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万学费未到账,山东一校企合作公司崩盘,826名大学生恐成弃婴

360影视 2025-01-26 22:31 2

摘要: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传媒公司,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中,倒闭崩盘本不意外,但它的倒闭却直接影响到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826名校企合作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问题,这就不容小觑了!

2025年1月21日,腊月二十二,距离过年还有八天的时候。山东智媒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多名员工收到强制解聘通知书,被要求离职回家。

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传媒公司,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中,倒闭崩盘本不意外,但它的倒闭却直接影响到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826名校企合作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问题,这就不容小觑了!

自2021年成立,山东智媒当年便联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共同招生了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两个方向119名学生,采用校企合作方向的方式共同培养。与非校企合作方向的学生相比。这119名学生的学费要高出一倍,每年约8800元,其中一半的学费要支付给企业方,用于产业方向课程开发、实习开展的业务支出。

2022年、2023年,山东智媒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继续扩大招生名额,分别达到320人、387人。

据了解,此次山东智媒崩盘的直接原因是,本应该在2024年5月就应该到账的学费分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至今仍未向企业支付,学费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多方攒局校企合作 领导变更留下一地鸡毛

公开信息显示,山东智媒由山东华仁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王慧斌共同发起成立,2023年5月,山东发展智慧园区投资有限公司入股成为控股股东。2024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育基金会退出。

2021年山东智媒成立当年即实现招生,而当时山东智媒实际在岗员工仅一人,注册法人孙铭南为股东之一山东华仁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

从表面上看,山东智媒成立之初其实是个皮包公司,何来实力招生并培养119名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方向实习生?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了校企合作的招生资格呢?

据了解,山东智媒成立之初,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规划在校内建设产教融合校内实训基地。虽然经历了口罩的影响,但在2022年年底,基础建设也初步完成,园区面积在8800平左右,2022年底,山东智媒联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共同完成了实训基地的装修设计图的初稿。

但2023年9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张书明院长离职,辛杰成为新一任院长。随后,推进中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也被叫停。

2023年下半年,相关政策出台,公办高校校企合作办学学费标准,自2024年招生的学生起不再施行。这也意味着校企合作不能再高收费,山东智媒没了学费的收入,2023届学生也成为他们的最后一届学生。

按照往年的惯例,每年5月份前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学院会将前一年的学费支付给山东智媒,但2024年5月至今,虽然几经催促,山东智媒一直没有收到2023年的学费,至于为什么拖欠这笔292万的学费,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方面给出的答复是,相关的审计结果没有通过。

从0到1,山东智媒的产教融合之路

校企合作专业,顾名思义应该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专业。学校自然不用多说,而什么样的企业能够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似乎也不太难想象。至少应该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实力,或者说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才能给学生输出更有价值的行业知识和行业案例。

比如山东世博动漫产业集团,在动漫行业属于领军行业,与诸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动漫人才,不仅可以输出专业知识、行业案例,而且还可以帮助校企合作的学生实现就业。

山东智媒2021年4月份注册成立,当年9月份便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联合招生了广播电视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119名学生。而它背后的股东有山东华仁教育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校友基金会和王慧斌,从这些信息上来看,很难看出他们在这两个专业方向上有什么企业优势,那么这个校企合作招生的理由是什么呢?

据山东智媒前员工提供信息,山东智媒成立之初仅有一名员工,负责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主要为学校推荐校企合作企业方的师资,相当于一个中介的角色,并没有其他校企合作相关的业务。

从山东智媒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等微信公众号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7月,山东智媒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共建媒体运维实验室后,才有了更多的运营动态,山东智媒为学校引入了十几家在新媒体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并为2021级、2022级学生对接、提供实习单位。

据离职员工透露,山东智媒真正企业化运营是从2022年5月份开始,当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院长张书明和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刘绍芹对校企合作高度重视,规划在校内建设产教融合校内实训基地,面积在8800平左右。因此,在入职山东智媒时,各位员工都认为企业的前景非常好,可以在此大展身手有一番作为。

在后来的运营过程中,各个部门在服务企业客户的同时,也将相关的案例整理转化为课程,由各部门相关负责老师输出到学校的课堂,并为校企合作方向的同学提供了一定的实习机会。

然而,这一切随着学院领导的更换开始发生变化。校内实训基地被叫停,学费被推延支付,山东智媒也逐渐走向了破产的边缘。

欠款缠身,经营不善,公司无力回天

根据山东智媒离职员工透露。2021年公司成立仅有一人在职,负责处理校企合作的相关业务。2022年5月份,公司第一次人员扩充,职业经理人杨传忠带领8名工作人员开始正式运营公司业务,后续公司陆续招聘人员,高峰时。在2023年公司最多在岗人数18人,部门设置分为品牌策划部、新媒体运营部、品牌管理部、数字营销部、校企合作部、人事行政部。

2022年,公司刚开始运营即面临口罩的严峻形势,但积极开展业务,对接了十几家新媒体公司,为校企合作寻找企业合作伙伴,初步打开局面。2023年,公司在新媒体业务方面,获得400多万的营收,作为一家十几人的传媒公司来说,已经初步打开了市场局面。但2024年公司经营形势急转直下。一方面新客户拓展困难,另一方面,在服务的客户拖欠服务费迟迟不到账。其中,作为股东之一的山东发展智慧园区投资公司,拖欠服务费16万元之多,至今也是没有支付。

山东智媒的多名离职员工吐槽,管理不力也是企业崩盘的主要原因。作为一家背后有山东发展投资集团、山东文旅投资集团以及学校背景的公司,公司应该有丰富的资源支撑,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除了拖欠服务费的山东发展绿动谷项目外,并没有其他的实际支持。

而公司的考核制度更是奇葩,在没有人力、资金等支持,甚至连个基本战略的情况下,公司要求各个部门必须要自负盈亏、养活自己。“为了完成全年任务指标,公司全员背上销售任务,而大多数员工属于新员工和没有销售经验的员工,这样的一刀切不仅没有效果,反而是有掩耳盗铃的嫌疑!”,“作为总经理,2024年以来,他每周在公司露面的次数大都不超过两次。这样的企业要是能做起来才怪!”一名离职员工抱怨到!

蛇年春节即将来临,可对于山东智媒的员工们来说却没有任何过年的心情,他们被拖欠的薪资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庞大的经济压力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可面对讨薪的要求,山东智媒的各个股东却是冷漠的对待,一拖再拖,原来答应年前结清,现在却让员工们去走法律途径。

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在校的826多名大学生,虽然现在已经回家开心过年,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所谓的校企合作,这个“企”已经名存实亡了,开学后他们将何去何从,未来的实习就业将如何保障,更是个未知数……

来源:东北梁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