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有多大?

360影视 2025-02-01 11:43 2

摘要:最近都在谈Deepseek带来的AI泡沫,即使没有Deepseek的出现,美国AI的泡沫也会破。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一轮的AI技术,根本没那么厉害,别听媒体瞎吹。

最近都在谈Deepseek带来的AI泡沫,即使没有Deepseek的出现,美国AI的泡沫也会破。
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一轮的AI技术,根本没那么厉害,别听媒体瞎吹。


还有一点更要命:现在的AI公司,在商业模式上存在致命缺陷,在落地应用方面,问题非常大。而且,先行者无法形成足够深的护城河。


AI大模型公司的问题


一、先说做大模型的几个,美国是ChatGPT,xAI、Claude、 Llama,中国是豆包、KIMI、文心、通义、智谱,Deepseek。这些确实有不少用户,很多用户也觉得挺有用。主要的用处就以下几个:

1、替代了一部分搜索,提升了搜索的体验,这是最大的一块。但这只是抢了原来搜索引擎的一部分生意。

2、处理文字、写代码、生成图片。很遗憾,这第二大部分的应用:处理文字、写代码、生成图片,这三个,在实际应用中,都难堪大用,只是做一些边边角角的工作,能提高一点效率。这一点,我们盖得公司是有点发言权的。比如,AI写文字这事,AI按指令,一部分一部分的写,可以写得很精彩,但要写一本书,必须依靠再写软件来分解。AI写代码也一样,并不能完成复杂的工作,只是效率工具。再说AI图片和视频这个领域。

大家还记得去年过年的时候,sora横空出世,被媒体吹上了天,都在喊,好莱坞完蛋了。结果呢,至今这玩意,还是只是个玩意儿。AI图片里面的龙头公司,MJ和S D,现在日子都不好过。相比两年前,这两家公司至今没有任何起色。综上所述,大模型公司的这些落地应用,都远远不如预期。两年前,当GPT诞生的时候,人们关于它的智能化应用落地的几个设想,都没有实现。


做AI应用的中小公司情况更差


上面说的是做AI大模型的公司,都是大公司。再说小的公司,做AI派生应用的公司。两年来,这类应用表现更加差,几乎没有做出什么稍微大一点的产品,都是小打小闹的小玩意儿。比如做一些什么虚拟恋人的,做数字人直播的,这些还算为数不多的成立的。但很显然,也不红火。两年前, ChatGPT诞生的时候,做AI应用的中小公司都很乐观,觉得好像好多应用场景,好多产品都可以做。但事实是,做出来的产品基本都是鸡肋,好像有点用,但用户又不会持续用。

AI应用很多都是这个情况,玩玩可以,但是又没什么大用。AI应用落地不佳主要原因是智能化不够


这轮AI热潮,媒体喜欢瞎吹。科技界大佬很多也喜欢吹牛,比如马斯克,七年前就每年说,明年会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其实都是吹牛画饼。很多普通人被这些PPT,被这些卖家秀,给骗了,都以为Ai技术如何了得,好像明年就跟每个人配一个机器人保姆一样。可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就说一个例子,很有代表性:


至今那么多的淘宝店,背后都还在用人工客服,哪怕他卖的只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商品。为什么不用人工智能客服取代他呢,你以为是阿里巴巴不想吗?不是,是做不到,是真做不到。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吹嘘,说,现在的AI客服如何厉害了,根本不用人工客服了。但是这些推销智能客服的公司,都是演示起来很厉害,一投入使用就不行了。一针见血地摆一个事实:ChatGPT出来两年了,也没有把几百万印度人工客服给取代掉。你以为他是不想吗?这可是每年上百亿美元的大生意。 为什么美国的AI泡沫必破


美国这些AI巨头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先行者没有多少先发优势,这很要命。科技创新,先发优势,要么有专利保护,要么有生态卡位,比如苹果生态,把位置都卡住了,强者越强。


但是这一轮的AI,这两个先发优势都没有,反而,后发者更有优势。ChatGPT现在依然是最强,但是xAI、Claude、 Llama,都不差,差距根本拉不开。有人总说中国的AI不行,其实不管是豆包,还是KIMI,还是文心、智谱,差距有是有,但没真正拉开。中国与美国的大模型能力,也没拉开。最近Deepseek横空出世,更加证明了,美国AI的护城河,就是儿童游泳池。


这一点,很像当年造原子弹,美国先行,花了最多的钱研制成功,但苏联造出来就简单多了,还有中国,当年条件那么落后,一部分甚至靠想象,也摸出来了。从商业上讲,爱因斯坦贡献最大,但E=mc²,他收不到钱,爱因斯坦本人没法商业化。大模型未来就是和发电厂一样的基础设施,用户没有忠诚度,哪里能接便宜的电就去哪里。美国人花了那么多钱,拼命吹嘘算力和芯片有多重要,最后被DeepSeek 打脸了,这玩意对于中国人来说,护城河并不深。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

相关推荐