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颂:一生获奖无数,因一首歌让一切尽毁,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360影视 2024-11-27 18:12 5

摘要:他是一个东北汉子,从艺以来,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一生没有黑料,将自己的满腔热血都贡献给了舞台。

他是一个东北汉子,从艺以来,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一生没有黑料,将自己的满腔热血都贡献给了舞台。

可谁成想,一生清白的郭颂在晚年,因为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晚节不保,郁郁而终。

一个唱了一辈子歌的人,竟然在一时之间成了“抄袭者”?这背后,究竟是是时代的悲歌,还是人性的扭曲?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声中,郭颂出生在大连。炮火连天,颠沛流离,这是他童年生活的底色。

为了活下去,为了吃饱肚子,郭颂的父母拼尽全力,在底层社会苦苦挣扎。

他的父亲白天做豆腐,晚上摆小摊,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

虽然他的父亲整日与泥土打交道,却有着一颗热爱音乐的心,每当晚上回到家,他就会拿起心爱的萧,吹奏出悠扬的曲调,为这个贫寒的家庭带来一丝慰藉。

在父亲的音乐熏陶下,郭颂兄弟几个都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哥喜欢唱戏,二哥喜欢打鼓,而郭颂则对乐谱情有独钟。

他甚至闹出过把数学题“3+4=?”答成“咪加发等于西”的笑话,可见他对音乐的痴迷程度。

中学时期,郭颂加入了学校的音乐队,并跟随老师学习了东北大鼓和河南坠子等地方戏曲,进一步拓展了他的音乐视野。

1950年,郭颂从黑龙江省鹤岗工科职业学校土建系毕业。令人意外的是,校领导并没有按照他的专业安排工作,而是考虑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将他分配到鹤岗附属中学担任音乐教师。

在鹤岗附属中学,郭颂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至深的好友洪钧。洪钧本是从延安来东北支援文艺建设的,后因学校缺老师而被调来教语文。

尽管从事着与文艺无关的工作,洪钧依然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他与郭颂相识后,两人在学校组建了一个合唱班。

在合作的过程中,洪钧发现了郭颂过人的音乐天赋,并毫不犹豫地将他推荐给了自己以前的同事。

正巧,著名作曲家李劫夫正在筹备歌剧《星星之火》。得知这个消息后,洪钧立即写了一封推荐信,将郭颂推荐给了李劫夫。

这封信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让郭颂有机会接触到更高层次的音乐世界。

在哈尔滨,郭颂结识了歌剧《星星之火》的指挥苏阳、刘朱,以及黑龙江文艺队的郑世春。

这些音乐前辈对郭颂的才华赞赏有加,认为他不应该被埋没在边远地区,应该得到更好的培养。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郭颂最终被调到哈尔滨,成为黑龙江省文工团的一员,正式开启了他的职业音乐生涯。

在那个美声唱法盛行的年代,像他这样唱单弦、琴书、民歌小调的,常常被认为“不高雅”、“低级”,甚至被嘲笑和质疑。

这种不被认可的境遇,让郭颂一度陷入迷茫。

他开始怀疑自己坚持的音乐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放弃自己热爱的民歌,转而学习美声。

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想法。当时一场东北三省音乐舞蹈汇演,郭颂演唱的东北民歌《丢戒指》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首歌不仅展现了他独特的演唱风格,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更重要的是,著名作曲家李劫夫对郭颂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让他坚定了在民歌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在李劫夫的鼓励下,郭颂开始学习美声唱法,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民歌的热爱。

他将美声技巧融入到民歌演唱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1956年,郭颂带着自己整理、改编的东北民歌《丢戒指》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并再次引起轰动。

这首充满东北地方特色的歌曲,让全国的观众认识了这位来自黑土地的年轻歌手。随后,他又带着这首歌参加了全国音乐舞蹈会演,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看秧歌》、《丢戒指》等歌曲的成功,让郭颂在歌坛崭露头角,也得到了著名音乐家王昆的肯定。

