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2号反骨仔:哪吒成名前干的那些缺德事!

360影视 2025-01-31 17:24 2

摘要:在大众的认知里,哪吒通常是那个脚踩风火轮、手持火尖枪,与邪恶势力英勇对抗的正义小英雄。他的形象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是勇敢和正义的化身。无论是《哪吒闹海》中不畏强权,勇斗龙王的小英雄,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打破命运枷锁,拯救陈塘关的魔童,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大众的认知里,哪吒通常是那个脚踩风火轮、手持火尖枪,与邪恶势力英勇对抗的正义小英雄。他的形象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是勇敢和正义的化身。无论是《哪吒闹海》中不畏强权,勇斗龙王的小英雄,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打破命运枷锁,拯救陈塘关的魔童,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影视作品中的哪吒,总是以善良、勇敢、正义的形象出现,深受大家的喜爱。

然而,当我们翻开古代典籍,深入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时,一个截然不同的哪吒形象逐渐浮现。在书籍的记载中,哪吒的行为和性格与我们所熟知的形象大相径庭,他的狠毒、毒辣、黑暗,以及乱杀无辜、惹是生非的行径,令人震惊不已 ,完全颠覆了我们的童年滤镜。

七岁那年,酷热难耐,哪吒来到东海边玩耍。他迫不及待地跳进九湾河,取下太乙真人赐予的混天绫在水中肆意搅动 。这混天绫可非寻常之物,它威力巨大,仅仅是在水中轻轻一摆,便掀起了滔天巨浪,河水被映照得通红,整个东海都为之震动,龙宫更是摇摇欲坠 ,仿佛随时都会坍塌。《封神演义》原书中提到:“哪吒将此宝放在水中,把水俱映红了。摆一摆,江河晃动;摇一摇,乾坤动撼。那哪吒洗澡,不觉那水晶宫已晃的乱响。” 从这段描写中,便能感受到混天绫的强大威力以及哪吒玩水时的肆意妄为。

龙宫的剧烈晃动让龙王敖光大为震惊,他赶忙派遣夜叉李艮前去查看情况。夜叉从水中探出脑袋,只见一个小孩正在洗澡,搅得河水不得安宁,便大声呵斥:“那孩子将什么作怪东西,把河水映红?宫殿摇动?” 哪吒见夜叉模样丑陋,出口便骂:“你那畜生,是个甚么东西也敢说话?” 夜叉被这无端的辱骂激怒,挥舞着大斧朝着哪吒砍去。哪吒却毫不畏惧,身手敏捷地一闪,轻松躲过了这致命一击。随后,他取下乾坤圈,猛地朝着夜叉扔去。这小小的乾坤圈看似不起眼,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比一座大山还要沉重。可怜的夜叉,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乾坤圈击中,脑浆四溅,当场毙命。哪吒看着死去的夜叉,不仅没有丝毫愧疚,反而笑骂道:“把我的乾坤圈都污了 。”

龙王得知夜叉被杀,顿时暴跳如雷,立即派三太子敖丙前去捉拿哪吒。敖丙骑着逼水兽,手持方天画戟,气势汹汹地来到哪吒面前,质问道:“你打死我家夜叉,该当何罪?” 哪吒毫不畏惧,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行为,还不屑地说:“你原是敖光之子,若恼了我,连你那老泥鳅都拿出来,把皮也剥了他的 。” 如此嚣张的话语,彻底激怒了敖丙,他挥舞着方天画戟,朝着哪吒刺去。哪吒也不甘示弱,迅速祭出混天绫。混天绫在空中瞬间展开,化作火块千团,将敖丙紧紧裹住。紧接着,哪吒又拿出乾坤圈,狠狠地砸向敖丙。敖丙不敌,被乾坤圈击中脑门,当场丧命,死后现出原形,原来是一条小白龙。

