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严济慈:走出实验室,“使成百上千的人进入实验室”

360影视 2025-01-23 23:47 2

摘要:1 月 23 日,正值严济慈先生诞辰 135 周年纪念。严济慈的一生,因为科学救国而走进实验室,又因抗战救国、新中国科技建设而走出实验室。他走进实验室,在现代物理科学诸多领域取得重要成果,成为照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科学之光”。他走出实验室,领导中国科学院、中

1 月 23 日,正值严济慈先生诞辰 135 周年纪念。严济慈的一生,因为科学救国而走进实验室,又因抗战救国、新中国科技建设而走出实验室。他走进实验室,在现代物理科学诸多领域取得重要成果,成为照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科学之光”。他走出实验室,领导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协,让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青年人走进实验室,是中国科技、教育工作者的表率和栋梁。


今天,我们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我国科技事业受人尊敬的领导人。面对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任务,传承和弘扬严济慈先生的爱国、协同精神和育人理念,持续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创新进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努力实现高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纪念严济慈先生的责任与担当。

1 933 年,严济慈撰文《科学是国际的吗?》,号召“青年朋友们,大家起来努力建设中国的科学”,这正是他一生功业和精神的写照, 他成功让科学事业在中国“开花结子”“独放异辉”。

图为严济慈先生。来源:金华市图书馆

科学与爱国:

“要使科学研究在 中国土地上生根”

严济慈毕生奉献于我国科学事业的建立、发展,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我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开创者之一。 他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立志科学救国。留法时接续物理学家居里的研究课题,测定石英压电效应及其反现象的精确数据,轰动法国科学院,成果后来被物理学家们应用到设计电台、显微镜、手表等多个实用领域。 二度留法深造,他声称“要使科学研究在中国生根”,学成即回国效力。主持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镭学研究所近 20 年,带领一批青年学子,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和应用光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在多国学术期刊上发表 50 余篇论文,引发欧美学术界广泛关注,推动现代物理研究在中国逐步开展起来。 全面抗战爆发之时,他正在欧洲参加学术会议,不避危险辗转回国,率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西迁昆明。在无法展开高精实验的大后方,全力从事光学仪器的研制应用,先后制造了千余个无线电收发报机稳定波频用的石英振荡器、三百多套步兵用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五百架高倍显微镜等,供中国抗日部队和英美驻印度军队使用。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助力良多,1946 年获得国民政府颁发抗战胜利景星勋章。

协同:

“团结起来,为中国科学努力”

严济慈始 终致力于科学工作者的团结协作,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重要发起者、领导人,为我国科学技术团体和科技界人民团体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早年即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的活动,1932 年参与创建中国物理学会。1948 年 9 月,他在北平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提出了学术团体的三大宗旨是“求科学进步,重科学普及”“致力科学建国,促进科技合理运用”,以及“争取科学工作条件之改善,及科学工作者生活之保障”。1949 年 5 月,他出席“中华全国民主青年代表大会”,以“青年与科学”为题发表演说,号召青年科学工作者“团结起来,为中国科学努力,为中国人民服务,为整个人类服务。”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应郭沫若邀请,为“使成百上千的人进入实验室”,自己毅然走出实验室,投入中国科学院的筹建,领导创建了一批骨干科研机构。他参与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二年规划”,组织实施发展新技术的“四大紧急措施”,团结、领导科技工作者携手“向科学进军”。改革开放之后,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拓展我国科技界同国际间的合作交流。 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是 1949 年“科代筹”的秘书长和召集人,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其后成立“全国科联”“全国科普”和中国科协,奠定了基础。他曾先后担任“全国科联”秘书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名誉主席,始终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祖国建设,繁荣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

育人:“把学生引向 攀登

科学技术高峰的道路上去”

严济慈一直注重科学事业的传承和科学队伍的建设,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代宗师。 早在本科求学期间,他就编著了《初中算术》和《几何证题法》,作为教科书畅销、使用 20 余年。他先后独立编著物理教材十数本,长期嘉惠学林。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筹建、发展的 1958—1964 年,他于百忙之中仍上台执教、每周授课。他主张“著书类似于写小说,教书则类似于演戏”,“搬到舞台上的总是最精彩的段落”,要进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引向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道路上去,使人的雄心壮志越来越大”。 1978 年他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提出“育天下英才,创寰宇学府”的办学目标,规划建设新校区,指导创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成为一所享誉国内外的高等学府。他领导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播撒下“教学科研相长”的种子。 在主持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期间,他发现助手水平提升,即设法安排他们出国深造。改革开放之后,他又同李政道一起,开拓国际交流渠道,推动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使得物理学科有组织地派遣留学生近千人,推动我国物理研究尽快和国际接轨,促进高等教学的改革和提升。 他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门人子弟中涌现了数名“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来源:晚晚的星河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