王昆鼓励郭颂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认为观众喜爱的歌就是好歌,不管是美声还是民歌,只有演唱方法和形式的不同,没有高雅和低俗之分。

前辈的肯定,让郭颂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方向。

他开始深入民间,收集整理了大量东北民歌,并将其改编成更适合舞台演出的形式。

然而,正当郭颂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1957年,26岁的郭颂被下放到基层接受改造,这段经历虽然充满艰辛,却也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农村,他与当地人民同吃同住,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961年,郭颂结束了下放生活,被送到上海声乐研究所学习声乐。学成后,他又被介绍到中央音乐学院深造。

1962年夏天,郭颂与同事一起前往赫哲族地区采风。赫哲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音乐文化深深地感染了他。

他与同事一起记录了大量赫哲族民歌,并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后来风靡全国的《乌苏里船歌》。

《乌苏里船歌》的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将这首歌打磨得更加完美,郭颂和同事们反复修改歌词和曲调,最终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才完成。

这首歌一经推出,便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民歌。

1963年,中央广播电台对《乌苏里船歌》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这首歌也成为了赫哲族文化的最佳代言。

郭颂的歌声,将这个原本鲜为人知的民族带到了全国人民面前,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赫哲族的风土人情。

在事业取得成功的同时,郭颂也收获了爱情,他与一位比自己小五岁的姑娘相识相恋,并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

由于郭颂经常外出演出,妻子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

除了《乌苏里船歌》之外,郭颂还创作了《新货郎》、《串门》、《我爱这些年轻人》、《山水醉了咱赫哲人》、《王二姐思夫》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曲,他的歌声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成为了他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发展,郭颂带着家人先后在北京和黑龙江两地居住。

后来,由于工作调动,他又举家迁往海南歌舞团,最终又回到了北京。

2001年,郭颂70岁,在那本应安享晚年的年纪,他却卷入了一场版权纠纷。

饶河四排赫哲族乡政府以“侵权”为由,将郭颂和中央广播电台告上法庭,声称《乌苏里船歌》使用了赫哲族民歌的曲调,却没有署名赫哲族,也没有支付相应的报酬,要求郭颂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费。

这突如其来的指控,让郭颂措手不及,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创作的歌曲,竟然会被指责为“抄袭”。

一时间,各种负面报道铺天盖地,郭颂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面对外界的质疑,郭颂据理力争。他解释说,《乌苏里船歌》的创作是基于他对赫哲族生活和音乐的深入了解,歌曲中只使用了少量赫哲族民歌的元素,并且进行了改编,这在音乐创作中是常见的做法。

经过两年的审理,法院最终判决郭颂和中央广播电台在指定报纸上刊登声明,承认《乌苏里船歌》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并支付1500元的诉讼费用。

虽然法院没有支持原告的赔偿请求,但这纸判决却成为了郭颂心中永远的痛。

这场官司对郭颂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开始失眠、头晕,血压和血糖也居高不下。

医生告诉他,这是心病,需要心药医。

但是,对于一位视名誉为生命的老艺术家来说,这“心病”又岂是轻易能治好的?

女儿从海口赶回来照顾父亲,儿子也四处奔走,请来父亲的朋友开导他。家人的陪伴和安慰,让郭颂的情绪稍微有所好转,但他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

2011年,郭颂因高烧住进了医院,随后又出现了脑梗和糖尿病并发症,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病床。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郭颂的气管被切开,再也无法唱歌,也无法说话。这对于一个热爱音乐,将唱歌视为生命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折磨。

他只能默默地躺在病床上,听着家人和朋友的安慰,心中充满了无奈和遗憾。

2016年5月19日,郭颂带着对音乐的无限眷恋,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5岁。

他的一生,为东北民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却最终因为一首歌曲,晚节不保,令人唏嘘不已。

信息来源:2016-05-19北晚新视觉《歌唱家郭颂去世 乌苏里船歌伴行天堂路》

信息来源:2016-05-21中国新闻网《歌唱家郭颂追悼会举行 众多亲朋好友现身告别》

来源:进击的鸡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