哪吒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做出了一个更加令人发指的举动 —— 剥皮抽筋。他残忍地将敖丙的龙筋抽出,准备拿回去给父亲束甲。在他看来,龙王三太子的性命似乎一文不值,自己的行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龙王敖光看着儿子的龙筋,悲痛欲绝,心中的愤怒如同熊熊烈火般燃烧。他决定前往天庭,向玉皇大帝告状,讨回一个公道。哪吒得知龙王要去天庭告状,心中不免有些害怕,担心事情闹大后自己会受到惩罚。于是,他急忙跑到乾元山金光洞,向师父太乙真人求助 。

太乙真人看到哪吒到来,非但没有丝毫责怪之意,反而对龙王的行为表示不满,他说道:“用这么一点小事侮辱上天,实在是不可理解。” 在太乙真人看来,龙王为了儿子的死就闹到天庭,实在是小题大做 。随后,他在哪吒身上画了一张隐形符,教唆他前往南天门,拦截并教训龙王。在太乙真人的眼中,哪吒是灵珠子转世,肩负着助周伐纣的重任,龙王的行为不过是在阻碍哪吒的使命。

哪吒依照师父的指示,埋伏在南天门。当龙王敖光来到南天门时,哪吒突然现身,挡住了他的去路。敖光看到哪吒,顿时怒目圆睁,大声怒骂:“你欺天蔽日,就算被砸成千片,也死不瞑目!” 哪吒却毫不畏惧,反而冲上前去,将龙王打倒在地,还狠狠地踩在了他的背心上 。他恶狠狠地说道:“你叫吧!你喊吧!我杀了你这个老泥鳅,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正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灵珠子。我在九湾河洗澡,你们家人欺负我,我才把他打死的。我师父说,你这个老笨蛋,就算被打死也没关系!” 说罢,哪吒便对龙王拳打脚踢,下手毫不留情。

打完之后,哪吒仍不解气,他愤怒地撕开龙王的衣服,从他身上一片片地剥下鳞片,足足剥了四五十片。龙王痛苦不堪,发出阵阵惨叫,在地上不断翻滚。敖光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身为东海龙王,竟然会被一个小孩子如此欺凌 。最终,龙王敖光实在忍受不住这般折磨,只得向哪吒求饶。哪吒见状,嚣张地说道:“你要我饶你,就不许你去天庭告状,跟我去陈塘关,我就饶你;你要是不听话,就打死你!我有太乙真人做主,我也不怕你。” 在哪吒的威逼之下,龙王敖光被迫变成一条小蛇,被哪吒抓在手中,带回了陈塘关 。

哪吒的暴行并未就此停止。在陈塘关城楼上,他看到了轩辕黄帝留下的乾坤弓和震天箭,这两件神器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激发了哪吒的好奇心。他想也没想,便拿起弓箭,随意射出了一箭。这一箭威力巨大,带着呼啸的风声,朝着远方飞去。

谁也没想到,这一箭竟然射中了骷髅山白骨洞石矶娘娘的弟子碧云童子。当时,碧云童子正在洞外玩耍,毫无防备地被这突如其来的一箭射中,当场毙命 。石矶娘娘发现弟子被杀,悲痛万分,她顺着箭上的标记,找到了陈塘关总兵李靖,要求他给个说法 。李靖得知此事后,惊恐不已,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赶忙带着哪吒前往白骨洞赔罪 。

然而,哪吒到了白骨洞后,不仅没有丝毫歉意,反而变本加厉。他趁人不备,突然祭出乾坤圈,狠狠地砸向了石矶娘娘的另一个弟子彩云童子。彩云童子躲避不及,被乾坤圈击中,身受重伤,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 。石矶娘娘看到这一幕,怒不可遏,她大声斥责哪吒:“好孽障,还敢行凶,又伤我徒弟!” 哪吒却毫无惧色,再次祭起乾坤圈,朝着石矶娘娘砸去 。石矶娘娘道法高强,轻松地接住了乾坤圈,随后又将哪吒祭出的混天绫也收了起来 。

