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30多年前设立商学高等教育以来,中国的商学教育发展模式,一直就是以“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壮大的。现如今,在技术创新、生产要素、产业深化等各种要素发生重大改变的环境下,中国的商学教育不仅要和
自30多年前设立商学高等教育以来,中国的商学教育发展模式,一直就是以“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壮大的。现如今,在技术创新、生产要素、产业深化等各种要素发生重大改变的环境下,中国的商学教育不仅要和世界进行同步,同时也需要再次砥砺前行。
来源 | 经理人杂志
作者 | 谢小云*
2024年4月,全国MBA教指委举办了有关中国MBA教育成立30周年的纪念座谈活动。我们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方面谈了很多,我觉得其中最关键的是,我们的MBA教育一直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为指导思想,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共识:中国的管理教育和MBA教育的目的,一直是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现在,面对未来,我们更需要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跨越边界
今天,无论是中国的商学教育还是全球商学教育,都不得不面临同一个问题:我们的商学教育在多大程度上,真正直面了这个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比如,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那些全球管理学术期刊给出的一系列“问题拷问”。
视野转回到国内,中国的商学教育又将如何满足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的需求?中央深改委的第五次会议上,谈到了要培育更多的世界一流企业。其中特别强调了管理科学。那么,面向未来,管理教育和MBA教育将如何发展?
未来的管理教育和MBA教育必须是跨越学科边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到的“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是完全符合教育创新当中的理论经典框架,或者说两者是对应的。基于未来,我们需要特别重视的是,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创新又懂产业创新的管理人才。我用了一个词——“跨越边界”。我们将来特别需要的是,那些既有科学家精神,又有企业家精神兼具的健康力量。
先围绕着科学家精神,谈一点思考。
我认为,在MBA教育中,完全可以更进一步地通过学科交叉,推进行业和产业情境的嵌入,培养又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而且这是全球的MBA教育100多年来总结反思的集体共识。
美国工程院曾评选出一份有关上世纪中最伟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清单,经过梳理,我发现这20项伟大的工程技术发明的背后,都离不开一流的专业化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将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后,也成功地实现了更高价值的商业化,并由此成为了巨头企业。
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对于我们国家是非常关键的。首先,我们可以理直气壮论述商科的重要性,商科教育和商学院的研究将会在科学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当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其次,就是我们的MBA教育该怎么办?我们如何更好地去理解连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这也意味着我们人才培养的模型需要一些改进。
2024年7月,哈佛商学院宣布已经完成了STEM based MBA的改造。全美在过去八年里最出色的七、八家商学院已经全部完成了MBA培养模型的改造,STEM based MBA——即,和理工科紧密结合到一起,而且这不是说一个高校商学院的自我觉醒觉悟,而是国家意志的整体体现。2016年,美国国土安全部通过了一个法律,如果学生所学的MBA属于STEM based MBA,那么将会拿到36个月的实习签证和工作签证。
美国的商学院都在改造,而最晚完成这项改革的是哈佛。
改革MBA教育,是全球的大势所趋。中国的大学商学院也需要快速进行商学教育的迭代式改革,为什么?不要忘了一个大的背景——即地缘环境的变化。
《科学:无尽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书中提出了科技创新的线性模型,即“布什链条”,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商业化。在全球化的黄金时代,这个链条也许是在全球分布的,可是未来很有可能在一些国家,这四个环节都是在同一个国家完成的,所以政府会特别希望不管在工程教育、工程科技教育以及商学教育都要转型。
我们会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对MBA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也因此,越来越多的变革会发生。在中国,我们提出要培养新质生产力,而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框架图来看,就会意识到我们的MBA教育创新与未来的关键,在于学科交叉、行业嵌入、产业嵌入——这些都迫在眉睫。
以科学仪器产业为例。如果以美国的统计来看,科学仪器产业只占GDP的4%,但是却可以卡住66%产业的脖子。请注意——在这个行业里面,全球前20强中还没有一家中国的企业,在国内,排名科学仪器板块中第一的企业,2023年的营收为31.82亿元,而位列该行业全球第一的企业却达到428亿美元的营收水平。我们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我们科技自立自强的各项战略部署都在推进,但是对于商学教育来说,则已经到了转型的时代,我们要更紧密地贴近科技创新,而这个时候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
浙大BEST战略
浙大管理学院近年来实施了学科交叉的BEST战略,核心就是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的角度去看如何系统化地推进管理学院和理工农医机构的紧密结合。
当然,正如我们的两位老校长——杨卫院士和林建华校长所讲,我们除了强调对科技创新的了解,同时也强调人文精神不能偏废。我们MBA教育的两门课程特别重要:一个是讲科技,一个是讲人文。
我们有专门的学分课程,比如求是科技前沿与创新产业前瞻这样的大师课,由理工农业各个学科的领军学者来上,去年已经是第五年开展学分课程,同时我们还有更多的跨越学科边界的行动正在展开,比如面向低碳能源、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这些课程开发中,不是商学院教授单独闭门研发,而是商学院教授和理工农医等学科的教授共同进行。甚至在课程进展过程中,汇报答辩和申请答辩也必须由两个学科的教授共同参与。所有的过程和上课环节都同步进行。
如果更加系统性地去看我们的BEST战略以及二十大报告中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应逻辑,可以发现,这是一种服务国家产业经济需求的实践探索。
此外,企业家精神也同等重要。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概念从产生到现在,差不多40年了,今天,也许我们需要更多地呼吁重振企业家精神。
在中国,“企业家精神”概念的出现,可追溯至40年前。当时,全国都在讨论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的事迹,官媒出现了一篇叫作《企业家之歌》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普通人的企业家精神被激发,此后形成了今天中国的经济奇迹。今天我们面临内外部的一些挑战,更加需要呼吁和重振企业家精神。
讲好中国企业故事
以上只是一些想法探索,我们还需要努力地把它上升到集体行动。2024年10月,我们在杭州召开了C9+院长联席会议。会议的最大成果是通过了一份倡议书,倡议书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其实和前面谈到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商学教育的创新都有关系,比如负责任的管理研究,推动中国本土企业的作业案例进入全球的管理课堂,以及助力全球经贸的往来——中国的商学教育要走出去,如果中国企业都被污名化,那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我们的案例、办学模式甚至中国MBA教育都要走出去。还有一些关键词,比如落实分类培养、探索管理教育创新及其实践成果形态、扎根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主战场一线,开展科学研究,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以及还有学术共同体的自我革命,自我革新和创业精神等等。
2024年以来,教育部相关部门、教指委和各高校都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2024年6月份重启了CAMEA认证。浙大管院在去年11月成立了泰国中心,服务“一带一路”上的中国企业,把我们的MBA教育模式推广出去,尤其是到南方国家和市场,讲好中国企业的成长故事。这有助于促进全球经贸往来,以及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这些都是我们简单的探索。
*作者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全国MBA教指委委员。
本文根据作者在《经理人》和MBAChina共同举办的“2024年度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演讲内容整理并编订,未经本人确认。
来源:经理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