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一度新春佳节之际,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奔波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奔赴故土家乡,回到魂牵梦萦之地、心灵安放之所。一个个温馨故事洋溢着千家万户的温暖,演绎着人间至美的深情;一幅幅幸福画卷彰显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欢乐祥和,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凝结为中华文化
培育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胡凯红
一年一度新春佳节之际,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奔波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奔赴故土家乡,回到魂牵梦萦之地、心灵安放之所。一个个温馨故事洋溢着千家万户的温暖,演绎着人间至美的深情;一幅幅幸福画卷彰显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欢乐祥和,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凝结为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家家幸福安康的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推动家庭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作出重要论述和全面部署,深刻阐明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揭示了家庭与个人、社会、国家,家风与党风、政风、社风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为什么抓、抓什么、怎么抓的重大课题,为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经常走进百姓家,扶炕问冷暖,揭锅看米粮,关心家庭生活,共话家国情怀,点赞优良家风,祝愿家家圆梦,温暖人心、点亮明灯,为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做出了表率、树立了典范。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朴素直白的话语直抵人心,生动鲜明地阐明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道理,阐明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有了亿万家庭的安稳才有国家的安定,有了亿万家庭的兴旺才有国家的强盛。家庭文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建设家庭文明就是抓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就是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基垒台。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是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折射出“以和为贵”、“礼让为先”的优秀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桐城考察时高度评价“六尺巷”典故,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家庭文明是反映社会文明的晴雨表。文明礼让、绿色低碳等社会风尚,需要在家庭生活中首先养成;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文明实践,欢迎一家老小齐上阵。一个家庭,如果夫妻失爱、孩子失教、老人失养、邻里失和,不仅谈不上幸福美满,还会激发家庭矛盾,影响涵养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抓好家庭文明这个基本、基础。
2023年5月,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3年“最美家庭”先进事迹。王亚平等10户家庭光荣入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供图)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国家和社会的幸福指数,首先体现为家庭的幸福指数。一个充盈爱和温暖的家庭,能够给人以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一个注重家庭教育、传承优良家风的家庭,能够鼓舞人不懈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家庭和睦、亲人相爱,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真诚追求,推进家庭文明建设顺民意、得民心。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良好的家庭建设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永恒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在家庭中孕育,并通过家训家规等载体和言传身教等方式传诸后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古往今来,许多立德立功立言的先贤仁人,莫不受益于良好家风的熏陶培养。比如,四川省眉山市的三苏祠内,一鼎铜钟上铭刻着“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十六个字,集中体现了苏洵、苏轼、苏辙“一门三学士”孕育的优良家风,彰显出泽被后人的精神滋养力量。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要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汲取“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少年强则国强,今天孩子是什么样,未来中国就是什么样;今天孩子的素质,决定着未来民族复兴的成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青少年时期是思想行为、价值理念形成的关键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实现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长治久安,必须抓好家庭文明建设,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帮助他们把身体搞得棒棒的、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塑造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深刻把握家庭文明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这些重要论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的生动体现,深刻阐明了家庭文明的丰富内涵。
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家国一体、家国同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优良传统有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岳母刺字”等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反映了一脉相承的价值认同。这一优良传统在今天也有鲜活的时代叙事,医护人员白衣执甲抗击新冠疫情,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边防官兵流血牺牲捍卫祖国利益,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要深刻把握这些丰富内涵,引导4亿多家庭14亿多人民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把爱国爱家统一起来,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千古名句,表达了中国人对家的依恋,熔铸其中的是浓浓亲情。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相濡以沫的文明家庭,他们身上体现着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忠诚奉献的家庭美德,彰显着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要深刻把握这些丰富内涵,引导和鼓励广大家庭行动起来,共同为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而努力,使家庭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出发地和加油站。
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蕴含着向上向善的因子。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对家庭成员的伦理要求;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是对家庭成员的责任教育。我们党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吉鸿昌、左权、赵一曼等抗战英烈的家书家信,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先锋模范的家庭美德,无不展现红色基因的鲜明特质,无不诠释革命精神的无我境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承载着浓郁的中华伦理,涵养着孝老爱亲、礼让睦邻、慎终追远的家风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文明内涵,比如,云南剑川县、宁夏隆德县、江西莲花县等地楹联文化底蕴厚重,内容涵盖爱国爱家、崇文重教、山水田园等,承载着端正家风和淳朴民风。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要深刻把握这些丰富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传承革命前辈红色家风,建设新时代家庭文化,以德治家、勤俭持家、崇文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