哪吒见势不妙,知道自己不是石矶娘娘的对手,便转身逃往乾元山金光洞,寻求师父太乙真人的庇护。石矶娘娘岂能善罢甘休,她紧跟其后,来到了金光洞,要求太乙真人交出哪吒,为自己的两个弟子讨回公道 。太乙真人不仅没有让哪吒出来道歉,反而耍起了无赖,他让石矶娘娘去找元始天尊,称只要元始天尊同意,他就交人 。石矶娘娘自然不肯,她据理力争,要求太乙真人给个说法。

太乙真人却不以为然,他说道:“哪吒乃灵珠子下世,辅姜子牙而灭成汤,奉的是元始掌教符命,就伤了你的徒弟,乃是天数 。” 言下之意,哪吒打死石矶娘娘的弟子是天命所归,是不可抗拒的。石矶娘娘对太乙真人的这番言论感到愤怒至极,她拔剑与太乙真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然而,太乙真人实力强大,他祭出九龙神火罩,将石矶娘娘困在其中,九条火龙在罩中肆虐,熊熊烈火瞬间将石矶娘娘吞噬 。可怜石矶娘娘,就这样被活活烧死,真灵往封神台而去 。

在《封神演义》浓厚的因果宿命论世界观之下,哪吒的种种行为似乎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 “合理性”。书中开篇便提到,“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 ,这一宏大的天命主题贯穿始终,成为了整个故事发展的底层逻辑。哪吒作为灵珠子转世,身负助周伐纣的重要使命,他的每一个举动,似乎都在冥冥之中受到了天命的指引。

从这个角度来看,哪吒的行为或许并非仅仅出于他个人的本性,而是被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所驱使。他杀夜叉、敖丙,射死碧云童子,这些看似乱杀无辜、惹是生非的行为,有可能是上天为了推动封神大业的进程而特意安排的。就如同犹大出卖耶稣是上帝的旨意一般,哪吒的这些行为也不过是因果宿命论中的一个环节,是既定的命运安排,不可更改。

在这种世界观下,哪吒的行为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让人难以简单地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他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出于本心还是受天命驱使,都已经成为了故事发展的必然。他的每一次出手,都像是一颗投入命运长河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推动着整个故事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然而,我们也不能仅仅因为这种因果宿命论的存在,就完全忽视哪吒自身的本性因素。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哪吒性格中确实存在着顽劣、冲动、不计后果的一面。他在面对冲突时,往往不假思索地选择用暴力解决问题,丝毫没有考虑到后果的严重性。他打死夜叉和敖丙后,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愧疚和悔意,反而还觉得自己的行为理所当然 。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和对自身行为的盲目自信,很难仅仅用天命来解释。

也许,哪吒的行为是天命与本性相互交织的结果。天命为他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和方向,而他的本性则在这个框架内得以充分展现。他既是天命的执行者,也是自身欲望和情绪的奴隶。在面对各种冲突和挑战时,他的本性中的弱点被不断放大,使得他的行为变得愈发狠毒、毒辣 ,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影视剧中的哪吒形象与原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从商业角度来看,影视改编往往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和市场需求。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崇尚正义、善良的英雄形象,这样的角色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喜爱。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票房和收视率,影视创作者们往往会对原著中的角色进行美化和改编,使其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和价值观。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将哪吒塑造成一个虽然外表看似顽劣,但内心善良、渴望被认可的孩子,他的叛逆和反抗只是对命运不公的抗争。这种改编让哪吒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影视改编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它需要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在传统文化中,哪吒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神话人物,他的形象承载着人们对正义、勇敢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影视创作者们在改编时,往往会强调哪吒的正面品质,将他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以传递正能量,弘扬传统文化。例如在《哪吒传奇》中,哪吒被描绘成一个正义凛然、勇敢无畏的小英雄,他的故事充满了正能量,对孩子们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

然而,这种对哪吒形象的美化和改编,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原著中人物的复杂性和深度。原著中的哪吒,虽然有着狠毒、毒辣的一面,但他的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他的行为和性格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他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英雄的传奇,更是对人性、命运、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探讨。而影视改编往往过于注重娱乐性和观赏性,忽略了原著中的这些深刻内涵,使得改编后的作品显得有些浅薄和表面化 。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经典,尊重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涵。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也不妨读一读原著,去感受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和人物的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让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