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值车厘子大量上市的季节,我国市场上的车厘子主要依赖从智利进口。智利与我国相距半个地球,虽然空运时间短,但成本高昂;而海运虽然运费低廉,却需要20至30天的海上运输。
正值车厘子大量上市的季节,我国市场上的车厘子主要依赖从智利进口。智利与我国相距半个地球,虽然空运时间短,但成本高昂;而海运虽然运费低廉,却需要20至30天的海上运输。
众所周知,车厘子保鲜期较短,买回家后往往两天就会变软。
那么,为什么车厘子能在漂洋过海一个月后依然保持新鲜、不腐烂呢?
是否使用了保鲜药物?
面对这些疑问,今年的车厘子还能放心食用吗?
车厘子为何能保鲜一个月?是否使用了药物?据央视新闻报道,车厘子的保鲜主要依赖于调节其呼吸和温度。
首先,采摘后的车厘子会被放入1℃的水中降温,这不仅能减少虫害,还能降低果实的呼吸速率,延长保鲜时间。
其次,通过向包装袋中注入二氧化碳,抑制车厘子的呼吸作用,同时在无光条件下,车厘子进入“休眠”状态。
此外,车厘子在运输过程中全程采用冷链技术,进一步延长了保鲜期。
那么,为什么我们买回家的车厘子两天就会变软呢?这是因为在家中的环境下,温度和氧气浓度上升,车厘子“苏醒”过来,呼吸作用增强,水分蒸发加快,导致果实迅速变软。
因此,车厘子无需借助化学防腐剂,仅通过调节氧气和温度就能实现良好的保鲜效果。打药保鲜完全没有必要。
一些网友在掰开车厘子时发现,果实内部呈现“发灰”状态,怀疑是否发霉或变质。
难道车厘子外表完好,内部却先坏了吗?这样的车厘子还能吃吗?
网友在网上求助
对此,潇湘晨报于1月15日采访了从事车厘子进口的业内人士。据其介绍,车厘子内部的“白霜”或“发灰”现象并非变质,而是一种“离核”状态,是车厘子成熟度较高的表现。这种白色物质实际上是糖霜,尤其在桑提娜品种或果型较大(如4J或5J)的车厘子中较为常见。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我们常吃的桃子、李子等水果中,属于正常现象。
有网友说,“车厘子吃太多了会导致铁中毒”。还有网友说自己确实有同感,因吃了大量车厘子出现恶心、胃痛、拉肚子的症状。车厘子一次性吃太多真的会铁中毒吗?
铁中毒是由于摄入铁过量引起的,一次摄入铁量达到和超过20毫克每公斤体重时会出现急性铁中毒,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人来说,大约就是1200毫克铁的量。而樱桃的铁含量只有0.36毫克/100克左右,要达到出现铁中毒的量,大约要一次吃330多公斤,这是不可能的!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钟凯1月22日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介绍,虽然车厘子确实是有铁的,但是它的铁含量其实很低,和猪肝相比可能低了几十上百倍,吃猪肝都不会铁中毒,为什么吃车厘子会中毒?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缺铁的时候,医生还会告诉你,建议你偶尔吃点猪肝可以补铁,实际上铁中毒仅见于比如说吃补铁剂,吃多了吃错了,有可能导致,吃食物是不会的。
网上有一种说法称“车厘子含有氰化物,吃多了会中毒”。那么,车厘子中真的存在氰化物吗?
目前已知的强毒性氰化物有三种:氰化钠、氰化钾和氢氰酸。传言中提到的车厘子所含的氰化物正是“氢氰酸”。
不过,植物中的氰化物通常以氰苷的形式存在,而氰苷本身并无毒性。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钟凯在1月22日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水果中氰苷的含量非常少,且主要存在于果核中。车厘子的果核非常坚硬,普通人很难将其咬开。因此,只要不刻意咬破或咀嚼大量果核,正常食用车厘子是不会导致中毒的。
那么每天吃多少车厘子合适呢?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居民每日水果摄入量建议为200~350克。
为保证水果均衡摄入,建议普通人一天摄入车厘子为100~150克,大约10~15颗车厘子。
车厘子虽好吃,但有三类人群要少吃:
1. 有慢性肾病的人。因为车厘子含钾量较高,对于肾功能不佳的患者,肾脏排钾能力受限,大量摄入可能导致高钾血症。
2. 高血糖、糖尿病的人。尽管车厘子的升糖指数(GI值)较低,但仍需控制食用量。通常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量应控制在10颗左右。
3. 有胃肠疾病的人。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不宜过量食用车厘子,以免引发胃胀、腹泻或加重胃酸分泌,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痛,甚至加重原发病情。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