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大家庭的温暖,应当成为广大家庭成员的内在追求。家庭成员平等相待、互相关爱,家庭氛围温馨和谐、尊老爱幼,家庭困难共同担当、不离不弃,体现了家的港湾功能,时代变迁、社会变化都不曾改变人们对家的热爱、对家的渴求。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顺应城乡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改进创新创建文明家庭、评选“五好家庭”、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群众性实践,努力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同国家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要深刻把握这些丰富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民惠民利民体现到工作各方面,发动广大家庭、亿万民众广泛参与、主动参与,在共建共享美好家庭生活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培育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会同全国妇联等部门合力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出台《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评选表彰两届全国文明家庭,示范带动全国上下学习文明家庭、争创文明家庭,有力推动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广为传扬,在全社会树立起鲜明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标杆。
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教育引导,拓宽参与渠道,启发群众自觉,持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推动亿万家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秉持高尚的道德理念、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培育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为重点持续加强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努力营造家庭文明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各级各类媒体常态化设立家庭文明建设专栏专题,充分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互动访谈、公益广告等形式,充分发挥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综艺、网络直播等传播快、流量大的特点,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面向城乡基层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进来,讲述自家故事,褒扬邻里家风,分享家教心得,激发人们建设家庭文明的内生动力。这些年,一批弘扬真善美的家庭主题文学、影视剧、网络节目受到热捧,反映了新时代家庭文化的无穷魅力和蓬勃生命力。要激励家庭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推出更多有道德有温度、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用精彩的故事、丰满的人物、鲜活的语言表现家庭亲情、传递人间大爱。中国人的家庭情怀、家庭美德是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和显著标志,要讲好中国家庭故事,展示中国家庭文明,更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人民出版社 供图)
抓实文明家庭创建。以启动新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创建为契机,总结创建经验,把握创建规律,改进创新体制机制,既优化文明家庭创建的思路举措,又在政策导向、指标体系等方面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融合配套、相互促进,示范带动评选“五好家庭”、寻找“最美家庭”和建设书香家庭、廉洁家庭、绿色家庭等活动,持续做大文明家庭创建的蓄水池和后备队。积极适应家庭结构新变化、家庭生活新需求、家庭发展新特点,研究新情况破解新问题。比如,针对传统大家庭数量减少、核心家庭增多情况,扩大家庭文明建设的覆盖面和参与度;针对日益突出的“一老一小”问题,推动创建工作与民生政策更好结合,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秀传统文化;针对青壮年家庭成员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问题,加强关怀帮扶,帮助解决子女教育、居家养老等“急难愁盼”,使创建工作更接地气、更贴民心。搭建文明家庭创建的社区平台,与文明小区、文明楼院创建相结合,引导人们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慈善捐助、义务劳动、社区服务等爱心公益活动,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注重发挥文明家庭示范引领作用,在践行家庭美德、建设家庭文明方面做好表率,加强对文明家庭的礼遇帮扶,增强文明家庭的影响力美誉度和文明家庭创建的吸引力感召力。
提升家庭教育实效。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有的家长重智轻德,子女成绩好就“一好百好”,忽视生活能力锻炼和道德品质培养;有的家长不会教育孩子,要么专制灌输,要么溺爱包办,要么忽视放任,“缺席的爸爸”、“焦虑的妈妈”教育出“失控的孩子”;还有一些家长不能以身作则、正确示范,语言粗鲁、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甚至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给子女成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通过开设家长课堂、举办家庭讲座、推出网络微课等方式,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广大家长准确把握家庭教育的中心任务,把品德教育、人格养成摆在首位,帮助孩子从小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把劳动教育、劳动实践贯穿家庭教育全过程,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帮助他们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从小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好习惯。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多与孩子平等交流沟通,多给孩子支持鼓励,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让孩子在朝夕相处的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熏陶、健康茁壮成长。
2024年9月29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举办“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共绘家庭教育同心圆”庆国庆主题活动,小朋友们以舞蹈、合唱等文艺展演形式,展现诚信、孝顺、勤奋、节俭等家风家训正能量(视觉中国 张国荣 摄)
用好各类阵地资源。家庭文明建设既要立足家庭自身,也要跳出家庭看家庭,统筹用好各类阵地资源和载体手段,营造各方支持、人人参与的社会环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以家庭文明建设为主题,以提供暖心服务为切入点,围绕传承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积善有余庆、忠厚传家久等观念,围绕宣讲家风故事、弘扬革命前辈优良家风和传播新型婚育文化、培育现代家庭生活理念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运用生活化的场景、日常化的活动、具象化的载体,推动优良家风在家庭中生根,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用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把家庭文明建设的内容有机融入党史、国史、军史的展陈展示、讲解解说和活动设计之中,探索开展面向家庭的故事宣讲、主题活动、瞻仰游览,教育引导人们增强家国情怀。家庭在移风易俗、建设社会文明风尚中具有“细胞”作用。一段时间以来,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在一些地方反弹回潮、潜滋暗长,加重群众负担,扭曲优良家风,影响社会风气。要从家庭文明建设入手,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制度约束、舆论监督等举措,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等手段切实推动解决。立足乡村熟人社会人际关系紧密的特点,用好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力量,发挥“文明积分”、“道德银行”、“道德红榜”等激励作用,推动新风良俗在农村家庭和农民群众中形成共识、蔚然成风,以良好家风涵育文明乡风。
强化示范引领作用。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虽然身份岗位、成长经历、具体事迹各有不同,但普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庭温馨、家人和睦、家风优良。在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中,要善于将其个人的成绩与家庭的奉献融合起来,将其个人的事迹与家庭的幸福结合起来,让先进典型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产生共鸣、形成共振,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那些因贪腐被查处的党员干部,大都是家风不正、家教不严,上梁不正下梁歪,不仅殃及儿孙,而且贻害社会。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自觉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崇德治家、廉洁齐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养分,带头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行为,过好家庭关、亲情关,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以醇正的家风涵养清朗的党风政风社风。用好革命前辈家训、家书、家规这些鲜活生动的教材,通过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宣传展示等方式传承弘扬、激发共鸣,引导党员干部做家风建设的表率,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家庭文明建设事关家家幸福安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担负起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牢牢抓在手上。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多方联动、各展所长、共建家庭文明的良好局面,引领带动亿万家庭践行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建功立业。
来源: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