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AI“洗稿”造谣,如何用魔法打败魔法

360影视 2025-01-23 18:53 2

摘要:据透露,违法人员往往先锁定热度文章,再用AI仿写洗稿,保留核心情节不变,杜撰时间、地点等内容;继而人工修改,夸大事件细节,增加煽动性,“要能够引起人愤怒,能够把人的情绪值拉满”;最后派人分发,以传授兼职挣钱、薅羊毛、捡漏等为由头招揽学员,并要求他们以自身实名账

摆摊被罚16万?英语退出高考?央视新闻近日曝光了AI“洗稿”炮制谣言的产业链,为实现流量变现、广告分成,一批人的违法操作毫无底线。

据透露,违法人员往往先锁定热度文章,再用AI仿写洗稿,保留核心情节不变,杜撰时间、地点等内容;继而人工修改,夸大事件细节,增加煽动性,“要能够引起人愤怒,能够把人的情绪值拉满”;最后派人分发,以传授兼职挣钱、薅羊毛、捡漏等为由头招揽学员,并要求他们以自身实名账号发文……借助于AI技术以及多年造谣的套路,虚假信息传播俨然升级到“2.0”时代,团伙成员线上聚集、线下分散,内容生成与传播效率极大提升。当流量成为生成文章的唯一标准,聚焦矛盾、煽动情绪成为吸引眼球的重要手段,大批虚假劣质且挑动矛盾、引发对立的文章就会充斥舆论场,搞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加剧社会撕裂。

网络谣言之害,世人有目共睹。肆意虚构内容并大加传播,轻则属于行政违法,若情节特别严重,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干扰,还可能涉及刑事犯罪。违法责任清晰,治理举动频出,案例持续曝光,何以还总有人“铤而走险”?根本原因恐怕在于,便捷的造谣手段、巨大的利益诱惑,与较低的违法成本,让很多人滋生出侥幸心理。毕竟,执法与监管力量有限,通过网络定位到人并不容易。于是乎,许多违法人员的心态便是:若没人过问,便闷声数钱;若有人投诉,大多数时候也是删帖了事。人力执法难以跟上技术作恶的事实,客观上助长了AI“洗稿”、造谣牟利的嚣张风气。

治理不能总是等到“破窗”之后。“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流布后再追责,相关处罚其实很难弥补虚假信息对于社会风气造成的伤害。治理造谣“2.0”,必须关口前移,更需呼唤技术破题,“以魔法打败魔法”。按照规定,对于AI生成内容,AI服务提供者应添加显式或隐式标识;内容传播平台应进行校验,并提醒用户主动声明。但观之现实,恐怕无法单纯期待内容生产者自律,某些平台的AI内容检验与识别能力也要不断提高。未雨绸缪,推动相关规则落实落细,把AI造谣的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方能避免雪球越滚越大。

正如无法退回“无网时代”,我们也不可能阻挡AI对于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对于这把技术“双刃剑”,享用其便捷智能的同时,也要充分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提升预见性,为技术加上价值观,就是在切实引领“AI向善”。

来源:长安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