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春节 红红火火春节档

360影视 2025-02-01 05:55 2

摘要:图①: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图②:电影《唐探1900》剧照。 图③: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图④:电影《熊出没·重启未来》剧照。 图⑤: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剧照。 图⑥:电影《蛟龙行动》剧照。 以上图片均为片方提供

图①: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图②:电影《唐探1900》剧照。 图③: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图④:电影《熊出没·重启未来》剧照。 图⑤: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剧照。 图⑥:电影《蛟龙行动》剧照。 以上图片均为片方提供

呈现“走向深蓝”的梦想

电影《蛟龙行动》总出品人 于 冬

《红海行动》2018年大年初一上映后,成为中国实战军事动作大片的“天花板”,也让中国现代海军的形象和战斗力通过大银幕展现在世界面前。

在那之后,我们就开始准备续集。续集拍什么?当然还是要拍中国海军的故事。那么,还有什么是观众没看过的?答案是——核潜艇。就像林超贤导演说的:“中国必须有一部自己的核潜艇电影。”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决定打造中国第一部以核潜艇为主角的深海军事战争大片。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走向深蓝”正是中国梦的体现。而竭尽全力去完成一部影片,展现中国海军科技强军的目标、守护万里海疆和万家灯火的职责、不被任何困难击垮的战斗力,亦是作为中国电影人想要完成的挑战和想要实现的梦想。

我们用了7年时间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去“造核潜艇”,去拍摄很少展现在大众面前却无比重要的潜艇部队。我们从零开始1∶1打造了4艘潜艇,其中的龙鲸号潜艇,长120米,高15米,近万平方米的摄影棚都放不下,只能搭建在室外。影片中还呈现了许多全新的武器装备,例如飞行器、机器狗、16余种百发以上的鱼雷,等等。当演员们第一次来到影片中的基地时,都为这种真实和宏大而震撼。

潜艇部队被称为“最神秘的部队”,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们早已习惯保持沉默。但是那天,我们带着《蛟龙行动》去北海舰队放映时,潜艇指战员眼中的激动、骄傲和自豪让我们相信:这7年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值了!

现在,我们把它交给了2025年春节档。衷心希望它能和春节档的其他电影一起,给观众带来一场高质量的、百花齐放的、令人满意的光影盛宴。

我们为什么拍“射雕”

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总出品人 傅若清

68年前,金庸先生的作品《射雕英雄传》开始连载,从此掀开了武侠小说的新纪元,一个纵横东西南北、贯穿历史叙事的“射雕江湖”被构建起来。时间并未使其蒙尘,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精髓越发闪光,也让我更坚定了要把它拍出来的信念。

初衷很简单。

其一是始终未变的家国情怀。郭靖之名,来自“靖康耻”,在故事之初,《射雕英雄传》就已奠定了家国大义的基调。这种质朴的情感今天仍能触动人心,引领观众去深思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也是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选择原著第三十四至四十章进行拍摄的缘由,此段讲述的正是郭靖面对家国做出重要抉择的过程。电影中,我们一直在用心用情地解答:是什么驱动一个江湖中的普通年轻人成为“大侠”,又是什么给予了他武功之外的力量,敢于张开双臂,挡在百万军队面前,去誓死保护自己身后这片山河。

其二是平凡人物的珍贵弧光。郭靖这个人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侠”,他资质平平,多是凭借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逐渐取得武学成就。这让每一个正在奋斗的平凡人都能产生共鸣。在郭靖的成长道路上,无论江湖多么艰险、前路如何曲折,他始终保持初心,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这样的秉性在任何时代都是珍贵的。希望通过电影对人物的立体呈现,给予人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担当,成为自己心中的“侠之大者”。

最后是武侠这一类型题材的独特性。在百余年的影史长河中,武侠类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内容融合了中华武术、东方哲学和中国精神,绚烂多彩、蔚为大观。我希望借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向当下观众传递这种精神内涵。

深耕电影行业多年,我总能感受到光影给予我们的力量,而武侠亦有这样的能量。愿每一位观众,在走出影院的那一刻,都能带着一颗更加坚定的心,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壮阔人生与山河岁月。

小哪吒能否不负等待

本报记者 任姗姗 岳小乔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前,导演饺子(本名杨宇)“心情很忐忑”。

2019年夏天,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影片对经典神话的创造性改编,击中广大观众的心弦,以超过50亿元的总票房创造国产动画第一的好成绩,也让动画迷喊出了“国漫崛起”的热血宣言。从此,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导演饺子走进大众视野。

5年多后再相见,小哪吒能否不负等待?

