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老年过得好,哪些方面很重要? 华商报邀请10位学者“把脉开方”

360影视 2025-01-26 09:25 2

摘要: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人口为14.08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人口为14.08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3年跨入中度老龄社会,我国仅用了23年。

按国际惯例,我国正在“中度老龄化”的社会形态中加速行进。《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全国已有19个省份步入中度或重度老龄化,包括辽宁、上海、重庆、黑龙江、吉林、四川、江苏、天津、山东、湖北、湖南、河北、安徽、北京、内蒙古、浙江、陕西、山西及河南。

据预测,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世纪中叶,会有5亿以上老人,比例超过40%。

这一趋势不仅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对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照顾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从基础的日常生活照料到专业的健康服务,再到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都对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提升养老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如何让老年人实现更高品质养老?华商报·颐养周刊与西北大学健康养老研究院共同邀请陕西省内相关学者从9方面“把脉开方”,提供思路。

华商报·颐养周刊头版

翟绍果

老年人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社会参与、精神需求等在内的全方位福祉保障是银龄福祉的关键内容,如何增进银龄福祉和推动友好包容是老龄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未来的老龄社会,将是打通老年社会参与的各方面物理阻碍、技术阻碍和理念阻碍,通过空间适老、数字适老、服务适老、文化适老等手段支撑老年人实现银龄福祉的包容友好型社会。

首先,需要持续进行居住环境和出行环境的物理空间适老化改造,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将使每一位社会成员受益。其次,在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跨越数字鸿沟,打造数字包容型社会,助力老年人融入技术社会享受技术红利。再次,推动公共服务、就医、出行、日常生活等各领域公共服务适老化,促使老年人畅通享有各方面社会服务。最后,构建老年友好型混龄和代际照料康养社区,通过创意关怀、健康增能、情感关爱与疗愈照护,形成社会疗愈综合干预体系,充分发挥代际互动优势,助力老人心理正向建设。特别是打造包容互动型的认知症照护服务体系,加强认知症友好型环境支持,开展以长者为中心的互动性认知康复活动,提高认知症老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政策创新、制度改革、服务优化、财政开源、数智赋能来应对老龄化挑战,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健康老龄社会,共创老年人美好生活。将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观融入政策设计和生活服务等各个环节,以个体适老、家庭孝老、社区助老、社会敬老、政府安老、市场享老的协同行动,建设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全体银龄群体生活质量。

王立剑

依靠传统的养老服务方式、方法、技术难以解决养老服务难题,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到养老服务,与卫生健康资源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养老服务智慧化、健康化升级,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智慧健康养老可以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等场景,基本内容是:第一,智慧养老平台与智能终端设备,通过对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的感知、传送、发布,以及对服务资源的整合共享,将医疗服务、运营商、服务商、个人、家庭链接起来。第二,健康管理服务,依据智能终端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和评估,依托卫生健康人力资源,为老年人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第三,养老服务整合与提供,将平台链接的生活照料、医疗互助、精神慰藉、文体娱乐、安宁疗护等资源,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喜好,全方位、便捷式定向提供给老年人。第四,安全保障与互动交流,通过适老化智能安防系统,保障老年人的居住安全。

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迅速,但还存在供需不匹配、数字鸿沟问题突出、服务成本较高、行业标准不统一、市场公信力与规范不足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智慧健康养老的宏观定位,加大研发力度,研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智慧养老健康产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在养老机构和家庭中的普及与应用。

此外,政府应当主动建立智慧健康养老信息平台,出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监管和评估体系,开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升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

韦艳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大背景下催生的新兴产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力举措。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技术端,AI和物联网持续升级,产品服务将愈发精准便捷;需求端,老年群体消费力提升,对高品质养老诉求迫切;市场端,跨行业融合成趋势,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提振消费拓宽盈利。

近期产业发展有几个可能的着力点:目前主要侧重于物理适老化改造,对智慧适老化改造关注不够。一是要产品优化,设计大字体、极简操作界面的智能设备,融入语音、手势交互,贴合老人使用习惯;二是服务升级,开展社区培训,帮助老人熟悉新科技,同时完善售后,快速响应需求;三是环境营造,打造智慧养老社区,部署智能安防、健康监测设施,并强化宣传推广,提升老人接受度。

嵌入式社区养老目前已经在各地推行中,但是智慧化的嵌入还存着不足。一是要进行设施建设,在社区装配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紧急呼叫按钮与智能安防系统,守护老人安全。二是服务供给,搭建线上服务平台,整合医护、家政、助餐等资源,一键下单。三是多方协同,联合社区、企业、志愿者,丰富养老服务种类,共筑老年友好社区。

