、数字时代新闻与受众的关系等多样主题。

导 读:

“国际学术观点”栏目每月摘编来自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最新观点。本期摘编的6篇文章包含再乡村化、另类媒体、关系劳动、算法厌恶、气味传播、数字时代新闻与受众的关系等多样主题。

1.再乡村化:数字时代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变迁

针对数字时代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变迁的社会影响,发表在2025年第1期《新媒体与社会》(New Media & Society)的一篇文章将乡村性(rurality)与数字化(digitality)进行类比,提出了“再乡村化”(re-ruralization)的新颖观点。

文章认为,从空间社会学的角度(spatial-sociological perspective)来看,我们在数字时代经历的一些隐私风险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新鲜,其在前数字化的人类历史中可以找到某种功能上的等同物,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数字渗透,我们正在经历一种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再乡村化”。具体而言,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对立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基本分界线。由于八卦、谣言、故事、谎言和社会控制是农村传播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农村的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模糊,这与数字化的当下很类似,数字化带来的信息可扩展性和语境融合同样消解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对立。当然,农村社会网络比在线社会网络简单得多,后者往往更分散,由大量微弱的、潜在的和短暂的联系构成,这些联系与其他社会联系很可能并没有直接关系。

此外,协商式民主和自由式民主要求公民具备个性、自主,不墨守成规,这些品质均受到数字创新驱动的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渗透的挑战。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模糊易导致关键公共领域的衰落,面对不断推进的数字化,保护个人隐私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文献来源:FIEDLER A. The “Digital Village” Revisited, or the Re-Ruralization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in Contemporary Digitality[J]. New Media & Society, 2025, 27(1): 168-184.

2.另类媒体如何影响美国大选

近年来,另类媒体(alternative media)逐渐兴起,相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另类媒体较少受到内容审查和监管,成为政治行动者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在2024年12月的《信息,传播与社会》(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中,有学者对美国大选中特朗普支持者的媒介行为进行研究,探讨网络政治行动者如何利用另类媒体积累资本并塑造政治文化。

作者以特朗普支持者打造的论坛TheDonald.win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民族志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平台结构、热门帖子、话语模式等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论坛除了展现出对特朗普的大力支持外,还普遍存在着阴谋论、假新闻和对主流媒体的强烈不信任。此外,论坛中有时也会出现种族主义、暴力倾向和超男性气质(hyper-masculinity)话语。

研究者认为,TheDonald.win论坛不仅是一个信息分享和集体身份构建的平台,还是一个培养和动员支持者、积累和部署网络媒体资本的重要空间,它高度凝聚的论坛文化让其具有操纵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网络媒体资本”(networked media capital)的概念,指的是行动者利用混合媒体系统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作者建议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研究网络媒体资本在不同平台的运作,并理论化其对权力和实践关系的影响。

文献来源:BARNARD S R. This is How We Win! Capital-building and Media Manipulation Practices on The_Donald [J].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24(12): 2480–2497.

3.关系劳动:中国记者的网络工作体验与幸福感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记者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需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新闻内容推广,并和新闻源进行互动,这种变化对记者的职业实践和身份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中国,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多功能性,使其成为记者日常工作和私人生活的一部分,进一步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在2024年12月的《新闻实践》(Journalism Practice)中,便有学者对中国记者的社交媒体平台使用进行研究,探讨他们的社交媒体平台实践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论文引入了“关系劳动”(relational labor)的概念,指的是媒体人员为了促进工作而建立的社会关系和持续沟通。作者对在中国主流媒体工作的年轻记者进行深度访谈,探究他们如何看待关系劳动,以及如何创造、维护和商品化这些关系。

研究发现,记者们既享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推广新闻内容所获得的认可,也担心个人身份被职业身份所掩盖。记者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既要与同事、采访对象交流,又要与家人、朋友互动,多重角色的交织使得个人身份与职业身份的界限变得模糊,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研究指出,尽管关系劳动可能为记者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收益,但其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也不容忽视。新闻行业需要更加关注记者的福祉,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文献来源:LI L, & DEUZE M. “Can I Just Write News Stories?” Chinese Journalists’ Experiences and Wellbeing When Working Online [J].?Journalism Practice, 2024(12): 1–19.

