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瑞华教授:食管癌筛查技术进展

360影视 2025-01-23 21:04 2

摘要:食管癌是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起病隐匿,患者发现时多已是中晚期。因此,有效诊断食管早癌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施瑞华教授分享了食管癌筛查技术进展,医脉通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食管癌是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起病隐匿,患者发现时多已是中晚期。因此,有效诊断食管早癌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施瑞华教授分享了食管癌筛查技术进展,医脉通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施瑞华 教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东南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博士后指导老师

东南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

中华消化内镜学分会消化道癌筛查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食管癌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挑战

食管癌作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中国,该疾病呈现出显著的流行病学特征,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成本以及低早期诊断率。据流行病学数据统计,食管癌在中国十大肿瘤中的发病率位居第六,而死亡率则位列第四,人均治疗费用高达30万元人民币。相对而言,早期诊断率极低,约93%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在病理类型上,与欧美地区以腺癌为主的食管癌不同,中国患者主要以鳞状细胞癌为主。这一现状对临床医学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亟需制定出适应我国国情的食管癌防控策略。

关于食管癌的发病因素,众多临床指南已有明确阐述。特定的饮食习惯,包括过热饮食、腌制食品、辛辣食物以及油炸食品,均被证实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此外,饮酒、吸烟以及遗传因素也被认为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提示我们,筛查和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食管癌防控的关键路径。然而,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域,如河南、河北、山西等人口密集且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内镜普查的效率低下且不切实际,每筛查100人仅能发现一例食管癌患者。

食管癌内镜技术的进展与应用,从白光到磁控胶囊内镜

食管癌的诊断金标准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内镜技术的分类包括白光内镜、化学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电子染色内镜、经鼻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新型磁控胶囊内镜等,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白光内镜作为诊断食管黏膜疾病的常规手段,白光内镜检查构成了基础。通常,该技术与其他内镜技术联合应用,以提升食管早期癌变的检出准确率。化学染色内镜结合了卢戈氏碘染色的白光内镜检查,已成为目前筛查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标准方法。由于其操作简便和成本低廉,该技术特别适用于食管鳞癌高发区域及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放大内镜能够更清晰地展现食管黏膜的特征,从而提高诊断的精确度并指导治疗方案。超声内镜将内镜与超声技术相结合,不仅具备普通内镜的功能,还能通过超声图像评估病变的浸润深度及周围淋巴结的状况,从而准确判断肿瘤的侵犯深度。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面,超声内镜优于CT检查。电子染色内镜允许在电子染色内镜与普通白光内镜之间进行反复切换对比观察,从而更直观地筛查食管早期癌变,显著提升食管早期癌诊断的准确性。

与传统内镜相比,经鼻内镜避免了舌根接触,减少了呕吐反射,并且无需镇静,因此患者更易于接受。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能够在细胞和腺体结构水平上对黏膜进行可视化分析,无需活检即可从组织学层面区分病变与非病变区域。尽管其临床应用有限,但该方法仍被视为一种有效的食管早期癌筛查手段,并得到了相关指南的推荐。新型磁控胶囊内镜包括无牵引绳的双摄像头无线胶囊内镜和有牵引绳的胶囊食管内镜。尽管具有高安全性和可接受性,但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高昂的成本可能是其难以在临床大规模应用的原因之一。

此外,食管癌的非内镜检查方法还包括食管拉网、钡餐造影、影像学方法(如MRI、PET-CT等)及生物标记物检测。由于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这些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已停止使用或基本被淘汰。

内镜技术与新兴检测方法在食管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内镜技术在食管癌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新的技术手段亦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受到关注。液体活检技术,作为一种基于血液的非侵入性体液检测方法,因其创伤小、操作简便以及能够实现对肿瘤的多次实时监测等优势,已被患者广泛接受。在液体活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检测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原发肿瘤的侵犯程度以及病理分期等临床指标密切相关,因此,其在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微小RNA(miRNA)的表达谱变化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相关,掌握其变化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改善预后并实现精准医疗。其他体液中的物质,如外泌体、循环肿瘤DNA(ctDNA)等,亦展现出相似的临床应用潜力。

在传统球囊拉网细胞学检查方面,现行指南并不推荐其作为常规检查方法,而是推荐采用食管新型细胞收集器进行内镜前的食管癌初筛。该新型细胞收集器以其检查时间短(3分钟)、样本量大(1000万细胞)、人力需求少(AI智能筛查)等优势,成为国际上唯一能够填补食管鳞癌非内镜细胞筛查技术空白的检查方法。此外,该收集器的检测范围覆盖食管癌、贲门癌、下咽部癌等上消化道三癌,适用于40岁以上无症状体检、临床机会性检查、社区人群筛查等多种场合。

呼出气体检测作为一种新兴的筛查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成本低廉等优点,适用于初步筛查。研究指出,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的挥发性醛类物质可用于食管腺癌的诊断,尽管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已有研究预示其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最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趋势。鉴于内镜医生在肉眼诊断中可能存在的主观性偏差以及对微小平坦病变的忽略风险,以及图像识别能力受限于个人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人工智能在辅助诊断上消化道疾病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有助于提高内镜检查的诊断率。人工智能技术在内镜图像识别、时间监测、减少检查盲点、图片记录、胃肠道准备评分等五个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国内胡兵教授团队构建的实时自动检测早期食管鳞癌AI系统,以及于红刚教授团队开发的放大内镜预测食管鳞癌侵袭深度的AI系统,已在临床初步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为国际食管早癌诊断领域开辟了新的局面。

总结

针对我国食管癌的现状,内镜检查作为当前广泛采用的诊断手段,其在食管早期癌变的检出准确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众多新技术与研究成果的涌现,为提高食管早期癌变的诊断精度提供了新的希望。人工智能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亦展现出巨大潜力,值得医学从业者深入研究。有理由相信,在这一临床难题上,未来将实现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李兆申,王贵齐.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5(4):220-240.

2. 中国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中国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2,21(6):677-700.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消化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