农村具有“早老、快老和更老”的特征,与城市地区相比更需要智慧养老。一是要基建升级,加大农村网络覆盖投入,保障智能设备顺畅联网;在家庭、村部、卫生所等场所设置健康监测、紧急呼叫终端。二是素养提升,开展公益培训,教老人用智能设备,让村医、村嫂或子女辅导助力。三是服务适配,对接本地商家、卫生院,上线助餐、送药上门等智慧服务,贴合农村养老实际需求。

姜全保

健康预期寿命指处于健康状态的预期寿命,是在某一年龄时点上,所预期的处于特定健康定义下的时间长度,是一种评估人群健康生存状况的指标,客观地反映出人口的健康状况和健康水平。

根据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出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和各状态健康预期寿命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不能自理比例为2.95%,到2020年,这一比例降低至2.34%。人口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有所增加。60岁时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21.62年增加至24.29年。将健康预期寿命的时期差异进行分解发现,健康预期寿命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健康效应,即健康比例增加带来的健康预期寿命延长。例如健康预期寿命在2010年至2020年增长了2.03年,其中由健康比例增加贡献的增长为1.23年,由死亡率下降贡献的增长为0.80年。另一方面,不能自理预期寿命的增加几乎完全是死亡率降低的效应。例如不能自理预期寿命在2010年至2020年增长了0.21年,死亡率效应贡献了0.24年,相应的不能自理比例下降贡献了-0.03年。

一些国家的经验证明,当预期寿命提高时,对应的不健康预期寿命的长度和比例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也就是处于不健康状态的年限增加。可能的原因是当预期寿命达到一定水平时,医疗技术的进步可以降低病死率,但是不能治愈疾病,群体的患病率、残疾率上升,身体功能下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得长,不等于活得健康。

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我们要从对于老年人经济支持的关注,转向老年人的健康,对处于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效率、满足健康养老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发展。

欧阳静

中医药健康模式融合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中医药赋能健康养老大有可为。

中医药赋能健康养老优势独特可见。

中医药契合老年健康需求,视人体与自然、社会为有机整体防治疾病。注重阴阳平衡、脏腑和谐、情志中和,依“辨证论治”提供个性化服务,践行“治未病”理念,倡导养生干预,涵盖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成本较低且易于推广,为健康养老提供综合有效方案。

中医药赋能健康养老原则明确可循。

一是坚持全周期健康原则,融合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康复,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重大疾病康复中的优势。二是实现政府市场协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服务的活力和可及性。三是坚持分类指导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兼顾普遍性与个性化,积极探索多样化连续整合的服务。

中医药赋能健康养老实施路径切实可行。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与能力提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开展健康评估、咨询管理等服务;提升中医医院老年病诊疗能力,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二是开展社区服务延伸,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老年中医药服务,拓展家庭服务,提供上门诊疗、护理、咨询等,构建社区家庭联动服务网络。三是加快人才培养与输送,加强中医老年病学、护理学等学科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养老服务人员中医药素养与技能。四是加大养生理念与文化传播,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依体质提供食疗建议;普及中医药养生文化,培育健康生活理念。

中医药赋能健康养老发展未来可期。

一是增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设施、培训人员、拓展服务项目,提升服务便利性与可及性。二是加快医养结合机构建设,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三是健全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协同服务水平。四是规范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标准流程,加强质量监管,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

李东方

旅居养老作为养老新模式,深受老年人追捧。但旅居养老作为新兴的产业业态,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标准等也需要与不断发展的老年人旅居养老需求进行深度对接和匹配,推进西安旅居养老新业态发展,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西安旅居养老业态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候鸟式旅居、中医药康养旅居、温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旅居养老方式丰富多彩。从旅居养老供给层面来看,西安旅居养老供给模式多元,主要包括:一是政府部门推动的区域间旅居养老合作模式迅猛发展。二是养老服务机构依托自有设施、技术、服务等优势资源探索“旅居+养老”服务模式。三是数字化旅居养老平台成为旅居养老业态的重要载体。四是自组织乡村旅居养老业态成为旅居养老新亮点。

在西安旅居养老业态发展过程中,发展障碍和不足也日益凸显,存在着供给主体的规模与能力受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创新意识匮乏;供给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供给区域发展失衡、资源整合欠缺、配套设施不完善;运营盈利模式模糊;安全风险管控意识和能力较弱等问题,需要政府和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创设政策和市场条件,统筹规划,全面提升旅居养老服务品质。

建议进一步整合旅居养老资源,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加强供给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立足老年人对养老、休闲、养生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探索“包对包”“包对点”服务创新模式,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并依托优势资源打造特色项目。此外,还需政府助力加强旅居养老产业人才队伍培养和区域交流,规范安全风险防范设施和服务标准建设,不断满足老年人的旅居养老需求。