4.超越算法厌恶:人们真的会对计算机“双标”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与计算机的互动变得日益频繁。许多研究指出,人们在面对犯错的AI系统时,往往比面对犯错的人类更严厉,这种现象被称为“算法厌恶”(algorithm aversion)。然而,这种厌恶是否普遍存在,以及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如何评价AI系统,仍需进一步探讨。在2024年12月的《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Research)中,有学者对此展开研究。

论文通过实验法,对近300名志愿者进行参照性沟通任务(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task)的研究。参与者需要根据描述,在四组备选文字中识别出一组目标文字,在识别之前,他们会被告知这些描述是由人类或AI生成,在识别之后,他们会被要求评价描述的质量,以及自己是否有信心选择正确。

研究发现,当计算机的描述过于模糊时,参与者对AI生成的描述的评价会低于对人类生成的描述的评价,表现出算法厌恶。当计算机的描述准确时,参与者对AI生成的描述的评价会高于对人类生成的描述的评价,表现出算法优势。这意味着人们对AI的评价更容易受到其表现好坏的影响,而对人类的评价则相对稳定。

研究结果表明,算法厌恶并非绝对,而是受到具体情境和算法表现的影响。人们对AI的评价不仅会在其犯错时降低,还会在其表现优异时提高。研究建议在设计AI系统时,充分考虑到人们对AI评价的多变性,通过提供一致的、高质量的用户体验来建立和维护用户对AI的信任和接受度。

文献来源:BUDER J, BECKER F, BAREI? J, & HUFF M. Beyond Mere Algorithm Aversion: Are Judgments About Computer Agents More Variable??[J].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24(12):1-24.

5.气味传播: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

现代香氛产业的兴起以及香水、香薰、空气清新剂等香气产品的普及使气味传播(scent-based communication)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人们对气味的驯化已蔓延到家庭、汽车、影院、工作场所、商场等诸多环境,很多人也开始尝试将气味用于沉浸式媒介产品的生产,比如自带特定气味、可提供多种感官体验的穿戴设备。在此背景下,2025年第1期的《媒体、文化与社会》(Media, Culture & Society)的一篇文章就专门探讨了气味传播这一新鲜话题。

研究认为,气味的抽象性、无形性使其成为一个难以观察和收集具体数据的对象。但大脑、身体和文化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嗅觉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在传播学领域内,人们对“气味景观”(odorscape)的构成还缺乏充分想象。相比之下,商业心理学与市场营销的专家已对“气味的传播力量”(communicative power of scent)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他们发现人们很难回避气味对认知的影响,因为一旦气味“抵达”用户,用户就不得不对其进行感知。鉴于此,商业心理学家已将气味作为在零售环境中对顾客的情绪状态和购买模式产生潜在影响的重要因素。当然,成功的气味传播还需要与视觉、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因素配合,以营造气味和所要宣传的环境之间某种程度的“感知一致性”(perceived congruence)。论文认为,气味已被用作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被传递的信息可通过工业过程来调节或控制。当人们表达并赋予他们对气味的体验意义、比较和评估彼此之间的气味并将气味分为好气味和坏气味时,气味就具有了文化层面的意涵,涉及种族、阶层、性别等更深层次的因素,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媒介批评。

文献来源:GARCIA C J, OPEL A. Manufacturing Scents: Unveiling the Mediated Nature of Scent-Based Communication[J].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025, 47(1): 113–129.

6.数字时代新闻与受众的关系

新闻与受众的关系是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数字化对两者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发表在2025年第1期《新闻学》(Journalism)上的一篇论文对数字时代新闻与受众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梳理。

研究首先总结了涉及新闻与受众关系的研究主题,包括受众互动(audience engagement)、新闻业与受众对彼此的期望(expectations within the journalism-audience relationship)、媒体信任(media trust)、受众参与(audience participation)、新闻业的角色(journalistic roles)、数字化(digitalization)、某种新型新闻样式(X-Journalism)等。

随后,研究厘定了6种描述新闻与受众关系的理论路径,分别为:将两者关系视为新闻场域内话语协商结果的“话语概念模型”(discursive conceptualizations);将彼此的期望视为双方关系关键构成要素的“基于期望的概念模型”(expectancy-based conceptualizations);认为技术在两者关系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的“技术概念模型”(technological conceptualizations);基于互动和连结的“网络取向的概念模型”(network-oriented conceptualizations);描述受众与媒体中的角色互动关系的“类社会概念模型”(parasocial conceptualizations);以建立和维护关系为战略目标、注重关系维护策略的“战略组织概念模型”(strategic-organizational conceptualizations)。

该研究体现了数字时代新闻与受众的多样关系,对未来两者关系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文献来源:UTH B, STEHLE H, WILHELM C, et al. The Journalism-Audience Relationship in the Digital Age: A Theoretical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ism, 2025, 26(1): 45-64.

来源: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