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肺癌晚期,查出基因突变却无靶向药后,不再做任何药物治疗

360影视 2025-01-31 19:25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生病,而是生了病却看不到希望。尤其是那些以为自己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结果却发现不过是漂浮在水里的塑料袋。

肺癌患者的求生之路,常常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一边是病魔步步紧逼,一边是医疗科技的希望曙光。可当希望照进现实,突然发现——咦?这个光是反着的,是月亮反射的假光。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肺癌晚期患者在基因突变后“无药可用”的困境,以及这个困境背后隐藏的现实。

靶向治疗:有些人等来了奇迹,有些人却等来尴尬

肺癌患者,一旦确诊,特别是晚期,医生一般会建议做基因检测。这就像买彩票一样,中了奖,你可能多活几年;没中奖,那就只能硬扛。

而这个“奖”指的就是基因突变,比如EGFR突变、ALK融合、ROS1融合等等。如果你的基因突变正好“对上号”,那么靶向药来了,分分钟“打击敌人”,效果看得见。

如果没对上号,那就抱歉了,你只能另寻出路,或者……等死。

但更悲催的是,有些患者查出基因突变了,却发现:靶向药还没研发出来,或者药还在研,价格堪比天文数字,普通人根本吃不起。

这就像是命运在跟你开玩笑:“哎呦,基因突变哦!有希望哦!对不起哦,没药哦。”

这时候很多人就陷入了无尽的纠结:我还要不要继续治疗?继续治疗又能不能让我多活几年?还是说,不如算了,给自己留点体面?

看看数据吧,全球范围内,肺癌患者中基因突变的比例并不算低。

EGFR突变,大约占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5%~50%,具体还要看种族。亚洲人群中,这个比例高达40%左右,而欧美人群中只有10%左右。

ALK融合突变,占5%~7%。ROS1融合,更低,大概只有1%。

这还只是“热门突变”,那些稀有突变,比如HER2、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RET融合等,比例更低得可怜。

重点来了:即便查出了这些突变,也不代表你能用上药。有些突变,比如HER2突变,过去十几年里,几乎是“查出来没用”的代名词。

而即便是“热门突变”,能活用靶向药的患者,一般也只是短期延长生存期,最终依然逃不过癌症的魔爪。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能“立刻造药”?抱歉,医学研发不是你点个外卖就能送到家。一个新药的诞生,平均需要10~15年,耗资数十亿美元。

就算药研发成功,审批、生产、推广、定价等一系列流程下来,你等得起,癌细胞可等不起。

很多人一听到“不再药物治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患者放弃治疗,等死,家属哭成泪人。

这种“悲情剧本”,谁看了不破防?可现实并不总是这么单一,有些患者主动选择“停药”,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第一,癌症晚期,过度治疗可能适得其反。

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堪比酷刑,比如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皮疹、肝肾损伤等等。如果药物带来的“收益”远低于“成本”,那为什么还要坚持呢?难道活着的意义是为了受折磨?

第二,生活质量比生命长度更重要。有些人不想在病床上插着管子苟延残喘,而是希望在有限的日子里,过得更有尊严、更有意义。

与其用药物换几个月的痛苦时光,不如用这些时间陪陪家人、完成心愿,甚至吃顿想吃的火锅。

这种选择也有争议。有些人觉得,“只要能活下去,哪怕一天都值!”但另一些人则认为,“活着不是目的,如何活着才是重点。

”这就像是两种人生观的碰撞,没有对错,只有取舍。

不治疗了,科学还能帮到什么?

停药不等于放弃治疗,科学依然有办法帮你“减轻痛苦”。比如:

精准止痛:癌症晚期,疼痛是高频“伴侣”,但现代医学有很多止痛方案,从口服药到硬膜外阻滞,一应俱全。

心理支持:癌症折磨身体,还会摧毁心理。

专业的心理辅导、支持治疗,能帮患者和家属更好地面对疾病。

营养管理:合理的饮食能帮助患者维持体力,改善生活质量。

别再相信什么“饿死癌细胞”的谣言,癌细胞饿死之前,你自己先饿死了。

姑息治疗:减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这不是治愈,但绝对是“善终”。

医学的局限,为什么让人无奈?

医学的进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它的局限性同样刺眼。癌症研究耗资巨大,却依然有无数问题没能解决。

为什么某些基因突变没有靶向药?为什么有些药对别人有效,对自己无效?这不是医生偷懒,而是自然之复杂,远超人类理解。

有时候,医学就像一个“上限很低的游戏”,我们在拼命推高“通关进度”,却总被设定卡住。

而患者就是这个游戏的“玩家”,他们的生命,被困在一个个看似无解的BUG里。

结尾:活着,不止是为了活着

如果你正面临这样的选择:基因突变无药可用、不再治疗,那请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深度。

放弃药物治疗不等于放弃希望,反而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勇敢。

“病来如山倒,治病如抽丝;希望虽渺茫,仍盼有心知。

”愿所有患者和家属,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活出属于自己的尊严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中国癌症杂志

2. 《ALK融合基因在肺癌中的作用及治疗策略》,国际肺癌杂志

3. 《晚期癌症姑息治疗现状与挑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来源:医声老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