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部的肺癌组织学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比例最大,约占全部肺癌的80%,自然就成为肿瘤疾病诊疗研究中的重点、焦点和热点内容。
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部的肺癌组织学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比例最大,约占全部肺癌的80%,自然就成为肿瘤疾病诊疗研究中的重点、焦点和热点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一种被称为靶向治疗的抗肿瘤模式首先在肺癌治疗上被应用起来。对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基因检测,对于确定具有诊断和治疗意义的驱动基因突变,有选择性的使用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的使用,极大的改善了肺癌患者的疾病诊疗情况,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最为关键的是这样的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很低,患者的耐受性满意。
但是,随着靶向药物治疗的不断丰富,我们也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那就是在很多口服靶向治疗药物的患者中,有的人明明也具有了明确的驱动基因检测阳性,可是使用靶向治疗的效果却不是很好,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快就出现了复发、转移,或者是原本治疗有效的案例很快就出现了耐药,面对着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纳闷到,都是口服靶向药物,疗效怎么就差异这么大呢,难道这就是所谓的靶向药物治疗疗效上也存在着“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吗。
说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驱动基因检测,目前在临床上,我们已经发现的,临床上常见的,肺癌驱动基因已达到几十种之多,主要包括EGFR、ALK、ROS-1、HER-2、MET、RET、KRAS、NTRK、BRAF等等。在临床上,针对这些突变的驱动基因检测结果,在临床上已经存在有众多的靶向治疗药物可供选择。不只是如此,目前每年都还会有数以十种、十几种的新型靶向药物正处于研发、面世阶段。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结果,才导致肺癌的疾病诊断、基因检测、治疗选择,诊疗疗效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肺癌疾病的治疗上也是达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治疗局面。
但是,在临床疾病诊疗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如部分患者的组织学检测中,同样都是具有着基因突变的结果,但是,患者的治疗效果却是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这其中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对于那些具有着一种或者是几种不同的基因突变,难道在治疗选择上还会具有着很大的差异吗。
要解释这样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在临床上,我们时常就会听到一个被称为“肿瘤异质性”的特别概念。说到肿瘤异质性(Tumor heterogeneity),其实他是恶性肿瘤细胞所特有的细胞生物学特征之一,是肿瘤组织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多次细胞的分裂、增殖,产生的子细胞即包留了上一代细胞所固有的分子生物学或者基因方面的特征,又会导致部分内容发生一定的改变,按照这样的改变的发生,就可以使得肿瘤在生长速度、侵袭能力、对药物的敏感性、预后等各方面产生差异,或者是发生有别于上一代细胞的特征。
简单点说,这就是在同一肿瘤组织中,可以存在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基因型或者是不同亚型的细胞。因此,在同一种肿瘤的不同个体身上可表现出不一样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甚至是在同一个体身上的肿瘤细胞也可以存在有不同的特性和差异。看着这样的差异,是不是又印证了肿瘤组织、基因、变化上同样存在着“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特点呢。
来源:肿瘤专家高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