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需要交几千块报名费,在一定时间和密闭空间里,达到举办方规定的“自律要求”,就能赢得几十上百万奖金,听着是不是很心动?
只要通过“自律挑战”,就能实现天上掉馅饼的梦想,拿走不菲的奖金?
打开短视频平台搜索关键词,就能看到大量自律工作室发布的视频,标题不外乎:
“35天不用电子产品,做到就奖励40万元!”
“坚持独处26天,就能拿走85.9万元。”
任何人只要做到“绝对自律”,通过自律挑战,就能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奖金。
搭配上铺满现金的画面,谁看了不得心一颤?但是,自律赚钱真有这么简单吗?
只需要交几千块报名费,在一定时间和密闭空间里,达到举办方规定的“自律要求”,就能赢得几十上百万奖金,听着是不是很心动?
可实际上,当主办方和裁判都是同一拨人时,想成功拿到奖金,可说是难上加难。
大量想靠此撬动大笔奖金的挑战者,多以失败结尾。
失败的原因千奇百怪,“揉眼睛超过3秒”、“睡觉时露肚脐”、“取门口物资时与工作人员搭话”等,都让挑战者迅速破功。
2024年9月,新疆的张先生花费7000元参加自律挑战,刚挑战两天,就被认定为挑战失败。
仅是因为有次睡觉起来,衣服跟裤子间有些缝隙,便以违反合同里“不允许赤裸身体”的规定为由,判其失败。
张先生气愤表示,这根本不是什么自律挑战,而是场文字游戏,最终解释权都在他们那里。
还有网友透露,朋友参加到第23天时,被主办方投放的催泪瓦斯赶出屋。
有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自律挑战”有着严格的筛选流程。
在报名阶段,除了姓名、联系方式、城市等常规信息,还要选择是否有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还要填写参加的原因。
对于参与者,主办方会有意识地筛选有负债、有不良嗜好的人。
这样的人本身自控力就比较弱,同时也不能很好地服从规则,进而降低成功的可能性。
通过筛选后,工作人员会给到对方一份电子合同或纸质合同,除了收费方式、奖金、公章外,还有满满2大页的“自律”条件。
不仅对吃穿、洗澡、如厕等方面作出严格限制,还附带了诸多例如“不能遮挡面部超过3秒”、“不能提裤子”、“不能抠鼻子”、“不能背对摄像头”等规定。
挑战过程中,房间设有24小时摄像直播。
比起成功,失败往往来得非常轻松简单。
面对此情此景,让人不禁生疑,在这么严格的条件下,真有人能拿到奖金吗?
答案是,有。
一家相关企业员工讲述,得奖的时间和奖金都是经过严格计算过的,36天的挑战,成功概率仅千分之三。
既然存在赢的概率,便总会出现那么几个“幸运儿”。
而这样的“成功案例”,也为“自律挑战”的可信度增添不少。也难怪视频下方很多人留言想要参加,自信满满觉得能用几千块钱成本,换取高额奖金,重启人生。
但我们不能被个别的成功例子蒙住眼,事实上,成功的例子是非常少的,不少自律工作室账号置顶的成功视频,都是很久前的。
并且,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律挑战”的前身是“禁闭挑战”。
何为“禁闭挑战”?就是让挑战者被隔绝在一个房间里,没有时间提示和任何娱乐消遣项目的前提下,生活30天算挑战成功。
不少参与者由于缺失时间观念,导致提早走出禁闭室,失去得到奖金的资格。
还有许多参与者产生了幻听、焦虑、注意力下降、无法思考等症状,得好几天才恢复正常,因此活动迅速被叫停。
这些症状,与1954年心理学家做的一场“首例感觉剥夺实验”十分相像。在付给被试学生20美元/天的报酬后,让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
实验结果显示,仅过两三天,被试者便决意要逃脱单调乏味的环境。
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思维受到干扰,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成绩不理想,生理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甚至出现了幻觉现象。
而这次的“自律挑战”,只不过是换了一些条件,将“首例感觉剥夺实验”死灰复燃。
为什么像这样的挑战,明明副作用严重,且被多次曝光,仍有这么多人上当?
首先,超高的奖金额度,搭配富有冲击力的音乐,在短视频平台上不断刺激着观众神经,容易让人在冲动之下作出挑战的决定。
其次,打着“自律”的旗号,弱化了苛刻规则的印象,给了观众幻想的空间。
观众会不自觉想象成普通的自律打卡,仅规范一个或几个行为。而不是对吃、喝、睡、衣着等超细微的行为进行规定。
甚至不少公司特意强调,活动本身并不是为挣钱,而是为做自媒体,“算是公益活动,或者理解为投资,我们预期只要不亏太多就行。”
更是让许多人深信不疑。
再者,被吸引的人多数是想以小博大的人。
上海的张先生就是被40w奖金吸引,先后在成都、哈尔滨参与了10次报名费为9000元的自律挑战,但都失败了,损失近10万元。
目前,他已收到法院的先行调解告知书,等待法院进一步做出裁决。
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样的活动能不断吸引人参与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这样的骗局已经被央视解密,好几个公司也已被参与者告上法庭。
南京的朱雪律师表示,在此类挑战中,这样的协议虽不是对赌协议,但双方是有“赌”的成分在的,且整个过程缺乏第三方监督,“建议大家不要为了奖金盲目报名参赛。”
请大家擦亮眼睛,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来源:鬼谷子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