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深秋,在延安窑洞内,毛主席提笔写下重要指示:"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培养革命青年。"这份寥寥数语的指示,开启了一所红色师范院校在东北大地上的教育传奇。
1945年深秋,在延安窑洞内,毛主席提笔写下重要指示:"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培养革命青年。"这份寥寥数语的指示,开启了一所红色师范院校在东北大地上的教育传奇。
这所学校,就是如今声名远播的东北师范大学。
七十余年过去,东北师范大学已从最初的革命火种,发展成为一所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等师范院校。
这一路走来,这所高校如何紧靠师范类,就能赶超985的?
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党和国家将目光投向了百废待兴的东北地区。毛泽东主席指示延安大学向东北迁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播撒革命火种。1946年2月,在东北局的直接领导下,一所名为"东北公学"的高等学府在本溪市诞生,这便是东北师范大学最早的雏形。
战火纷飞中,学校辗转于安东、通化、吉林、长春、哈尔滨等地,最终暂时落脚佳木斯。1948年7月,随着东北解放区的扩大,学校迁至吉林市,与当时的吉林大学合并,沿用"东北大学"校名。这段颠沛流离的办学历程,不仅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更为学校注入了独特的红色基因。
1950年4月,为适应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学校正式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这一新的校名,既是对学校办学定位的明确,也是对培养新型教师队伍这一历史使命的郑重承诺。
"人民教师的摇篮"——这是东北师范大学最让人引以为豪的称号。从建校之初到现在,学校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育工作者。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东北师大已为全国培养了超过30万名专业教育人才,其中包括特级教师264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1200余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380余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东北师大对教育事业的坚守与贡献。
在教育部2023年公布的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东北师大的教育学位列全国前茅,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学校独特的"双课堂"育人体系。第一课堂中,600余门"创造的教育"示范课程为师范生打开教育视野;第二课堂里,"见习+实习+研习"的实践体系让未来教师在真实环境中茁壮成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立于2009年的厚普公益学校。14年来,这个由东北师大学子自发创办的公益组织,已为全国100多所中小学提供了67万小时的助学服务,累计帮助6万余名困难学生。这一数据,不仅是对东北师大育人成效的最好印证,更展现了东师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责任担当。
教育学科是东北师范大学的立校之本,但绝非全部。经过70余年发展,学校已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基础学科为支撑、新工科为增长点的多学科发展格局。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北师大共有7个学科获得A类评估,位列全国高校第33位。其中,除教育学外,统计学、生态学、世界史、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均跻身全国一流行列。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持续的学科建设投入。
目前,东北师大已建设完成18个国家级、部委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部委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在2023年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高等教育2项、基础教育4项,展现了学校在教育教学领域的突出实力。
秉承"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东北师范大学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学校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5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设立了多个国家级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在硬件设施方面,东北师大的自由校区和净月校区均实现了智慧化升级。数字图书馆、智能体育馆、现代化教学楼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师生提供了一流的学习生活环境。特别是近年来投入使用的"智慧教室",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完美融合,为培养新时代教育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回望七十余载办学历程,东北师范大学始终与国家命运与共,与时代同行。从延安精神的传承者到教育创新的践行者,从区域教育的领航者到国际交流的推动者,东北师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扎实、作风踏实、为人朴实"的师大品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北师范大学将继续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