王昭茜

老年助餐服务通过提供合适的餐饮服务,保障老年人的营养摄入,特别是对于高龄、失能、独居、留守等老年人,不但解决了居家用餐难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女照料的压力。同时,又以助餐服务为契机,形成社区互动场所,打造多样化养老生态圈,能帮助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促进老年人社会融入,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此外,老年助餐服务还有助于带动助餐+多业态融合发展。

当前,西安市各区县基于实际发展需求,创新性地探索出了多种老年助餐服务模式,如养老服务机构延伸服务模式、餐饮企业+助餐服务模式、中央厨房模式、农村互助模式等,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助餐服务品牌,不仅满足了本地区老年人的助餐需求,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下一步,西安市发展完善老年助餐服务,可以持续聚焦多层次助餐需求、创新多元化供给形式、打造多元共治体系,实现更加安全、优质、便捷、高质量的老年助餐服务。首先,广覆盖与精准匹配相结合,将助餐服务扩展到更多的乡镇和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密集的老年区域;同时,在社区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便捷地点设立助餐点,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用餐服务。其次,“小财政”撬动“大民生”,完善老年助餐服务多元筹资机制。既从需方对经济条件欠佳的老年人提供餐费补贴,或是给助餐点提供财政支持,同时探索个人、企业、集体、社会捐助等多样化筹资渠道,实现老年助餐多元共治格局。最后,技术赋能老年助餐服务模式创新,鼓励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餐食分配和服务流程,提高效率,实现不同老年人需求的精准匹配。

余晓艳

老年志愿服务是指老年人自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行为。深入推动老年志愿服务,有助于缓解老龄化程度加深带来的养老负担加重、老年人精神慰藉等问题,推进“老有所为”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党和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老年人积极融入社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2024年全国老龄委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均提出了支持老年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新时代深入推进老年志愿服务,要把握全局,做好总体规划,着眼“十五五”,积极完善老年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老年志愿服务网络化工作格局;加强老年志愿服务标准研究,构建老年志愿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推动老年志愿服务健康发展;深化老年志愿服务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建设,积极探索实践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志愿服务新模式;立足老年人实际找准老年志愿服务的着力点、切入点,不断发展壮大老年志愿服务队伍,扩大老年志愿服务参与面、覆盖面。做好支持保障,建立健全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增强老年人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积极引进商业保险,为老年志愿者保驾护航;通过对线上志愿服务平台的“适老化改造”,推动老年志愿服务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白龙

农村养老问题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问题,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随着各类有关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出台,不仅为缓解农村养老压力、满足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提供指引,同时也为促进农村老年人全面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家庭日趋小型化和空巢化,家庭养老无法有效应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在如今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形下,农村老年人关于养老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增长。而当前,城乡养老需求与养老服务资源“倒置”现象愈发严重,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遭遇不同程度的阻碍,存在着农村养老机构类型单一、农村养老服务资源贫乏、农村养老专业人才匮乏、农村养老服务智慧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导致农村养老面临制度不完善、供需不匹配、服务不均衡等困境。

为应对当前农村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使农村老年人能够安居田园,就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首先,应继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制度,发挥党建引领和政府主导作用,全面掌握农村养老服务的存量资源与未来需求,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构建适合农村地区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应注意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紧密围绕农村养老需求,整合农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互助养老等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结合数智技术应用,搭建现代化农村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帮助农村老年人获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满足。

最后,应不断拓宽农村养老服务资源供给,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能力,坚持农村老年人主体性,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多样化供给,拓展多元化养老服务资源渠道,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融入健康老龄化理念,实现农村养老服务资源的多元化供给和均衡性配置。

胡金荣

在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西安市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从基础生活照料到贴心精神慰藉的一系列综合性服务,全方位守护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托已建成的社区养老服务站,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网络。经过不断创新升级,随着“养老+党建”“养老+医疗”“养老+餐饮”“养老+志愿”“养老+智慧”等模式的不断涌现,为养老多元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绩斐然,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服务质量亟待提升,尤其是对于高龄、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特殊需求,现有服务难以精准匹配;高昂的成本与微薄的利润率,削弱了养老服务机构的可持续运营能力;设施选址全局规划不足,致使服务便利性打了折扣;部分社区养老服务站功能室建设有待完善,适老化设计也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老年人的使用体验。

为有效攻克难题,还需多管齐下。应依据老年人口增长趋势及需求分布,精准规划,均衡覆盖,科学规划站点布局。构建多元供给模式,整合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资源,协同建设运营,降低运营成本,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塑造优质服务体系,细化服务站建设指南,明确功能区、设备配置及安全标准,实现软硬件融合,强化适老化设计,打造安全舒适的照料环境。

华商报·颐养周刊版面

华商报·颐养周刊版面

来源:华商独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