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惠州就有桥东,有桥东才有惠州。”作为惠州古城的“县城”和苏东坡寓惠故居所在地,桥东不仅涵养出独树一帜的县衙文化、商埠文化、东坡文化、红色文化,也留存有众多名人古迹、历史建筑,如东坡祠、嘉佑寺、归善学宫、江逢辰故居等。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1月24日版面图
“有惠州就有桥东,有桥东才有惠州。”作为惠州古城的“县城”和苏东坡寓惠故居所在地,桥东不仅涵养出独树一帜的县衙文化、商埠文化、东坡文化、红色文化,也留存有众多名人古迹、历史建筑,如东坡祠、嘉佑寺、归善学宫、江逢辰故居等。
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活化石”,它们散布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且深深融入城市的结构之中,是市民“摸得着、看得见”的乡愁。日前,惠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惠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的通知,共有28处历史建筑入列,其中有4处历史建筑属于桥东街道。
保用结合、激发活力,是对历史建筑最有效的保护。近年来,桥东持续探索古建老街活化利用之路,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将传统与现代结合,通过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功能需求,打造了一批集文化展示、艺术交流、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并进一步拓展古建老街的业态与功能,以实现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充分发挥,从而达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统一。
如今,水东古街重现旧时景象,也再现了各历史时期的商埠、老字号 桥东街道供图
立足古建特色,创新传承相得益彰
根据惠州市发布的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桥东街道有4处建筑入选,分别是铁炉湖2号陈宅、惠新西街一巷1号李氏民居、和平直街20号李氏民居以及和平直街17号温氏民居。最近,记者实地探访了其中的两处,发现这些历史建筑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还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活化利用,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和平直街20号的李氏民居,坐东向西,背靠白鹤峰,紧邻苏东坡祠,是一座两层高的洋楼。据了解,该建筑原是晚清惠州著名画家李星阁故居的后园,于1948年由李星阁的侄子李乙酉所建。2022年,这座洋楼被改造成“坡尚小院”,主要经营素食、咖啡、烘焙、甜点等。
和平直街20号的李氏民居于1948年由李星阁的侄子李乙酉所建,至今仍有民国建筑的独特韵味 受访者供图
步入坡尚小院,映入眼帘的是红砖外墙配以绿色琉璃花窗装饰的护栏,整个院子洋溢着中式园林的气息,内部则保留了木质楼梯与地板,凸显出民国建筑的独特韵味。坡尚小院主理人陈伟明告诉记者,洋楼的外墙和内部结构基本保持原貌,主要是对遭受白蚁蛀蚀的木质结构进行了必要加固,最大的改动是拆除洋楼侧面后建的厨房,用钢架结构搭建起一个平台。
“‘坡’字源于大文豪苏东坡为惠州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尚’字是对著名画家李星阁在此居住过往的一种尊崇与铭记。小院之名‘坡尚’,则将历史文化名人与小院紧密相连,仿若一座桥梁,让每一位踏入小院的人都能感受到文人墨客的气质与魅力,得以寻找到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和文化传承。”陈伟明介绍,小院平时会承接一些经典诵读、文化沙龙、书画展览等活动。
同样,铁炉湖2号陈宅现已化身为“艺安琴舍”,古宅内传来悠扬琴声,古韵十足。步入琴舍内部,所见皆是古色古香的布置,古琴、书画、文玩与绿植相映成趣,别具一格。
艺安琴舍主理人孔凡秋介绍,2019年,这座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古宅,清代风格鲜明,且整体结构依然稳固,当即决定租赁。“在修缮过程中,注重保持古宅原貌,仅对屋顶瓦片、墙体及地面进行了必要清洁,尽量避免改动。这些地板都还是原来的风貌,只是去除了覆盖在其上的青苔。”
孔凡秋表示,目前“艺安琴舍”主要用作办公、雅集、展览及交流的场地,并会不定期举办小型活动。“平常也会有游客到访,这能为古宅增添人气,是一件好事。”