“我们做动画的心态是宁缺毋滥。第一部是‘死磕’出来的。观众给了我们做第二部的机会,随随便便端上桌,不符合我们的追求。我们也相信,观众不会拒绝有诚意的作品。”饺子说。

第一部,66次剧本修改,1400多个特效镜头,由约1600位动画制作人员共同成就。第二部,角色数量是第一部的3倍,特效镜头近2000个,主创团队达4000余人。

第二部故事体量全面升级,艺术创新的难度更大。影片中有一场陈塘关大战的打戏,时长约1分钟,分镜画了半年。让创作人员“崩溃”的要求在于,“让手上拿6把剑的章鱼,跟拿一把剑的李靖打,还打不过。”“洪流对战”是最难的一场视效,因为要呈现两军对战像海浪一样互相翻涌的视觉效果,被制作人员戏称为“智能的海浪翻涌出东方的美感”。因为难度太大、工期紧张,制片人曾跟饺子商量能否把海妖身上的锁链去掉,或者换成若隐若现、时隐时现的方式。饺子却坚持,锁链对海妖的束缚与影片主题息息相关,所以不能让步,也不能偷懒。

“我们一直在寻求突破,所以不给自己留后路,一开始就设定一个‘完不成’‘够不到’的目标,然后拼命去‘跳’、去‘够’、去‘顶’。”饺子说,踮着脚尖渐渐够到那个地方,大家的自信会逐渐高涨,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不断提高难度,并且拼尽全力去完成,对国产动画行业人才储备、产能提高及技术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国漫”就是在实现一个又一个“不可能”中崛起。

“创作是一群人的长跑。”坐在我们对面的饺子,穿着一件旧毛衣,眼神里闪耀着自信的光。“创新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动画人一起奔跑,还有观众的支持,创作中的孤独、焦灼、自我怀疑,所有的一切便不再是煎熬。”

“熊大,我们终于走到蛇年了!”

电影《熊出没·重启未来》总出品人 尚琳琳

2014年,《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开启大银幕之旅,至今《熊出没》系列电影已连续11年陪伴孩子们度过春节。

比电影更早,2012年,《熊出没》在各大电视台播出,两头熊阻止伐木工的欢乐故事就此展开,“熊大、熊二、光头强”这几个名字逐渐为人熟知。基于此,我们制定了一个长远计划:电视动画片、电视电影、院线电影等多形态内容徐徐展开。《熊出没》进入无数家庭的美好回忆,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5年前,我们开创了《熊出没》科幻电影系列。2021年上映的《熊出没·狂野大陆》是探秘基因的奇幻之旅,2022年《熊出没·重返地球》是勇闯浩瀚星际的征途,2023年《熊出没·伴我“熊芯”》初探人工智能,2024年《熊出没·逆转时空》穿梭时空……

《熊出没·重启未来》则是《熊出没》科幻电影五部曲的终章。影片构建了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未来世界:光怪陆离的孢子丛林,穿梭赛博重工的末世之都……虽然是科幻题材,但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努力扎根现实生活。小亮和光头强代表着两面。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压力,感到迷茫,有时也会像光头强一样对现实妥协,然而,小亮身上所展现出的坚持与信念,唤起了我们心中的勇气和希望。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12年前,《熊出没之过年》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熊大,这都走到蛇年了”。如今,我不禁感叹:“熊大,我们终于走到蛇年了!”一轮生肖已经走过,作为创作者,我们为12年来的努力和成长而骄傲,也为获得观众的肯定和支持而欣慰。希望《熊出没·重启未来》能给予人们力量,拾起重启未来的勇气,坚定地拥抱生活、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讲一个“唯有自强”的故事

——访电影《唐探1900》导演陈思诚

本报记者 赵偲汝

从2015年电影《唐人街探案》上映至今,“唐探”系列已有3部电影与观众见面,其中两部在春节档上映。故事里的唐仁、秦风这对搭档走南闯北,破解谜题,破译人心,给观众带来欢乐,也沉淀下一些思考。今年春节档,电影《唐探1900》的叙事时空辗转到100多年前,讲述唐仁和秦风的先人们在异域他乡的一系列遭遇,以及所受到的心灵撞击。

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电影如何能雅俗共赏、喜闻乐见?怎样看待当下电影创作与观众需求的关系?《唐探1900》上映前夕,导演陈思诚分享了创作经过和幕后故事。

记者:之前的“唐探”系列故事在时空上与现实同步,这次为何将时间线设定在1900年?

