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英国邓迪大学教授Philip Cohen的一篇于2000年发表的论文被撤回,使得这位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近日,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英国邓迪大学教授Philip Cohen的一篇于2000年发表的论文被撤回,使得这位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Cohen教授拥有接近60年的科研经历,在学术圈中享有盛誉:他发表了大约600篇研究论文,并连续十年荣登全球生物化学领域“第二高被引科学家”的宝座。
此外,他还培养了超过100名博士生,荣获苏格兰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并被授予爵士封号。
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里,围绕Cohen及其团队成员的研究成果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声。从2014年起,他的多篇论文就开始受到学术不端的指控,至今已有超过40篇论文被怀疑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其中三篇已被撤稿。
最近一次撤稿是关于他在2000年发布的一项蛋白激酶研究成果,该研究因图像处理问题遭到质疑并最终撤回。
这些质疑不仅针对Cohen本人,也涉及他的学生和合作者,包括他的得意门生Dario Alessi。Alessi接替Cohen担任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蛋白磷酸化研究部门(MRC-PPU)主任,他的两篇论文也被撤稿。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对这些论文的审查变得更加严格,揭示了更多的图片和数据造假问题。
实际上,这一系列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整个Cohen的学术家族都面临着类似的质疑。包括他的前博士后、学生以及合作者在内的多人的研究都被指存在问题。
这起事件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突显了过去一些研究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可能存在的故意为之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AI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打假工作。例如,一款名为ImageTwin的软件能够快速检测出实验图片中的重复或篡改痕迹,为揭露学术不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科学》杂志总编Holden Thorp指出,现在有了明确的技术手段可以在论文发表前检测出有问题的图像。
此次事件不仅影响了Cohen和他的团队,也为整个学术界敲响了警钟: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领域,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都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和技术手段的揭露。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将更加难以隐藏此类不当行为。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