“古建筑使用率越高,越有活力。”桥东街道党工委委员谭银兴表示,桥东拥有宝贵的历史建筑资源,这是独特优势,也是吸引投资、引进人才的重要抓手。当前,桥东正积极推动更多古建筑的产权人将使用权出租,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旨在吸引更多人才入驻,同时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为街道注入新的活力。
保持老街原貌,整体保护赓续文脉
翻开惠州的历史卷轴,可以发现古城大体可分为桥西惠州府城和桥东惠州县城。之所以如此划分,与东新桥息息相关。1096年,寓惠的苏东坡与道士邓守安始建东新桥,虽是一座木浮桥,却成了联结惠州府城和县城的重要纽带。于是,惠州人将东新桥以东称为桥东,以西称为桥西。时至今日,一些住在桥西的“老惠州”到桥东还会说“去县城”。
得益于悠久的县治历史,桥东保存了惠州最完整的古城格局,拥有两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水东街和铁炉湖,占据惠州市两片历史地段——惠新西街和桃子园,同时也与惠州大多数历史名人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并遗存众多名人古迹、历史建筑,成为惠州最具人文历史深度的地区之一。
提起桥东,往往离不开水东街。水东街始建于北宋,是连接桥西惠州府城和桥东归善县城的重要通道,也是惠州“一街挑两城”古城格局的核心组成部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明清时期,水东街成为东江流域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在民国时期商业发展达到鼎盛。
水东街集吃喝游娱购于一体,成为惠州市民和游客散步、打卡的古街景点 桥东街道供图
据《桥东志》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惠州商业中心迁至桥西,但水东街仍为桥东商业贸易中心,沿街集体经营与个体经营乡间杂,日用百货、山货、五金、建材、粮食、银行、理发业等一应俱全。
水东街不仅是惠州从古朴城镇向繁华都市转变的见证者,也是桥东街道沧桑巨变的记录者。为此,2006年开始,水东街开启改造重建之路,重点打造成集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惠州文旅新地标。2020年,水东街二期改造实施,以“绣花”功夫保留原有街道及建筑肌理,不仅使水东古街重现旧时景象,也再现了各历史时期的商埠、老字号。
近年来,水东街旧貌焕新颜,“一轴三街九巷”的鱼骨状空间结构清晰可见。随着“颜值”不断变靓、流量不断“变现”,水东街陆续拿下了四个“省字号”品牌街区,荣获“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两块国字号荣誉招牌。如今,水东街集吃喝游娱购于一体,成为惠州市民和游客散步、打卡的古街景点。
铁炉湖明清古街,至今还保留了原归善县城的古老风貌 王小虎 摄
同样,承载着桥东深厚文化底蕴的明清铁炉湖街区,经过适度修缮,展现出浓郁的明清时期归善县街道风貌,并和谐地融入熙熙攘攘的市集;惠新西街则保留了清代及民国时期惠州县城的格局风貌和成片的民居院落,通过引入特色手工商业丰富业态,打造成了市井生活体验街区、特色美食不夜巷……再加上苏东坡景区、东湖旅店、野岛生活文化社区、752艺术仓综合体等相继更新使用,桥东逐渐成为惠州市文化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和文创魅力街区。
惠新西街已成为市井生活体验街区、特色美食不夜巷 王小虎 摄
“苏迹”修旧如旧,打响东坡文旅IP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作为苏东坡寓惠故居地,桥东留下了许多与苏东坡相关的遗迹和诗文,如嘉祐寺、合江楼、东新桥、白鹤峰、钓矶石等。
其中,嘉祐寺是惠州重要“苏迹”之一。苏东坡寓惠期间,曾两次住在嘉祐寺,前后共一年三个月,是其寓惠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在此期间,苏东坡还留下了《和陶诗》系列、《记游松风亭》等传世名作。嘉祐寺也因为这位大文豪的寓居和诗文而名留千古,成为惠州乃至广东重要的文史名片和旅游资源。1990年7月,嘉祐寺旧址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惠州民风、民俗和苏东坡寓惠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嘉祐寺旧址现位于桥东街道原东坡小学内(东坡小学已于2022年9月份撤并搬迁至惠州市第二小学),由于年久失修,嘉祐寺旧址的梁架、木柱、檀条等木构件开裂、腐朽、白蚁蛀蚀严重,墙体风化破损,存在坍塌的安全隐患。
为此,桥东一直积极推动嘉祐寺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争取市、区两级以及各方力量共同呵护“苏迹”。2022年起,桥东着手谋划嘉祐寺旧址修缮、活化利用工作,邀请省级专家团队对嘉祐寺旧址开展了勘察、测绘、论证原址建筑形制等工作。与此同时,惠州市政协结合关于保护传承东坡文化的提案办理,积极推动嘉祐寺旧址的保护修缮。