陈思诚:1900年是一个大变局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急剧发展,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我看过1900年世界博览会的历史照片,人类想象力的爆发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进入唐人街的历史,兴奋感扑面而来,在寻找历史资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个故事。

电影是拍给当下观众看的。希望大家看完这部电影,想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在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强烈感受到,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其他人身上,唯有自强,方能无畏。

记者:《唐探1900》将中医的“望闻问切”化用到探案思路中,您是如何找到这个结合点的?

陈思诚:我们最初的设定是想找一个职业,既能跟侦探联系在一起,又不完全是侦探这个行当,于是想到了中医,中医的“望闻问切”与破案方法异曲同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用在电影里的太少。近期很火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就巧妙运用了传统古建置景,其实还有很多传统文化元素亟待开发利用。

记者:影片中的很多场景,诸如有轨电车、中国大戏院等,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这些1900年的风貌是如何被艺术化还原的?

陈思诚:建城是这部电影最难的部分,内外景都严格按照剧本要求。比如说中国大戏院的内景,影片中表演魔术的机关口都是切实可用的。我们追求视听的真实感,观众看到的影片效果,是无数个部门在细节上追求极致的集体创作成果,从中也能看出电影工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记者:您怎么看近几年中国电影春节档以及电影市场的变化?

陈思诚:春节档是测试中国电影最深水位的一个档期。众口难调,我愿意为市场拓宽可能性而尝试,哪怕付出一些试错成本。

看中国神话 过中国新年

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制片人 罗珊珊

从2014年6月“封神三部曲”首次剧本策划会召开,历经筹备、拍摄、后期制作,至今已走过10年。“封神”作为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背后是商周之变历史阶段。电影取材自《封神演义》和《武王伐纣平话》。我们力求以当代价值观和现代电影语言为观众讲述一个瑰丽的神话故事。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是三部曲中承上启下的一部。在这一部中,观众可以看到前作隐藏的暗线伏笔,也能看到在新的主题之下,人物的成长与变化。影片主题是“西岐保卫战”,展现了西岐军民守护家园、守护信仰的过程,充满力量与勇气。

视觉呈现上,影片努力使用贴近现代人审美习惯的视觉表达,融合元末明初水陆画、商周青铜器和宋人山水的美学元素,让传统题材焕发出新魅力。剧组到各地的博物馆进行采风,从文物中汲取灵感,融入影片的服装道具、场景布置等方面。影片中,邓婵玉的角色设计灵感源于殷商时期的妇好,魔家四将的形象设计取材自唐代《八十七神仙卷》中的人物,昆仑仙人形象的设计灵感来自元明道教水陆画中的人物造型。为营造更真实的环境氛围,我们建起一座面积达200亩的西岐城。

“看中国神话,过中国新年”,期待观众走进电影院,开启一段充满热血与温情的神话之旅。

创造共同的文化记忆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王 昕

正月里和亲朋好友一起走进影院,在浓烈的节庆氛围中,品评新鲜出炉的影片,已成为新的年俗。合家欢电影也应运而生。

“合家欢”所倡导的电影形态,能够在保证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基础上,打动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创造一种共通的情感体验。广义的合家欢电影,不仅仅是“家庭友好型”或“儿童友好型”,更是一种“团圆”电影。不难发现,合家欢电影的魅力在于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在不同的电影剧情背后,潜藏着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梦想、勇气、牺牲、亲情、友情等等。这些在倦怠生活中可能遭遇磨损的价值有着跨越文化、地域和年龄的生命力。

无论是在繁忙喧嚣的大城市,还是汇聚了返乡人群的小地方,优秀的合家欢电影都能通过美妙而新鲜的故事,将面临多种生活挑战、有着不同人生境遇的人们凝聚起来。

我们身处一个文化消费的分众时代。不同年龄阶段、教育背景、文化认同的人们,在生活节奏、兴趣爱好上有着巨大差异。合家欢电影因此成为一种重要媒介,在节庆时刻为我们提供一座跨越时空、文化和代际的桥梁。

优秀的合家欢电影,不仅是上映时段的重要谈资,也更新着集体记忆的文化数据库。当我们回忆一部影片,就会想到和家人、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由此,合家欢电影在不断创新的讲述中,参与创造着新一代人的文化归属和共同记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1日 08 版)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