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杰|从河南春晚的逆袭 看央视春晚的困局

360影视 2025-02-01 09:46 2

摘要:在春节的文化大餐中,春晚是毫无争议的“满汉全席”,是阖家团圆时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正因如此,它理应承载全体国人的情感与期待,也是泱泱大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一记沉重的耳光,当河南春晚以雷霆万钧之势火爆出圈,一路高歌猛进,收获无

从河南春晚的逆袭 看央视春晚的困局

作者 苏清杰

在春节的文化大餐中,春晚是毫无争议的“满汉全席”,是阖家团圆时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正因如此,它理应承载全体国人的情感与期待,也是泱泱大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一记沉重的耳光,当河南春晚以雷霆万钧之势火爆出圈,一路高歌猛进,收获无数赞誉之时,央视春晚却在质疑与吐槽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二者的巨大反差,宛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敲打着人们对春晚的固有认知。

河南春晚,堪称近年来文化领域杀出的一匹超级黑马,它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一场对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与大胆创新的胜利狂欢。先看那石破天惊的《唐宫夜宴》,一群灵动俏皮的唐俑少女,从尘封的历史画卷与古老的博物馆壁画中破壁而出,她们迈着娇憨的步伐,身姿轻盈,神态鲜活,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仿佛带着千年前大唐盛世的烟火气。舞台特效的加持更是神来之笔,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无缝对接,让观众仿若穿越时空,置身于热闹非凡的大唐宫廷宴会,亲眼目睹那歌舞升平、繁华昌盛的盛景。再瞧那令人拍案叫绝的《洛神赋》,在波光粼粼的水下世界,舞者水袖飘飘,恰似曹植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洛水之畔袅袅而来。AR技术营造出如梦如幻的光影效果,将神话世界的浪漫与奇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沉浸其中,如痴如醉,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那跨越千年的独特魅力。还有《天地之中》,把河南登封独特的历史文化地标巧妙地融入现代艺术表演之中,从古老的嵩阳书院,到承载着武术传奇的少林,再到神秘的观星台,节目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将华夏文明根源的厚重与深邃,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让人们对这片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土地,充满了敬畏与自豪。

反观央视春晚,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演绎上,说是一塌糊涂一点都不为过,如同一个迷失方向的行者,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戏曲节目,年复一年,翻来覆去都是那几段老掉牙的经典唱段,毫无创新与突破。演员们在台上声嘶力竭地唱念做打,可台下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却听得昏昏欲睡,如坐针毡。这哪里是在传承传统文化,分明是在把传统文化往“死胡同”里逼,让那些本就对戏曲艺术缺乏了解的年轻人,更加敬而远之。舞蹈节目更是重灾区,舞台布置得金碧辉煌,演员服饰华丽无比,可舞蹈动作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却生硬得像两块被强行捆绑在一起的石头,毫无美感与协调性可言。就拿某个号称展现传统文化的舞蹈来说,演员们身着华丽的古装,动作却杂乱无章,毫无文化底蕴与艺术美感,完全就是一场毫无灵魂的肢体大杂烩,白白浪费了精美的服饰和斥巨资打造的舞台资源,有网友说这不是对传统文化褒扬,而是对传统文化最彻底的亵渎。

在节目创新方面,河南春晚堪称先锋中的先锋,是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无畏开拓者。它每年都在大胆尝试各种新奇的节目形式,从打破次元壁的虚拟偶像与真人演员的跨界合作,到利用实景打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参与到历史文化的奇妙旅程之中。这些创新举措,就像一阵清新的春风,吹进了观众日益审美疲劳的心田,不仅满足了观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更让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姿态,走进大众的视野,在年轻一代中成功“圈粉无数”,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而央视春晚呢?简直成了“老梗回收站”和“套路博物馆”。语言类节目深陷陈旧套路的泥沼,多年来不思进取,对社会热点总是不闻不问,对现实问题的反映至多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小品剧情脱离生活实际,悬浮空洞,笑点生硬尴尬,就像过期的面包,难以下咽。演员们在台上卖力地插科打诨、挤眉弄眼,可观众在台下却一脸冷漠,内心毫无波澜,甚至忍不住吐槽。歌曲节目风格单一,旋律平淡无奇,歌词空洞乏味,内涵没有,感染力自然也就欠缺,很难诞生能够传唱大街小巷、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舞蹈节目编排中规中矩,毫无独特创意,就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毫无特色的产品,毫无亮点,毫无记忆点,观众看完就忘,根本激不起一丝情感的涟漪。这样的节目质量,如何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又如何能留住观众的心?

在与观众互动方面,河南春晚更是把央视春晚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在这个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河南春晚团队就像一群热情的倾听者,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平台收集观众的反馈和建议,他们认真对待观众的每一条评论、每一个建议,根据观众的喜好和期待,及时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这种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让观众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参与感满满,自然对节目多了一份喜爱与支持,河南春晚也因此越来越贴近观众,越来越受欢迎。

央视春晚却依然端着“老大哥”的架子,高高在上,与观众之间隔着一道厚厚的“围墙”。在节目策划和制作过程中,很少深入调研观众需求,仿佛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完全不考虑观众的感受。播出后面对观众铺天盖地的批评和建议,反应迟缓,改进措施也如同隔靴搔痒,根本不把观众的问题当回事。观众感觉自己的声音被忽视,热情被一次次浇灭,不满情绪先是星之火,后已如熊熊烈火越烧越旺。长此以往,央视春晚在观众心中“老大哥”的地位岌岌可危,曾经那个让全国人民翘首以盼、万众瞩目的文化盛宴,如今无疑是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央视春晚理当借鉴河南及各地春晚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春节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再浮于表面。大胆创新节目形式,摒弃陈旧套路,积极运用新科技、新元素,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更要用心倾听观众声音,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反馈,根据观众喜好调整节目,拉近“老大”与观众的距离。

唯有如此,央视春晚才有可能重拾往日辉煌,再次成为连接全球华人情感的文化纽带,让春节这一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在春晚舞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续写出属于春晚的传奇华章。

作者简介:

苏清杰,鲵龄源发明人。军旅16年,两次荣立二等功,八次三等功,曾在中央级报刊刊稿3000余篇。离开部队后先是在两家知名医学院校任中医疑难病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后在全国性公益基金管委会任常务副主任、主任,并两次列入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现柏年中科首席科学家,深圳国际旅居康养协会名誉会长、专家团首席专家。并有《国医大解读》等9部书稿出版,其中《临床血流变学》(合著)列为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汉语编程基础》(合著)列入全国280多家大中院校计算机专业必修或选修教材。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