2024年6月,嘉祐寺旧址修缮工程正式启动。“修缮过程中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尽量使用原有的青砖,在必要时购买青砖、瓦片等材料,并运用古代工艺进行施工,尽可能保持原有历史韵味。”桥东街道党工委委员谭银兴介绍,经过半年的施工,目前工程已完成80%,有望今年3月完成修缮。
“嘉祐寺旧址修缮完成后,将会进行布展和活化利用,争取纳入国家文物局《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总体规划》项目库。”桥东街道党工委委员谭银兴透露,同时结合专家团队意见,谋划在嘉祐寺旧址主体得到修缮恢复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并以此为依托,将周边的苏东坡祠、归善学宫、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文化景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文化景观带。
值得一提的是,桥东街道还充分挖掘利用东坡文化,通过策划举办演东坡、说东坡、画东坡等系列活动,让东坡文化“活起来”“热起来”,精心构建东坡研学游径,打响东坡文旅IP。“目前桥东正积极推动东坡文化进入校园、走向社会,接下来,计划联合辖区学校打造一支以中小学生为主的“小东坡”志愿讲解队,通过他们的讲解和分享,让东坡文化能够触及并影响更多人,从而加深公众对东坡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文脉链接】
汝湖杨坤如故居启用!
“万字百照”揭秘“将军楼”百年文脉
汝湖镇位于东江河畔,距离桥东街道15公里左右,也享有“东江商埠”之称。汝湖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流传着引人入胜的“七仙女传说”,发生过激荡人心的“七汝湖起义”,积淀出精彩纷呈的非遗与民俗,孕育出众多杰出人物,遗存着众多历史建筑……
在汝湖东亚,有一座民国西式风格碉楼建筑,是民国将军杨坤如祖居,于2004年被列为惠州市文保单位,也是老百姓口中的“将军楼”,百年来屹立在东江河畔,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2024年以来,中共惠城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擘画“乡村梦想+”蓝图,通过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选取适合的乡村空间进行文化定桩,投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补助资金支持改造,将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乡村空间,营造提升为当地乡村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让乡亲们找到本村文化归属,让更多文化艺术爱好者关注乡村,为乡村发展献计出力,让美丽乡村呈现新风貌、绽放新魅力、释放新活力。
“活化利用杨坤如祖居是惠城区‘乡村梦想+’的项目之一,通过文化提炼、设计赋能、设施优化等,将其打造成一个内涵深、亮点多、特色足的新型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点,不仅可以展示当地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可以繁荣乡村文化生活。”惠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1月15日,惠城区在东亚村举行“乡村梦想+”揭牌仪式暨“新型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项目——杨坤如祖居”启用仪式。活化利用后的杨坤如祖居以全新面貌与社会见面。
据了解,杨坤如祖居展陈由羊城晚报“惠州文脉”承办,以“百年将军楼乡村新梦想”为主题,设有五大展区,分别为杨坤如生平展、东亚概况展、特色建筑展、汝湖非遗展、汝湖特色展。展区内汇集数万言及百帧经典照片,辅以罕见的史料,全面客观勾勒民国时期的动荡及巨变;打造精致立体造景,生动再现少年杨坤如的会党经历;呈现了杨坤如当时的办公与生活场景……
不仅如此,展区还通过荧屏播出杨坤如及其祖居相关视频、汝湖人文宣传片等,也可以在展区沉浸式地听到《少年杨坤如》的故事和《汝湖渔歌》的优美旋律。
据介绍,接下来,惠城区继续加强乡村文化空间规划布局,有效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持续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乡村文化空间,为惠城区乡村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不竭的内在活力和动力源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提质增效。
文 | 记者 杨锦强 通讯员 林晓娜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